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国足主场2-0领先伊朗。最终2-4失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老生常谈的体能问题是,中国大部分球员的体能都不足以应付90分钟的高强度比赛。这是第一场比赛,大家都很兴奋。60分钟后,中国队的队员开始感到筋疲力尽。
2.主教练一步步换人,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记得十强赛前的热身赛是第一轮,然后60-70分钟后,巅峰,隋,李金羽!于根伟在60分钟时被换下,隋替换下场。夏瑶抽筋,李金羽顶替。然后我上了山顶,下了李冰!当时是2:0。我真不该去找隋和李瑾瑜!这个时候,球员们在场上的想法开始不一致了!有的要防守反击,有的继续强攻!
3.在那场比赛中,夏瑶打得非常好。夏瑶左边的马大维鸡鸭根本攻不下前场!如果齐武生当初把夏瑶换成徐宏(稳定),把马明宇(体力,攻防能力)推到左边,让范志毅(体力,身体好!)顶到后腰肉搏,用彭伟国换于根伟,控制中场,最后用高峰换李铁和(那时候李铁有些懵逼,覆盖不到位!),把李冰(身体好,体力好)拉到后腰!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这是个人的错觉。不喜勿喷。
从余根伟和夏瑶的结局来看,情况完全颠倒了。于根伟对伊朗防线的压制有多大?至少需要一个中场和一个中后卫盯着。夏瑶的速度阻碍了马赫达维基亚的援助。不幸的是,于根伟受伤,夏瑶被换下,伊朗后场的压力骤然缓解。巴盖里频频抢断,马赫达维基亚放肆助攻,只剩下范志毅和孙继海在跑动,完全陷入了伊朗人的进攻节奏,被逆转也不足为奇!
很荣幸能看那场比赛的直播。可以说2:0领先的时候真的很激动,但是实力差距很快就显现出来了。这不是一两个人的差距,也不是斗志的差距。和现在的国足比,精神上是不一样的,更谈不上欣赏,唯一不变的是从领先到被扳平再到落后的心理落差。
所以从个人角度来看,国足本场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整体实力和伊朗还是有差距的。主场作战,三板斧开场,伊朗人很快取得领先,但并没有失去平衡。看着几个核心球员和整体组织的系列赛逐渐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足球比赛就是这种情况。谁控制了节奏,谁就有更多的机会。如果你抓住了机会,结局就不难想象了。
2.国足的教练水平还是偏低的。齐武生作为国字号教练,还是落后于国际教练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足球的整体技战术水平往往在低水平球队中非常重要。正所谓,个人能力不够,就需要整合。莱斯特城的英超夺冠奇迹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时莱斯特城夺冠,但球队整体实力均衡。技战术运用得当,整体配合默契,充分发挥了足球作为团队运动的魅力。虽然这场国足比赛的场面比现在的国足好很多,但是从伊朗队的进球来看,防线的问题已经完全暴露出来,说明国足整体配合还是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这种专注还是体现在教练的水平上。
3.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如何在逆境中战斗。恕我直言,一个国家的运动队,不管是篮球队还是其他运动队,一旦落后,精神状态崩溃,一个人就会感染全队。这也是我们国家运动队项目的通病,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这里不得不表扬一下c罗。世界杯3-3战平西班牙,充分展现了总统的意志品质,真的是力挽狂澜。
综上,个人观点肯定不全面,个人意识比较强。欢迎热爱国足的人查漏补缺。
1997年的十强赛是当时中国队的第一场比赛。赛前,全国球迷和媒体对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为是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第一次,所以大家都寄予厚望。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比赛是在公众的关注下进行的。
这款游戏已经过去20多年了,对游戏的记忆有些模糊,但还是记得一些细节。印象最深的是几个镜头:1。中国队在比赛中以2-0领先后,主教练齐武生站在场边挥手示意大家后退。他的脸上既兴奋又紧张。2.伊朗边后卫马达·尼奇亚下半场突入中国半场,如入无人之境,精彩远射,全中国鸦雀无声。3.全场为李铁呐喊(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但是很神奇的是主教练真的换了,中国队的场面更加难看。4.下半场中国的体力急剧下降,好像几个人都抽筋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比赛,或者说纵观整个十强赛,中国队包括足协的主教练和球员,感觉就像一个脆弱的孩子,状态起伏不定,情绪起伏不定,极度缺乏自信。不可否认,那些球员当年在亚洲有着相当的实力,也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比赛经验,或者是主教练能力太差,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体现在球员打自己的比赛,想赢又怕输,错过了很多机会。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其实有最大的出线机会,只是我们提前放弃了。打沙特的时候,你必须赢得比赛。口号是保卫和平,赢得胜利。真的是无法理解…
从第一场输给伊朗就能反映出中国队在十强赛中的状态:主教练差,足协挂帅,球迷起哄,球员比赛经验少,那场比赛中国不出线很正常。
