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秘密:刘备到底有多奸诈和虚伪
刘备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既是现实的社会历史土壤,也是中国历代文化厚重沉淀的结果,铸就了这一人物形象,树立了仁的典范。虽然作者把这个人物画得色彩鲜明,甚至用了弯弯曲曲的笔来反映作者的主观理想和历代人民的愿望,但刘备毕竟只是一个封建军阀,不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更何况他是一个从封建社会下层逐渐挤进上层的政治家,不可避免地带有小农意识的味道。他有着和董卓、曹操一样的政治野心,只是刘备隐藏的更深!正是这些缺陷,将刘备塑造成一个“伪”的艺术形象,是虚伪的。
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无情
刘备是个自私的人,没有顾全大局,残酷无情,一点同情心都没有。第十五回,他用古人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裳。衣服穿了,可以缝;手脚都断了,还能继续吗?”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老婆孩子,何况别人?可以和你的曾曾祖父刘邦并驾齐驱!要笼络关、张,何不“惜其勇而用之”,为自己的斗争做准备。可以比较确定的是,刘备在第三十四回听说蔡瑁打算害他。“快上‘鲁’马,开后花园门拔之,飞身上马,不顾从者,马望西门而走。”完全没有想到赵云等300兵。真是“不管从者”!好像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利益的选择也能看出来。
为关、张报仇似乎是极义之举,即使赵云、诸葛亮等人劝阻,也无济于事。然而,当派出所有的敌人,并再次表示要归还妻子和荆州以求媾和时,刘备仍然不听,继续坚持“平江南,杀光吴狗”。可见,刘备名义上是为“义”字报仇,实际上是为消灭吴栋而战!在他的沙发旁边,别人怎么可能睡得香!是为了自己的江山设计,也是为了名利。
最残酷无情的是,刘备为了自己的霸权,动不动就抛弃妻儿,甚至在饥饿的时候吃同族人妻子的肉,实在令人发指。十九日,“刘备见形势紧急,不能尽快到家,只得弃妻弃子,步行穿城,走出西门,牵马而逃。”到了不成功便成仁之前,他抛弃了妻儿,这是祖上刘邦之的遗风,这个品质就够了。
更严重的是:“(刘备)去投宿一所房子,他家一个少年出去拜,问名字。是猎户刘安。刘听说豫州有畜牧,就想找野味吃,一时拿不到,就把妻子杀了吃了...(刘备)然后他吃了一顿饱饭...直到这时他才知道昨晚的食者是他妻子的肉。刘备不是很伤心,就含着眼泪上了马。”刘安国残忍无耻,但罪魁祸首是刘备。一顿饱饭之后,刘备只是难过,没有大惊失色,没有深深地为自己惋惜,更没有给别人适当的安慰和补偿,更没有告诉他们要埋葬。然而,当曹操听说后,他“要求孙淦给他一百两黄金”。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奸夫,不吃老婆。他也知道该补偿别人什么。相对来说,刘备够狠,够没心没肺。
二、欺世盗名
刘备是另一个骗子和小偷。表面上还打着“护国利民”的旗号,声称要“灭曹操,* *帮汉家”。利用拥有汉姓的优势,到处吹嘘,表明身份。他总是假装自己是“韩家的一员”,打着刘皇叔的金字招牌,说他要把他的义扩展到全世界,帮助韩家。[2]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南朝的裴松之、元代的胡三省在他们的《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注释中已经明确指出,刘备“出自孝景,而世远,难知”,“祖父之上的世系不可考”。[3]可见刘备出生在一个破产的贵族家庭,几代人都已经属于下层阶级,到他的时候已经是平民了。他声称自己永远不要把心移到皇位上,但最后还是登上了皇位,还不忘装模作样地说:“没有才德的,请选有才德的。”几次让步之后,他甚至变得愤怒起来,但是他没有看到当他们“逼”他当皇帝的时候,孔明是多么的坚决。而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怕大家议论”,只是担心别人的议论,这和曹丕有意登基差不多!这就是刘备经常装腔作势骗人的奸诈。
