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中欧关系评价的资料,网上等!

中欧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往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且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2003 ~ 2004年之交,随着“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意义深远。同时,对此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中欧关系中,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都还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和互补性,是双方都应致力于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中欧关系;经贸关系

1994至2002年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战略转折点。欧盟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和巨大的现实利益,开始改变一直到现在相对忽视亚洲和中国的政策。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它是中欧关系战略转型的初始阶段,中欧双方都为此做出了贡献,但欧盟的努力似乎更加积极主动。为此,在此期间,欧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亚洲特别是中国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治方面,我们应该建立重要的沟通渠道,包括始于1996的亚欧会议和始于1998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在经济领域,2000年5月,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入世进入最后成功阶段。2001,11,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欧在科技、文化教育、环境保护、职业培训和支持中国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世贸组织项目方面的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2003-2004年之交,中欧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期间,中欧发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高层领导人的频繁往来,明确建立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中国、欧盟(欧洲)和世界形势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欧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决定建立完全自主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有利于中国、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举措,2004年几乎成为中国的“欧洲年”,并为发展对欧关系建立了新的相应机构,这表明双方正在重新认识,并从中得出了重要结论。

遵循上述观点,本文着眼于中欧关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以贸易和投资为重点;本文探讨了推动中欧关系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重点是中欧关系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不对称性,以及如何寻求更多的对称性和互补性。

中欧关系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中欧关系,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关系,正处于近年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中欧仍需进一步努力,包括扩大经贸合作,妥善解决分歧和摩擦。

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不仅体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

1.2003年,欧盟一直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晋升为仅次于美国的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6543.8+0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4%*。进出口总值接近日本(654.38+0336亿美元)和美国(654.38+0263亿美元),但增速快于日本(365.438+0.1)。与1975年中国与欧盟(欧盟前身)正式建交时的24亿美元相比,2003年双边贸易额是当年的52倍。截至2003年底,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16158个,实际投资额377亿美元。其中,2003年欧盟投资项目2074个,实际投资额38亿美元。欧盟一直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2003年,欧盟在中国排名第六。截至2003年底,欧盟在华直接投资的16158个项目总数中,有45%(即7318)发生在1979 ~ 1996 18之间。在377亿美元的实际总投资中,相应地,55%的项目和76%的实际投资发生在从65438年到0997年的7年间。与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和贸易相关的国家相对集中在欧盟五个成员国:截至2001年末,15成员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7.65%,其中7.00%集中在英国(2.48%)、德国(1.79%)和法国(1.79%)。在2003年的6543.8+0252亿美元中,德国(4654.38+09亿美元)、荷兰(6543.8+054亿美元)、英国(6543.8+044亿美元)、法国(6543.8+034亿美元)、意大利(654.38+)。

除了贸易和投资,中欧关系的良好现状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以下是过去两三年中达成并实施的一些重要协议。5438年6月+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正式签署了《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规定了卫星导航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和时间表,特别是在科技、工业制造、服务、市场开发、标准化、频率、认证等方面。中国将向伽利略项目投资2亿欧元。协议达成后不久,中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培训与合作中心在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落成。该中心将成为伽利略计划在中国所有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建成是中国加入伽利略卫星导航合作协议的关键一步。在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草签了《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2004年2月12日,欧盟与中国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旅游协议,给予欧盟大多数国家“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这将为欧洲带来相当数量的中国游客,促进中欧人民的交流。在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双方还提出加强环境对话。两周后,中国和欧盟在北京达成了建立环境对话机制的政治协议,旨在加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方面的合作。2004年2月1日,欧盟和中国启动了新的世贸组织项目,目标是支持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帮助中国政府履行和实现其世贸组织的职责、义务和权利,促进中国在更广泛的经济、监管、法律和行政领域的改革过程中增强自身能力,进一步促进贸易自由化。目前,中国还参与了约4%的“欧盟框架项目”,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研究合作平台之一,欧盟每年为此拨款40亿欧元。根据2000年生效的《中欧科技协定》,欧盟(FP6)第六框架项目中的所有项目都对中国的研究人员开放,预计中国的参与率最终将提高到20%。在欧洲航天局的支持下,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03年2月29日成功发射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第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双星”将追随欧洲航天局“集群计划”的脚步,密切关注太阳风暴与地球磁层空间的相互作用。中国和欧洲科学家将从“双星计划”中平等受益。中欧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是中国与欧盟签署的政府合作项目,旨在通过在中国实施工业培训项目,提升在华中欧合资企业员工的技能,加强中国培训中心的人力资源。项目正在实施,等等。

