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之地

张骞(约公元前164 ~公元前114)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成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经鄯善(今罗布淖)北路从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氏郭谦(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过青脊,达大湾。然后北上南下到康居、蔡妍;往西南去大岳,安息吧。丝绸是这条跨欧亚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或“丝绸之路”。

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长安-敦煌-南岛:若羌-叶城-喀什-阿富汗;

北路: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安息吧-大秦。

唐:长安-安西-南岛:通汉南路;

中道:吐鲁番-喀什-中亚;

北路: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喀什-中亚。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标志着中原与西域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壁画第323窟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时朝拜汉武帝的情景。

玄奘佛经图显示的是盛唐时期玄奘通过丝绸之路前往古印度取经的形象。玄奘取经归来,写下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详细描述了西域各国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区和中南亚地区历史地理和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汉代。东起西汉都城长安(今安),或东汉都城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再经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县,出玉门关或阳关,经白龙堆至罗布泊楼兰。汉代西域分为南路和北路,两路分叉点在楼兰。向北,经曲黎(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古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路起于鄯善(今若羌),经且末、京觉(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往西,越过丛陵(今帕米尔)到大湾(今费尔干纳)。从这里,我们可以向西到大夏(今阿富汗)、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远到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铧(又名李璇,在埃及亚历山大)。另一路自皮山西南,过道口(今巴基斯坦达利尔),经柯宾(今阿富汗喀布尔)、武夷山(今锡斯坦),向西南至条支(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宾往南到印度口(今巴基斯坦卡拉奇),还可以通过海路到达波斯和罗马。这是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形成的丝绸之路基本干线。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就是指上述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教形势的演变,一些新的道路不断开辟,一些道路发生了变化甚至被废弃。例如,敦煌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个丫蛋地形,经常让旅行者迷失方向。东汉初年蒙古高原上的北匈奴战败,被迫西迁。中原王朝牢牢占据义乌(今哈密)后,开辟了敦煌到义乌的“北方新路”。从义乌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至龟兹,与原丝绸之路北路交汇。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对立,北方东西也和谐。在这样的情况下,南朝、宋、齐、梁、陈与西域的交流,大都是沿长江到益州(今成都),再向北到龙河(今松潘),经过青海湖岸边的吐谷浑都城,向西经过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绸之路主干道汇合。或者向西穿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路汇合。这条路被称为“吐谷浑道”或“河南路”,今天人们也称之为“青海路”。又从中原或河西走廊以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跨过伊犁河到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这条路后来被称为“北新路”,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非常繁荣。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的水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线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人们称这些海上贸易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期(公元前202 -8年)张骞开辟的陆路通道,从长安(今安)出发,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这条路也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命名为“丝绸之路”的另外两条交通路线)。因为丝绸制品对这条路西运的货物影响最大,所以得名。其基本走向设定在汉代,包括南路、中路、北路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自古以来相继形成的、遍布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的远距离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除上述路线外,还包括公元前五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并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道路上的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