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课程的体验

我没感觉到,但是我感觉到了一点。

大部分是真实的,但也有一部分受到司马迁个人观点的影响,造成了对历史人物的歪曲。

《史记》,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学巨著。

这对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也是一个深深的困惑:选修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如何才能开展下去?面对这个辉煌的杰作,从何说起?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和长时间的反思,笔者总结了四点经验,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和思考。

导论:《史记》导论。

为什么要开设选修课?如何学习选修课?为什么要学史记?如何选修一门课?这是学生自然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最困惑的地方。

因此,在进入《史记》学习之前,有必要以“引子”的形式为学生解惑,提高认识。

介绍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修与必修的关系;选修课的学习方法和考试;《史记》选修课的意义。

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开设选修课的意义。

同学们可能会这么想:《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的杰作,是文言文。选修课当然从历史开始。

但是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历史文化书籍,为什么要开《史记》选修课?

他们不明白《史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重大意义,以及它对自己人生成长的深刻滋养。

所以我以此为核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史记》的意义。

首先,我带领学生从“炎黄子孙”一词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黄帝神奇诞生,后来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故事。

正是认识到了这个“人类的祖先”,中华民族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后来有人指出,这一点源于《史记》和司马迁,他为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史记》是中华民族的“家谱”,记载了伟大民族五分之三的“家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不看自己的“家谱”吗?之后结合韩对《史记》教学的见解和元的《司马迁与中华文明》讲述《史记》的先进思想,对民族心理性格和智慧的形成和塑造的作用,及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写民穷的艺术。谈司马迁忍辱苟活于世的原因和目的:甚至谈到中国当代数学家丘成桐对《史记》的痴迷。

如果说《史记》是一座山,是一座宝库,那么我告诉你的只是强调它的“崇拜”和它的“胜利”,可以吸引学生去探索揽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相信“概论课”让学生认识到的不仅仅是学习的方式和意义,更是每一个有文化的华夏子孙学习《史记》的责任、使命和义务。

二、原则:“写”与“说”并重,“人”与“交际”统一。

《史记》的语言精致典雅,通俗易懂,非常规范。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读简单的文言文。《史记》是不可或缺的样本和范本。

高中学习古代语言,打牢文言文基础,当然是学习《史记》的意义。

课文作者也通过“积累”练习明确告知自己的意图。

但正是因为《史记》语言的丰富性,所以学习语言要突出“精”和“用”的特点。

文章中的语言不能被学生完全接受,必然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增加负担。

老师要指出哪些单词应该掌握,哪些一般掌握,哪些根本不应该掌握。

学习夏本纪,必须掌握,但不需要掌握。

坚持语言教学,熟悉它。

但一定要警惕“见字不见字”的误区,避免单一的语言班或培训班。

这样一来,《史记》这门选修课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所以在重视语言基础的前提下,要突出“文”的因素。

什么是“文”?是人文,是文学,是文章,是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史记》的精髓,受到文化经典的熏陶。

“写”与“言”并重,是我们应该坚决贯彻的第一原则。

说到“文”,其含义极其丰富。

任何思想,历史,文学,人文主义等等。可以教。

但如果从《史记》的特点和选修课的要求来看,要突出“文学”中最关键的两个东西:“人”和“传”,这是教学的主脑和主线,是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的东西。

文学是人学,传记文学是献给人的。

《史记》是第一部以人为本的历史记载。

书中记录了4000多个人物,包括皇帝和将军、朝臣、刺客、游侠、学者、农民和商人,甚至还有崇尚卓越的女巫和祭司、蛮族首领,其中100多人令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司马迁认为,历史毕竟是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天意的历史。它把轻蔑的阳光投在冰冷的历史航船上,然后对车轮下那些哭泣的生灵表示同情。

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物,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认同,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

于是,历史变成了文学,文学变成了人学。

学习《史记》,要高举“人”的旗帜,带领学生感受传主的成功与骄傲、失败与挫折,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受,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分析各种因素对他们成长过程的影响,评价他们的优缺点,形成自己判断人和讨论世界的能力。

在学完一本传记后,我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传教士的感受,并写下对传教士的评论。

这是课程目标的定位,是用心教学生的人文种子。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的绝唱,离骚无韵”,全面恰当地指出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能把两者统一起来的是文学传记,或者说传记文学。

在教学中,除了“人”,另一个重要的是“传记文学”的文体。

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传记文学要求真实反映人物——传承者的生活故事和命运轨迹。