2.政治支持是发展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相对稳定快速发展,本身就是这种关系“质量过硬”的标志,与货物和服务贸易结构的改善、产品质量的提高同等重要。然而,更值得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相对顺利的发展不仅是基于双方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经济利益需求,而且强大的政治支持也是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里仅以中欧高级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的建立和政治人权对话为例。中欧双边政治对话新机制于1994建立,1996中断的人权对话于1997恢复。438年4月6日至998年4月9日,在伦敦举行的EU-中国政治对话升级为首次EU-中国领导人会议。自1998以来,中欧会晤已经举行了六次。在2003-2004年之交,中欧之间一系列政要互访尤为重要。这些高层领导人会晤的积极成果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以上内容足以说明这一点。

3.中欧经贸关系近年来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不仅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也得到一系列重要法律文件的保障。1978年,中国与欧盟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欧中经贸混委会。65438年至0985年,在此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签署了《EU-中国贸易经济合作协定》,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环保和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在1989之后的几年里,欧盟与美国一起对中国实施制裁,严重损害了中欧经贸关系。但自1992以来,中欧政治关系总体回暖,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65438年至0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EU-对华关系长期政策》,强调要全面发展对华政治、经贸关系。这是欧盟制定的第一个对华长期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对华战略政策框架。1996,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了欧盟长期对华政策,重新强调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表示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65438-0998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旨在将欧中双边政治关系提升到与欧美、欧日同等水平,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欧盟委员会在2000年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的中国战略:1998文件的实施和促进更有效的欧盟政策的未来步骤》文件,并制定了具体务实的短期目标和行动要点。2002年,欧盟发表文件《国家战略报告:中国》,继续强调欧盟中国文件1998和2001中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并进一步明确了与中国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即支持中国改革、协助中国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国善治、法治和民权。2003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的对华关系战略文件:《成熟的伙伴关系——欧洲与中国的共同利益和挑战》。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双方政治对话的有效性,特别是领导人关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定期会晤,深化人权对话,认可并支持中国向更加开放的社会转型;优先帮助中国实现入世承诺,完成多哈回合谈判;继续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加强在信息社会建设、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在竞争政策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开展新的对话和合作;促进人员往来,尽快完成签署旅游目的地国协议的谈判;提高中国对欧盟的认识。

上述一系列文件实际上相当于欧盟的法律。从这些法律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欧盟对华政策在广度、深度、具体性、战略性、严肃性、明确性和严肃性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自1998欧盟委员会发表《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以来,欧盟几乎每年都在评估其对华政策,并提出新的具体措施来实施。相应的,中国也在为发展中欧良好的经贸关系做出自己的政策努力。2003年6月5438+10月,中国首次向欧盟公布了中国的政策文件。通过制度支持、法律支持和信息支持,一个促进和服务于中欧经贸关系的体系正在形成。可以预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中欧发展双边关系的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积极的,有利于扩大经贸合作。

(2)扩大经贸合作

扩大经贸合作不仅仅是如何扩大中欧之间“生意”的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增进中欧对彼此重要性的认识,继续努力加强和开辟有效的经贸渠道,及时准确地掌握彼此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和政策。

1.进一步增进中欧对彼此重要性的理解。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欧盟在人口、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方面已经超过美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与美国大致相当。欧盟努力在世界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目标不仅是发挥日常影响力,争取主导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还争取主导参与国际货币规则的制定。欧元是寻求这种力量的起点。在国际政治领域,欧盟正在寻求并逐渐成为与美国追求世界霸权明显不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盟不仅应该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还应该在世界上树立自己的榜样。其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不同于美国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主张国家之间通过接触、对话、合作扩大理解、解决分歧,不搞僵化对抗。它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来处理国际事务,强调分享利益和权利,遵守有约束力的规则。9·11事件不仅坚定了欧盟的上述信念,也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欧洲模式的某种认同。而且欧洲给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美国的、可以借鉴的社会经济模式,即重视市场经济,但不允许市场社会,不追求美国式的市场经济加市场社会。随着欧盟成员国扩大到25个国家,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及影响力将趋于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迅速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前景乐观。中欧认识到彼此的重要性是中欧关系发展的基本前提。

