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蝗虫又叫蚱蜢、蚂蚱、蚂蚱、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棕色或黑色,头大,触须短;前胸篮板硬,像马鞍一样向左右两边延伸,中胸和后胸愈合时不能动。足伸,尤其是后腿的肌肉,粗短有力,外骨骼坚硬,是跳跃的专家。胫骨有锋利的锯,是有效的防御武器。产卵器不明显,这是和猫头鹰最大的区别。食性:喜欢吃厚叶的,比如红薯,空心菜,不正常:不完全不正常。

蝗虫

蝗虫形状的观察

雌性大(40-50mm),雄性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1)头

椭圆形,外骨骼变成头壳,头壳上方有钝头,前方有略呈方形的前额,前额下方有水平的长方形唇基,前额两侧有脸颊。

复眼1对,椭圆形,棕色,位于头部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复眼表面,可以看到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睛镶嵌在一个蜂窝状的结构中。

单眼3只,淡黄色,一只位于额头中间,另外两只分别在两只复眼内侧上方。

天线1对由第二对附肢进化而来(1和第三对附肢退化)。位于复眼内侧前方;细长丝状,由柄节、茎节和鞭节组成,分为许多小节。

口嚼型,由头、上唇、舌三对附肢组成(《普通动物学》第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在唇基部下方,覆盖口器前方;

②上颌:(上颌骨)1对。第四对附肢进化到位于脸颊下方。沿龈下缝插入解剖针,分离缝间连接,即可取出上颌骨。上颚有门牙和臼齿,坚固坚硬,褐色,左右不对称;

③下颌:(下颌骨)1对,第五对附肢进化,位于上颌后方,用镊子扯下基部,可见基部有关节,中间有茎关节,外侧有花瓣状的外颌叶,内侧有尖齿的内颌叶,旁边微小的负颌须节上有5节下(小)颌须;

④下唇:65,438+0对,第六对附肢进化,左右侧愈合为一体,位于颏后,基部有月牙形后颏,前方有片状前颏(颏),两侧有一对三根下唇须,前颏前方有65,438+0对侧唇;

⑤舌:1,椭圆形,基部有小柄;舌表面有几个几丁质齿状突。

(2)胸部

通过稍微收缩的膜状颈部与头部相连,它由三部分组成:前胸、中胸和后胸。

外骨骼的每个胸段由四块骨板组成,即背部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发展为胸鞍状,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所覆盖,呈方形,分成若干小骨块;

(2)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的前端,退化为小三角骨块;中、后胸侧板发达,被侧沟分为前后板。

(3)蹼在胸部呈长方形,中央呈水平弧形,有钩状蹼突;中、后胸腹板合为一体,分成若干骨块。

脚:每个胸段上附着一对分段的脚,由基底段、转子段、大腿段、胫腓骨段、跗骨段和跗骨前段组成。跗关节分为三段,其中第一段较长,形成三个假段;前跗关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的中间垫。后腿粗壮,适合跳跃,称为跳足;前足和中足都是行走足。

翅膀中部和胸背部有1对革质狭长的复合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形膜翅(后翅),翅脉明显,静止时折叠在复翅下。中、后胸侧板前缘有1对瓣膜。

(3)腹部

它由11个节点组成。

外骨骼的每个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板和腹板的侧膜。第一腹段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移动;第九和第十腹节的脊柱缩短并愈合,之间有浅沟;第十一节的背板呈三角形,覆盖肛门,称为肛门上板,两侧有肛门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蹼;第十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是第十一节的附肢。棉蝗的网数与雄蝗不同。雌蝗的第九节和第十节没有网,第八节的后端伸入一个尖头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蹼愈合,顶端尖入下生殖板。