作者可以想象和推测,但一定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和具体的历史情境。

表现手法也比较简单,以叙述为主,描写讨论为辅。

因此,叙事艺术、写作艺术和叙事语言是这种文体最重要的艺术元素。

突出“传记”这一特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还能让学生向作为创作者的司马迁学习。他们用这种狭隘的体裁,简单地为中华儿女写了一首悲壮的歌,给历史人物以创作精神和艺术的鲜活面貌。

司马迁的叙事永久主人。

评论家马步英评价:施公的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

如家族以“让”字和“争”字为主,吕周公家族以权臣为主,丞相陈家族以勾心斗角为主,魏的《安侯传》以权谋为主。

太史公就这样把散料变成了神聚,举重若轻,百思不得其解。

有必要给学生指出,了解他们的聪明才智。

司马迁的叙事也讲究细节和恰当,讲究跌宕起伏,气象十足。

写人写得差,善于在冲突中刻画人物,善于对比和衬托人物,尤其擅长为人物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这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而且传记文学不太可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司马迁总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行来引导学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你教夏本纪,写大禹“三访不敢入”,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心情?听到儿子在屋里哭会是什么感觉?这么一想,同学们一下子拉近了和大禹的距离。

教传淮阴侯,写韩信“被胯下之辱”,有一个精彩的细节:“谁信?”。

“为什么要‘看’它?当时他在想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究甘愿受辱的原因。

“人”与“交往”的统一,既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性质,又符合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也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贯彻的第二个原则。

三、教材:谨慎灵活选择

选修课的特点是“选择性”,即选择性、自由性和灵活性。

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始于教材的处理。

新课程的教科书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教教科书,而应该用教科书来教学。

在必修课的教学上,还是按照课本的体例和内容,课后补充一些文章。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内容多,时间紧,不能再走必修课的老路。

因此,我们开始谨慎而灵活地选择教材。

调整教材顺序,《太史公序》篇幅长,内容深刻。刚开始学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如等到全篇都学完。

改变自己看书的内容,比如把《李将军传》改成《自己看》,把故事性强的《刺客列传》改成《自己看》。

《太史公序》、《屈原列传》等重点文章,整体论;从鲁、和夏本纪这样的长文中很难提炼出精彩的片段。如果遇到合传,比如《管仲传》,补《晏子传》,补你的学;内容联系紧密,如《项羽本纪》、《汉高祖传》、《淮阴侯传》、《合并学》等。

受时间限制,教材可能学不完,但可以要求学生学完。

四。资源:开发和利用

开设选修课是本次新课改的亮点之一。

选修课的教学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一门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意愿的选修课。

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希望教师参与选修课的开发,并逐渐成为开发的主体。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面对新课程,老师不是材料工程师,而是建筑师。他是材料的主人,也是新材料、新教学智慧的主体。

因此,对于《史记》选修课,要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为《史记》的教科书毕竟是《史记》的一部分,我们根本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该适当地进行“二次开发”,特别是从“互相了解”的特点出发,增删或修改,使《史记》对我们有用。

另外,文本资源和活动资源要结合学生实际。

课外生活资源紧密结合,激活和丰富了文本。

笔者认为,有三种课程资源应该开发和利用好。

1,其他与《史记》相关的文本资源

《史记》自诞生以来,对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作为传记文学的开端,它以其特殊的意义和魅力,为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多少小说戏剧,诗歌以此为题材;有多少诗人和批评家赞美过它,研究过它。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资源库啊。

唐史专家胡曾的150首诗中,有70多首取材于史书,或只是歌颂史书中名人的遗骨。

几乎每次看《史记》,都能用到胡曾的诗。

京剧和其他地方戏都以它为题材,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火烧绵山》等。

今天的《百家讲坛》有易中天的史记。

这些古今文字资源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2.当地资源

学习史记,我们徐州学子得天独厚。

自古以来,彭城在几个春秋时期就被列为九州,入龙。

许多名人的故乡和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徐州及其附近。

徐州城内有高祖故里、马戏台、范增墓、马陵山,北有二圣故里,南有王霸、韩信故里。

甚至有些村名也和史书记载有关。

比如邳州邢楼镇的“抛瓜”“四田”等村名,讲的就是韩信偷瓜的故事。

英雄的故乡,名人的遗迹,都在我们身边。怎样才能不带领学生去参观古代,思考古代的感受?

3.高考资源

选修课《史记》是第一次开设,针对学生的相应教材训练几乎是空白。

但是别忘了我们还有一个很有价值的考试数据库,那就是高考中关于历史记录的考试资料。

《史记》是20多年来高考文言文命题最多的史书。

收集它们可以为学生的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