值得强调的是,中欧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彼此重要性的认识。这是因为:首先,欧洲和中国都长期把对美关系放在外交排名的首位(在欧洲当然是欧洲内政第一);一些欧洲人甚至直言,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很难想象欧洲和中国的关系会比欧洲和美国的关系更紧密。其实这里不存在简单的“远近”类比问题。欧洲、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其次,欧洲和中国的一些人认为,欧盟的政治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东扩之后。诚然,随着65,438+00个新成员国在2004年的加入以及其他几个国家在未来两三年的加入,欧盟的政治氛围将会发生变化。比如,有人认为,未来几年,欧洲人会先着眼于内部:“大欧洲”可能暂时比今天的欧洲“脆弱”;欧盟将需要对其新的边界邻国实施新的“东方政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投票机制还有待解决;欧盟内部的资金分配冲突将变得更加尖锐。但这一切都不意味着欧盟会让外界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个不断变化的外部局势本身就属于“大欧洲”的面孔。与此同时,欧洲在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中的分量将变得更大,这将引起欧洲内外对欧盟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的新期待。①“①[德]约瑟夫·颜宁:《欧洲的新面孔》,载于《德国》,第1,65438+2002年2月/2003年10月。最后,欧洲内外和中国都有人对欧洲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前景缺乏信心。诚然,在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列出的2002年80个国家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美国排名第一,而欧洲主要国家英国排名11,德国14,法国30,意大利39。②彼得·k·康纳利(德)、迈克·e·波特(美)、克劳斯·施瓦布(瑞),方丽英、罗志先译等。:世界经济论坛:2002-2003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摘要第十五部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然而,人们完全没有理由对欧洲经济失去信心。

欧洲的未来取决于它对全球化的综合适应能力、对一体化的创新吸收以及在新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成就。欧盟和欧洲改革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欧盟和改革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尽管困难重重。从一次次挫折中走向成功,是“欧洲建设”事业的逻辑。与此同时,没有理由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过于乐观。美国对世界经济既有牵引作用,也有破坏作用;欧盟主要扮演稳定和平衡的角色。

2.加强和开辟经贸合作的有效渠道。首先,要合理利用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我们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放弃给予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特权和非法保护;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充分享受我们的权利。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现在有义务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定重新审查他们以前对中国进口产品的政策和做法。那些曾经适用于中国进口产品的武断和歧视性的贸易保护措施现在应该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予以改变。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WTO成员在未来十几年内仍可能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将能够利用世贸组织的公平和透明原则,监督和干涉其他成员在实施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方面的不合理行为。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从此可以参与世贸组织新规则的制定。这些规则实际上是世贸组织成员政府之间达成的协议,但受这些规则影响的真正利益相关者是它们在那里的工商企业。因此,中国相关工商企业应学会如何利用w to规则,主要通过自身努力,但也要合理地依靠政府和行业组织为自己的合法利益服务。

中国入世后,WTO反倾销协议(发展中国家普惠制)第15条仍然适用于中国。

尽管中国没有市场经济地位,也没有自动个案待遇,但我们仍然应该充分利用普惠制的剩余部分。最后,中国自己可以发起合理的反倾销行动。为此,国务院于2001年2月6日颁布了新的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反倾销条例》。

第二,我们与欧盟的经贸合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欧盟层面,其法律文件、政策决定乃至具体合作项目都具有方向性意义。可以预计,未来欧盟的技术壁垒和其他法规将变得更加严格和复杂。欧盟未来的“* * *外交政策”也可能体现在对外经贸、对外援助等领域。与民间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相比,欧盟的官方合作项目规模较小(2002-2006年欧盟对华合作项目总额仅为2.5亿欧元),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欧盟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对华关系“战略文件”,这些资金是有重点的,50%用于支持中国的改革,30%用于帮助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强调EU-对华合作新思路。今后,资金和合作项目将主要由欧盟驻北京使团就地管理,而不是时时刻刻、处处请示布鲁塞尔总部。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继续重视欧盟成员国的工作,这是中欧经贸关系的主要实际内容。在这里,我们只想强调,除了重视欧盟上述五个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还必须从不同角度重视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波罗的海沿岸和巴尔干半岛。

最后,在“微观”领域,为了扩大中欧经贸合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本身(质量、档次、品牌和服务等)。),大力培养一批真正的中国“欧洲专家”,积极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分“公”与“私”,不分大中小)。

3.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彼此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和政策,并做出适当的回应,是扩大中欧经贸合作的关键。比如如何评价中国入世后中欧的行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反倾销和技术壁垒,普惠制毕业制度,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以及一个随时可能出现的政治问题。以上列举的问题都有一些分歧和摩擦。妥善解决这些分歧和摩擦,是未来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