1997年十强赛第一场,国足先赢后主场输。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1998法国世界杯亚洲预算赛是中国国足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决赛阶段。
1994开始的中国足球职业化,让足球这项运动遍布中国。客观地说,职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球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职业素质,但远没有质变。
然而火热的职业联赛在94/95赛季屡屡击败世界顶级球队的商业比赛,引起了足球从业者、媒体、球迷对国足实力的一致高估。
这从时任国足主帅的齐武生对十强赛对手的判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眼里,同组只有沙特和伊朗的实力在国足之上,科威特和国足实力相当,而卡塔尔明显弱于国足。但在后来的比赛过程中,正是卡塔尔的低估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这是后话。
客观来说,国足1997的十强赛分组结果是近几届世界杯预选赛最差的。国足和四支西亚球队分在一组,需要四次远征飞西亚,而对手只需要一次长途飞行。西亚球队之间的默契也会对国足非常不利。
在国际足联的决定下,本次十强赛采用了以往预算赛很少使用的主客场赛制。虽然类似于联赛赛制,但对于国足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国足教练组在高估自己适应能力的前提下,决定从442改为451,起用了于根伟和夏瑶两名新人。新阵型在热身赛中表现不错,但在双重压力下的正式比赛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刚刚开始职业联赛四年的中国球员,其实适应能力很差,足协和教练组把自己看得太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大赛之前,按照正式比赛的节奏安排热身赛是惯例。在当年的世预赛中,除了轮空,没有两场比赛的间隔通常在一周左右。但为了防止热身赛造成的伤病及时恢复,国足将最后一场热身赛与第一场比赛的间隔延长至12天,高估了球员的适应能力,导致在压力下第一场比赛身体过早透支,在比赛最后阶段被对手拖垮。
再加上当年足协的情报工作一塌糊涂,既没有正确获得卡塔尔实力的信息,甚至连小组赛最强对手之一伊朗的主要情况都没有搞清楚。以至于mahdavikia在游戏中措手不及。赛后教练和队员都不知道强大的“二号”从何而来。
现在来看,非常遗憾中国在1997的十强赛中失利。当时国足正处于上升期。如果能正确估计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做好细节,可能会提前四年。
大连锦州不相信眼泪。。。。其实那场比赛真的很可惜。国家队基本聚集了甲A球队的顶尖球队,比如范志毅、徐宏、高峰、夏瑶等等。而且当时国足基本上是亚洲一流球队。有主场优势的国足其实挺强的,但最后还是被逆转了。
那场比赛李明和范志毅进了一球,领先两球,但当巴盖里罚下阿里德意的点球时,形势突然发生了变化,我们有点失控。戚务生先后用高峰、李金羽、隋替换了李冰、、于根伟。我认为这三次换人的结束,尤其是夏瑶,绝对是一个转折点。mahdavikia一下子活了过来,两个远射完全把中国搞糊涂了。。之后国足一片混乱,4: 2顺理成章。
我认为我输掉那场比赛有三个原因。一是2: 0之前过于兴奋,体力分布不均,导致在与伊朗人的比赛中完全处于劣势。二是齐武生作为主教练思路不清晰,临场指挥差。当时,夏瑶在球场上的作用非常明显。当夏瑶在那里时,马赫达维基亚受到了严厉的压制,几乎没有任何援助。姚离开球场后,马赫达维基亚完全复活了。隋和李金羽作为四只小天鹅,天赋异禀却无法在对阵伊朗对手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换人后被打压很正常;三个关于心态的老生常谈,米卢说,“中国球员很强,但在场上发挥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他们太紧张了,根本发挥不出自己的实力。2002年米卢带给中国的是心态的改变,让国足更像出线前的自己。被追一个之后,我们的心态就变了。到了2: 3,我们不知道怎么踢了,后来的卡塔尔也是同样的问题,所以脆弱的心理建设是当时国足的致命弱点。
在第一场比赛中,国足取得了一个梦幻般的开局。先是他们获得一个点球,范志毅1-0点球,随后李明在球门前2-0破门。如此流畅的比赛是任何球员教练和媒体都始料不及的。然后国足的老问题又犯了。领先就不打了,逆转的时候也没什么好办法赢。夏瑶在下半场受伤是一个转折点。范志毅踢得太大,巴盖里主罚点球。球队教练慌了。此前被夏瑶压制的年轻后卫马达乌伊·吉亚(Madaoui Gia)大胆介入进攻,并攻入两球,尤其是他的第二球。30米的远射让守门员区楚良防不胜防。至此,国足彻底蒙了。祁启生从未见过这一幕。他根本不知道该进攻还是防守,队员们也没有统一思想。经过60多分钟的激战,国足发挥到极限,很多人抽筋。阿里德意在国足疲惫的情况下打进一球,2:4大逆转。
主教练都是运动员。【魏紫,不要去】【鄙视】他们没有学到先进的足球思想,也没有太多真正的国际比赛经验(尤其是夺冠经验)。他没有下定决心,听从了观众对李铁的召唤,导致中场防守急剧下滑。安排体能强的球员先上场也是可以的,蔡胜和苏的头球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我们经常遇到黑x分钟,主教练缺乏执教能力,没有办法处理突发情况。进球后适当增加防守是对的,体力已经透支了。
别忘了伊朗有靠法律取胜的传统。1996年亚洲杯,南韩以2:1领先,戴逸连连进球,以6: 2获胜。实力是胜利的保证。
简而言之,西亚的[吐血][愤怒]国家和其他国家合伙排挤国足。在实力、指挥水平、战术上还是有问题的。赢了卡塔尔也出线了,很多在不可能重新开始的情况下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对于米卢来说,里皮级别的教练肯定会出线,距离伊朗只有一分之差,很可惜。
我也看了比赛。看完之后和同学喝了一箱啤酒。我当时真的很郁闷!