外生殖器的雌性是产卵器,而雄性是交媾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

②交配器是一对钩状的阴茎。按下下生殖板就能看到。

听觉器官为1对椭圆形耳膜,位于第一腹段两侧。

瓣膜***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部侧板前缘;腹部有8对,位于1-8腹节背板下缘前方。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瓣膜的开闭。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它的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下颚,以吃草为主,特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和竹叶,这里禾本科杂草密集,是一片广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蝗虫横扫的地方,禾本科植物都被吃光了,它能咬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成群的蝗虫能把绿地变成荒地。蝗虫擅长飞行和跳跃,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相结合的器官。它的咀嚼口器有一对发达的带牙齿的颚,可以咬掉植物的茎叶。它的后脚很有力,跳跃时主要靠后脚。蝗虫飞行时,后翅起主要作用,休息时,前翅覆盖后翅起保护作用。雌虫腹部末端有一个很强的“产卵器”,可以插入土壤产卵。蝗虫产卵地多为潮湿的河岸、湖边、山麓、山脊。每30 ~ 60个卵分组在一起。由卵孵化出的未成熟蝗虫称为“蝗虫”,需要蜕皮五次才能发育成成虫。雨过天晴后,可以孵化出大量的卵。蝗虫还有惊人的飞行能力,可以连续飞行1 ~ 3天。蝗虫飞过的时候,成群的蝗虫拍打翅膀的声音是惊人的,就像海洋中暴风雨的怒吼。

蝗虫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没有翅膀,会跳,称为跳虫。该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但体型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故又称若虫。如果昆虫是逐渐长大的,当它受到外骨骼的限制,无法再长大时,它就会脱去原来的外骨骼,这就是所谓的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五次。从孵化到第一次蜕皮,年龄为1,此后每蜕皮一次,年龄增加1。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后成为飞行成虫。可见蝗虫个体发育过程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昆虫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虫,能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代。蝗虫在我国部分地区一年可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所以有两代。

人们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干旱。我国古籍中有“旱蝗”的记载。近年来,非洲的几次大蝗灾也与该地区的严重干旱有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其繁殖、生长和生存有很多好处。因为蝗虫是在土壤里产卵,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 ~ 20%,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造成灾害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更加坚实,含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大增加,很多情况下达到每平方米土壤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个卵,即每平方米20-40万个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宜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含水量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速度更快,肥力更高。

相反,多雨潮湿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有很多不利影响。蝗虫吃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缓蝗虫的生长,降低其繁殖力。多雨潮湿的环境也会使蝗虫流行疾病,雨雪可以直接杀死蝗卵。此外,青蛙等天敌的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雌蝗交配后将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壤中,产卵约50粒。

产卵时,雌性会分泌白色物质形成圆柱形栓,然后产卵。

这是一个已经发育了19天的卵子;在24℃左右,蝗卵大约21天就能孵化。孵化的若虫从土中爬出来。此时,它的外貌与成年人非常相似,只是没有翅膀,体色也较浅。幼虫在头一两年看起来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第三龄长出翅芽,第四龄明显。若虫五岁时,会爬到植物上挂一会儿,然后成虫就出来了。(形态和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可以用发达的咀嚼口器咀嚼植物的茎叶。

成体后肢和腿有一系列相当于弹性装置的乳突,前翅桡脉基部有相当于腱索装置的粗脉。当它们摩擦的时候,振动翅膀的振动区域可以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声器。蝗虫的听觉器官也很特别,位于第一腹节的侧面。

防治方法

1.农业控制

(1)兴修水利,确保旱涝无灾。

(2)大面积开垦荒地,改变蝗虫栖息地,减少发生基地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适宜场所。

(4)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控制蝗卵,因地制宜,改变作物布局,减少蝗虫危害。

生物防治

(1)在蝗灾地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灾地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应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

一、繁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

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1)咨询蝗虫分类专家。(2)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⑶请教有经验的蝗农。(4)将蝗虫物种发送给客户进行鉴定和审查。

常见的栽培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这些品种各有优劣,需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口味、食物、大小、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结合当地气候、食物来源选择养殖品种。

二、修建蝗虫饲养棚

棚子的面积取决于蝗虫的数量。一般每平方米可以养300只左右的成虫。为了在自然条件下繁殖飞蝗,棚的建设必须在4月底之前完成,因为北方蝗虫的卵通常可以在5月孵化。

第三,若虫管理

(1)蚱蜢吃得很少,喜欢以鲜嫩的植物为食。在这个时期,蚱蜢非常娇嫩,要注意防雨,防止溺水。⑵温度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在15%左右。在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欢吃,有利于生长。(3)三岁以上蝗虫的食量逐渐增加。这时候就要保证棚内有足够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出现食人现象。(4)保持棚内清洁,每1-2天清扫一次,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