在当时群雄逐鹿的战争环境下,刘备夺取皇帝的野心并不比别人差。他小时候说:“我是天子,我要带这个兜帽。”看来他从小就“志在必得”。就凭这一点,他可以算是从小就刻意想上大体制的人。之所以没有实现,是因为他当时势单力薄,一时无法与人抗衡,就像在刘表面前吹嘘的那样,“有了基本,天下之人就粗心大意了。”第三十一回,蔡瑁劝刘表不要邀狼入室,说:“刘备起于吕布,继于曹操,近于袁绍,却不能收手,可见其为人。”一句话冒了出来,刘备有野心。否则,他不会在战争时期参军。他的心思无非是想浑水摸鱼,捞一笔。他还是知道乱世出英雄。好在当时以他的“聪明才智”,也能像黄巾那样对付乌合之众,消灭一部分黄巾军,多多少少捞了一点政治资本,做出了所谓的军事成就,不然真的没机会实现儿时的梦想了。
事实上,除了董成等六人的封号是用血写的,经常在战前宣读以示正义外,他一生都没有为朝廷出力,而是刻意经营自己的蜀汉世界,总是试图摆脱别人的控制,规划自己的世界。只是和董成等人在一起,还没有动作。一看到逃跑和经营自己世界的机会,他们什么都不顾一切。万幸的是,临行前,他对董成等人说了一句“一趟必有收获”,但最后董成等人都死了,他也没有报任何一命,而是有条不紊的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完全不顾“汉家”,只关心自己的恩怨。什么人在偷袭吴之前说劝他不要打?连他自己都说:“我不会为我的兄弟报仇。万里虽为国,何以贵之?”幸亏赵云劝说,“汉贼之敌,公也;兄弟之间的恩怨是私人恩怨,我愿意以天下为重!”我不知道他这时候哪里忘了“帮帮韩家”,他把自己的事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可见他平时的说辞只是为了方便的幌子。
最能揭示刘备早期野心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冯,一个叫陈,是“封禅礼”——皇帝祭祀天地的仪式。如此明确的政治野心和强烈的功利进取精神,总是隐含着一种取代他们的计划。至于他一再标榜的什么“汉室”,不过是取“正统”之名罢了。
第三,虚伪
他的虚伪就更让人恶心了,更别说第一次降窦拉拢赵云,最后让赵云觉得他是在知情者,救了窦几次,真心辅佐他,然后托付孤儿,感动的诸葛亮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为国卖命。虽然他说得好:“你只比曹丕好十倍,就一定能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你终将成就大事。如果你的继承人能帮忙,你就帮他们;如果他没有才华,你可以做成都的主人。”明支持诸葛亮亲政。事实上,他要求诸葛亮帮助刘禅,但他必须愿意帮助他。只看刘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李治一针见血,评论道:“只这一句话就给你说清楚了,刘备真是奸诈!”
第十九集,吕布被俘,求刘备为他说情。“为什么不说一句话,互相原谅?”刘备点头同意,却在一瞬间劝曹操杀了吕布,丝毫不顾他辕门射戟的感受。这样忘恩负义的人,怎么叫仁义?所以作者还是忍不住跳出来骂吕布:“真是最没有信用的人!”同样的,他被曹操打败,只身去了冀州,答应招关羽回来,结果却用奸计骗了袁绍,[4]杀了别人的将军,然后掩人耳目,挑拨君臣关系,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厢情愿。刘备故作无奈,获得刘璋之地,喜出望外。《公厅设宴》《顾庞统曰:今日相见何乐而不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之前说的一个人不能夺取同宗土地,不可行的不义之事,都是伪造的,也就是“外君子,内小人”。既然反复说不能抢占室友的土地,不能做不义之事,一旦抢占了一个城市,就是胜利者的姿态,可见欺诈到了什么程度!
