客家人是哪个朝代的?

唐末宋初,中原汉族居民再次大规模南迁,到达广东、江西、福建交界处,与当地土著混杂,相互通婚,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客家人。此后,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三个客家州是梅州、赣州和汀州。福建宁化的石壁是客家传说的中心,“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被称为“世界客都”,因为它是客家人最重要的居住区。

编辑这部分的客家起源

主要由北方南迁的中原人发展演变而来;客家人是移居南方的北方人的一个分支。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形成、演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宗族。2007年5月,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长江沿岸历史人物的Y染色体》,其中有一组数据证明,现在福建、广东两省人民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重。

客家人植根于汉族。传统上,客家的源头是河洛。所谓河洛,是指黄河和洛河。从广义上讲,河洛是黄河中游和洛河流域。狭义的河洛是洛阳。“扎根河洛”有三个依据:①根据族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记载祖先居住在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文;这是晚唐时期一个重要的官话系统。植根于河洛,是指大部分客家人都是河洛人,客家话的底层来源于河洛。

迁移的原因

客家人的迁徙包括客家人祖先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和国际迁徙。就迁移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对应迁移过程的历史,不同时期迁移的原因也不同。一般来说,有四个方面的各种迁移因素: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动因素。

①耕地面积和人口的逆向发展是经常起作用的根本因素。

2战争。残酷的战争把繁荣的城市和富裕的村庄变成了废墟,数百万人在战争中丧生。幸存者为了寻求稳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到各地,这是大规模突然迁徙的根本原因。(3)正式搬迁安置。

④读书经商。

⑤斗争,包括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

B.与迁徙地点有关的因素,即拉力。

北方发展早,南方发展晚。南方地域辽阔,人口少,战乱少,对于南迁的汉人定居和发展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如南宋广东梅州,“地瘠民懒,但农鲜,居者及华侨耕种,故老人不患无田,每田不废劳力。”此外,唐宋时期,南方百越地区实行“无税”政策。对北方逃亡的汉人来说,可谓“世外桃源”,在江南、岭南一带都有定居。

C.与干预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人的祖先从河洛和中原迁移到江南和岭南地区。虽然交通条件极其困难,但并非没有出路。从秦朝开始,就有了驿道;隋代以来就有运河水路,特别是东南路和岭南路。从宋代开始,就有了“汤普”等。东南路以大运河为主,连接关中、淮南、东南,延伸至江西、福建等地。畅通的道路为中原人南迁福建、广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康熙二十三年的“移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川”等封建政府的填海造地,也为客家人再次迁徙提供了机会和条件。d .与个人心理、生理相关的因素,即“自身原因”。

流动人口是有特殊性格的人,不是一般的迁出人口,体现为冒险精神和对现状的不满,这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迁移过程和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的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从中原的大规模迁徙始于唐末。一般认为,中原地区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的汉族爆发性迁徙,其迁徙模式和路线大致为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河流到核心地区、从国内到国外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不是每一次迁徙都是客家先民的迁徙,但严格区分。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人和广东人)的迁徙,五代到南宋的迁徙才是真正的客家人迁徙。

A.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受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影响,大量北方汉人南迁。最远的迁徙从今天的山西长治开始,最近的从今天的河南灵宝沿颍、汝、淮流域南下,沿长江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和安徽、江西北岸。此时的迁徙,是闽粤(包括潮民和广粤)先民的迁徙。

B.唐末五代主要受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藩镇割据的影响[1]。远南迁的人大多从安徽的光山、固始、寿县、阜阳等地渡江进入江西,甚至迁到闽南。最近的一个从江西北部或中部迁到福建南部或西部,或者粤北与粤东交界,这才是真正的客家人迁徙。客家话的发音在五代两宋时期继承了很多中原口音,也说明了这些。

c南宋、元朝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文天祥领导的反元斗争失败后,为了躲避元朝的追击,客家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迁徙,唯恐不深山密林,形成了“每山有客,无客可居”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了典型的山民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触动了客家人的迁徙。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出地多集中在曛烟(今梅州,清代曾设嘉应府)。主要原因是曛烟地处岭南东部向北的最佳通道,有许多可供开垦的低洼丘陵地区。此外,它在抗元过程中也曾一片废墟,即响应“鲁文号召参军勤王,崖山被盖,全州百姓尽亡,井城空无一人。”所以客家人从其他城市搬来重新组合。由于元末明初大量客家人迁入曛烟地区,梅州成为客家腹地、客家聚居中心和“客家之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移民的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族贵族进入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人们不断向国外迁徙。例如,在明朝嘉靖年间,人们从程响和长乐迁移到海丰、桂山和新安,从汀州迁移到福州。清初,康熙以广州为核心,从嘉应、韶州等地迁至增城、华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重界”移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移至四川、广西。明末清初客家人,在出兵失败后,许多人为了避免牵连到郑成功而随他迁往台湾。这一时期的迁徙路线是:以闽粤山区为主,向广东中部和沿海地区移动,向川、桂、黔、滇、台一带移动,少部分回移到赣南和赣中北部西部的罗晓山两岸,使江西客家分为新老客户。

E.同治年间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的部分客家人迁徙。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的客家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大部分南迁到了高、雷、秦、涟等州,尤其是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还有远的渡海到了海南岛的雅县、定安。以客家人为主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屠杀所有参加起义的洪等男女老幼,于是很多客家人改名换姓或逃往外地。大量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海口,被迫像契约华工一样,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做苦力。这一时期主要从广东中东部向西部、南部和海南及东南亚地区移动。

客家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繁荣。

客家的形成

目前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两代;明朝中叶以后;清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期,客家人群体分化为汉族的一个分支,并开始形成规模。到明朝中期,人数众多,成为一股很大的社会力量。到了清朝,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和活跃。南宋客家话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客家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根据各种研究,客家方言最晚形成于南宋时期。

移居南方的移民保留了一部分家乡中原的地方口音,留在中原的人保留了另一部分古汉语的原始口音,并不代表现在北方语言中没有古汉语的因素。在闽语的分支中,有一些明显的江南古音(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的表达。粤语,有一些明显的秦汉古音和隋唐中原的表达;客家话的发音继承了五代和宋代的许多中原口音。粤语继承了南北两种语言,所以和闽方言、客家话差不多。

(2)相当大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和宗族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就没有民族或宗族。客家的历史人口很难用统计来估计,但可以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数来分析。(3) * * *相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带多山,森林茂密,交通闭塞,通讯困难,非常有利于客家人的形成。

A.小流域农耕经济为客家人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这些移民居住在小盆地山村,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原住居民融合后保留了原有的方言和习俗。

(4) * * *同性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强烈群体意识的体现,也是客家人成为独立族群的重要基础。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相连,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应的封建王朝在统治时也将这一地区作为特定的政治单位对待。从经济来源看,南宋时期赣南、汀州人在梅州租田。在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范、、和陈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文天祥在、赣两省领导的反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