当时大家分析了很多原因,从技术到心理到教练的指导,也有人说是足协的压力。
后来冷静下来,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位不准。
当时从媒体到足协,对教练和球员都有影响,我们的定位是夺冠。第一场主场比赛要赢,没有失败计划,赛前没有透彻分析如果第一场输了怎么办,也没有分析球队之间的胜率,甚至没有分析每场比赛可能出现的情况。大家都在为球队加油,却没有想到如何为球队减压。
更何况,没有人敢暗示我们的目标是争夺第二名。
过于强调第一,但心态起伏不定。
后来小组形式混乱,倒数第二轮居然有拿第一的可能。足协和球队都没人分析出线形式,大好机会被挥霍一空。
上半场已经能在有阿里德意和马赫达维基亚的伊朗队进球的中国,没有任何问题,却被没脑子的教练和足协给毁了。
那场比赛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李铁”。一群伪球迷在场上喊着“换李铁”。齐武生是个没有主见的教练,他真的换下了李铁,是那场比赛的转折点。
李铁虽然投篮不太好,在场上有时候脑子也不太清楚,但是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跑动积极,拦网能力强,防守面积大。李铁出局后,中国防线突然吃紧,场上球员看不起伊朗的强力前锋阿里德伊和马赫达维基亚,让他们的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
那场比赛输的原因很多,但李铁应该是那场比赛的重要原因。
这场比赛已经过去20多年了,现在记忆有些模糊,但作为一个在电视机前亲自看直播的老一辈球迷,我觉得还是可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的。
那时候我们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体坛体育成为我们了解比赛动态的唯一途径。记得《体坛周报》也用了一大段介绍伊朗阵容,提到了三驾马车代伊、巴盖里、阿齐兹,还顺带提到了边后卫马赫达维基亚。当时比赛前基本预测是遭遇战。双方实力五五开,中国是主队,略占优势。
比赛开始后,双方上半场互有攻守,整体保持力量对比,没有太大机会。上半场结束,中国赢得点球,以1-0的优势进入休息室;下半场,右翼球员李明凌空射门得分,将优势扩大到两球。当时一大群学生在商场的电视专卖区前欢呼,差点让商场的工作人员开走。谁知,没过几分钟,伊朗也获得了点球,随后,马赫达维基亚远射扳平比分。经过这样的大起大落,势头显然不在中国一边。80分钟后,伊朗又连进两球,最终比分定格在2:4。中国队首战告负,间接导致了世界杯决赛圈的最终失之交臂。
其实回想起来,我觉得这次失利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国的临场比赛经验不足。领先两球后,似乎他的想法变了。伊朗点球缩小比分后,中国球员的精神负担似乎增加得更多了。而且60分钟后,中国队主场的兴奋已经过去,显得有些疲惫,而他没能守住马赫达维基亚,他当时的爆发完全改变了比赛的走向;
2)主教练经验严重不足,未能及时阅读场上表格,在关键时候做出调整。记得整个十强赛,当时齐武生教练好像压力很大。有些换人总是被人诟病,但他似乎没有什么坚定的想法。主教练的气质也决定了球队的气质。其实如果当时米卢是主教练,以他丰富的经验,我想结果不会是这样的。
3)当然,伊朗人的热血和坚韧也是值得称道的。客场面对亿万球迷的海啸,两球落后的局面,伊朗人能够按照既定的技战术翻盘,也说明了这支球队的基础和能力。
这场比赛也是中国队历史上比较痛苦的回忆之一。其实20多年后,回想起来,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的足球总是那么惨?也可能是中国文化太在乎输赢和结果。而这种担忧传递给了球队和球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如果中国人更有娱乐性,不那么看重比赛结果,结果会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