当狄咸被废黜,曹丕称帝时,他的朝臣建议他当“皇帝”。他以“怕天下议论”为由,大怒曰:“独孤对贼无效!你想孤独、不忠、不义吗?”多么壮丽而正义的演讲啊!把他小时候的“豪言壮语”和他以前“有了基本,天下人皆有之,而不忧”的自信相比,是多么奇妙的讽刺!。只是刘备做的事情非常隐秘。他多次要求诸葛亮“大显才能,赐卵巢大计”,假扮,以吴王、汉高祖为主角,却在他面前假扮皇帝。这就像在坎罗吉面前用剑劈石头,告诉人们这是在“破曹兴汉”,想着“在王霸成一番事业”,其虚伪显而易见。
第五十一回,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让刘备虚伪的嘴脸有所遁形。“刘备问诸葛亮,‘阙才先生教我这样回答。虽然说了一段时间,但是想了又想,才发生的。我今天又孤独又穷,没地方住。我要得到南郡,我有权避难。如果周瑜被教导先拿下它,这个城市将已经属于吴栋,但我们如何能住在那里?孔明笑曰:“当初吾劝主公取荆州,主公不听,今欲取乎?””一个“笑”字形象地刻画了刘备的虚伪,诸葛亮的潜台词不言而喻。
刘备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施舍于人的人,但是一旦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他就什么都不管了,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管了。他的养子刘封听信谗言,没能救出关羽,以至于损失了一个将军,耽误了军机。他确实有罪,但他没有死。况且死与不死都有自己的规律来决定,但刘备不仅用了郑庄公刑不教的手段,还在刘封不肯投降并撕掉书之后杀了他。直接原因是刘峰应该不比阿斗强。感谢他在收刘峰做养子的时候说的话,只要真心对待别人,就不会消极。这个时候对危害自己利益的人的处理,就不归他之前说的管了。虚伪令人厌恶。
第四,贪图享受
刘备贪图享乐,缺乏进取精神,让人看不起他。第三十九集,刘备以为有了诸葛亮就万事大吉了。即使他知道曹操会一直南下,他还是用牦牛尾巴“系帽子”,还狡辩说:“我说休假忘了耳朵。”诸葛亮问如何与曹兵相见,他说:“我为这件事发愁,没有想好办法。”他说这说那,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恰恰说明他没有多大的野心,不愧为阿斗之父,但也是一笔带过。感谢他之前说的“有了基础,何愁世人之耳?”就算是最基本的,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败家子,又一个刘阿斗。这就好比嵇的人才被鲁迅烧得体无完肤,最终死在白帝城。
更经典的是,他因为女儿,几乎看不起这个世界。第五十五章,说刘备娶了孙夫人后,连日饮酒。这个时候,他会借酒消愁!还是张昭知道他是谁。“刘备起来满世界跑,从来没有享受过富贵。”今天,如果华堂大宅和小儿金帛都归他享用,他自然会疏远孔明、关、张,“刘备真是醉心声色,不愿回荆州”,这和他儿子的看法是一样的。“此处不思蜀”不愧为阿斗之父。如果不是诸葛亮先设计好,让赵云按计划行事,刘备怎么会突然想回荆州呢?看来孔明也知道自己是谁。不然他怎么会这么体贴?只是不方便直接说。刘备想一口成大事,连这点都过不了。他还说“世上的人都是粗心大意的。”多么不稳定的记录!还不如在书里评论:谁知道一个女人鄙视这个世界,想改变自己的想法!
到了最后阶段,刘备作为最后三足鼎立的霸主,已经完全失去了曹操的主导地位,而曹操一直是曹魏的中坚力量和最高决策者。他没地方玩,圆满完成“访草堂”任务后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这时,刘备实际上已经成为刘阿斗的真正父亲,但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5]夷陵之战,连不太精通兵法的曹丕都知道“有没有七百里的营垒可以击退敌人?”鲍元吉的出兵风险也是这种兵法的大忌。”刘备还是那么自以为是:“我让吴班带领一万多弱兵...攻占此立轴,江南滚滚而下。"
然而时代变了,对手也变了。与伏击黄巾军的乌合之众大相径庭,却还如此自吹自擂,守住残部,守住短板,真是非同一般。怎能不是“营盘烧七百里”,“蜀营要配粮草,大小不寸”,“蜀营必配川兵,败将无数”,留下一个个兵败而亡,他却还夸口说“我用。”
然而,当马良的劝谏未能阻止刘备移营时,他建议“将各营所移之处绘成地图,由丞相过问”,刘备顿时爆发出长久以来的不满:“我懂兵法,何必过问?”那很好。被鲁迅烧了七百里,只落得个惨败。回顾刘备的人生经历,如果没有诸葛亮,将一事无成。这就是证明。只是它不上进,却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怎么可能不败!
其实事实是我们一个个都清楚的,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办法得到。罗贯中既然是“扶刘反曹”,那也应该是圣贤之讳,深藏不露;或许是为了让人物更丰满,更有血有肉;目的是什么,恐怕也说不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艺术上的失败造成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心之失。作品的客观描写告诉我们,刘备用虚伪做作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看似忠厚实则奸诈。《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引用正史:“操以急,吾将从宽;以暴制暴,我仁;操以骄,我以忠;每次都是与曹操相左,事情才能办成。”刘备的表白无意中撕开了他的虚伪,他之所以宽仁忠义,其实只是一种反曹操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把刘备这个形象放在了什么位置?我真的不知道作者是真的歌颂它还是似乎贬低它,但既然是“扶刘反曹”,他为什么要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位置上呢?似乎作者在改造刘备形象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观愿望与实际刻画效果的反差,从而造成了刘备虚伪性格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