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教育叙事就是讲述关于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讲述教育教学中真实情况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来实现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下面是我的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1

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的教学叙事

教这一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下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之战”的画面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两边出现了“这一天充满了泪水,有强大的海军力量”的诗句。然后我告诉同学们:“同学们,这幅对联是人民为悼念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写的。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领致远舰不幸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冷静,命令部下冲向日本先锋指挥舰吉野号,决心同归于尽。吉野逃走了,用快炮和鱼雷攻击致远舰,沉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皇帝痛哭流涕,亲自为他题写对联,赞扬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的丰功伟绩。这时我想起了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他的婆婆身上纹着“精忠报国”。我想用历史名句突出邓世昌的功绩,自然引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知道忠君报国是南宋初著名抗金名将岳飞纹在背上的字。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之处?”

对于这位“程”来说,我称赞他们思维敏捷,提问大胆,速度慢,反应快。如果和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不是全班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案里没有这个环节。如果用之前通常的手段,“下课再讨论这个问题好吗?”很明显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上是不允许老师讨论),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创造性思维很可能会被扼杀!我决定放弃已经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们说:“我们三人组的时候,一定要互相学习。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研究,就能找出所有的问题。”现在我建议小组学习。如果愿意,可以带一个小组从挽联开始,并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克服的困难,了解邓世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并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收获。第二组从清朝国家安全的角度考察黄海在中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用军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幸存下来以及此举的意义。第三组考察黄海和朝鲜半岛的历史位置,看你能否用你的考证事实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第四组,调查邓世昌在黄海战争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的路线、措施、过程、结果讲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或修正,适当肯定学生的成绩。有的地方又和学生讨论了。就这样,教一节课是绰绰有余的,但结果,我花了两节课,却在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和作为学习大师的成就感。从那以后,我发现这两个学生对老师很好,很多学生上课的热情也很高。

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是灵活的,这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利用这个空间和机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具体安排,精心组织,就一定能处理好新教材的使用,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展示自己的教学特长和教学特色。在目前的历史新课程实验中,需要的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用什么教材,教学做什么。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2

谁不想发展?谁不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为了探究日常历史教学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意义,我采用了座谈、问卷调查和现场听课的方法,了解他们的教学行为更新到了什么程度,试图分析问题的“根”和“根”,并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从而促进农村历史教师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的步伐。让我惊讶的是,在讨论和访谈问卷中,似乎老师们都很累,很无奈。很多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只是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认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活动很累很被动,对历史教学活动的情感投入和发展的内在需求很少。

一个

教育日新月异,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以下趋势:从追求教师数量到追求教师质量,从维持教师现状到追求教师卓越。一方面,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持久而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一所学校发展和改革成功的基础,另一方面,广大历史教师认为教师的生活太苦、太累、太枯燥,这似乎是一个新的矛盾。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和新的矛盾,如何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何种方式实现其专业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的教育实践。但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素质赶不上城市初中。如何引导初中历史教师依靠自身的教学实践促进专业发展?我认为,必须把“教育教学叙事”的研究作为驱动力,引导农村初中教师内部的专业结构不断更新、进化和丰富,使他们在“教育教学叙事”的研究过程中形成“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所谓教育教学叙事,是指通过教育教学主体的故事叙事来描述教育教学事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的书写、教育教学日志的书写、教育教学痕迹的记录逐渐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和教师成长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建构方式。

诚然,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教师专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还取决于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历史素质结构。实践不应该回避教育培训,而应该看到,对“教育教学叙事”的研究,不仅可以在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共同专业发展,而且可以用这些生动的教育教学事例引领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生成教育智慧。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故事并不是为了炫耀一些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让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改进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那么,如何推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呢?我们必须理顺滴水穿石与自我更新的关系,同时形成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并在实践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使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零距离接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重新定位。

1.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把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每一个农村历史教师的信仰,从思想认识到思维习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晋级?我们可以运用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方法,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促进自己的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套教材的简单变化,其本质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变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他们努力建构。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欣赏,让学生“潜能”中最本质的“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满足。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中来,就能在更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不仅使历史课程改革真正取得成功,而且促使学生改变历史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成为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学会认知、思考、运用,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

2.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超越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和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平台,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大农村历史教师自觉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中来,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不断拓展补充的过程中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在大胆改造的过程中使历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地处苏中腹地的宝应,在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双重滋养下,正从运河时代进入高速时代。如果农村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身边的这些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地教课本,把丰富的历史放在一边,必然导致新鲜优秀的历史资源的浪费,久而久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会慢慢丧失。

3.要求自己成为历史教育专家,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从而掌握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大历史教师一旦投身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就会明显感受到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即表面上看难度降低了,但覆盖面更广了,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适应这种变化,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图片、文字和论述,每个历史教师都必须思考“如何教历史”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甚至自然科学。每一位教师从教后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年龄增长、注重任务、教育观念滞后、知识老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保守等。无论是顺其自然还是不断追求,都需要通过“教育叙事”的学习,促使更多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尽快成为专家型历史教师。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尽快让历史课堂贴近生机勃勃的生活,从而促进历史教学与生活的同步,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叙事”的研究,会使广大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加快自我更新的步伐。

时代要求广大历史教师重新学习,而这种重新学习不仅仅是一般层面的拓展,还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广大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再学习”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叙事研究,反思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在持之以恒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让历史课堂更加焕发人文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3

学习了《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感触颇深。尤其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的问题,有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很难,而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了。”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与教学策略》前后,讲授一年级历史《江南地区的发展》的体会。

国训前的教学方法:

1.老师可以问: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道听途说或课本上的叙述回答问题。要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不符合史实的谣言。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有趣的故事。

2.西晋统治集团的衰败,皇室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老师都可以处理。在讲迁入问题时,要注意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迁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总结西晋短命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原因,指出短命的原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迁入的少数民族的机遇。

3.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地图或者在现有地图上标注,介绍东晋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成语“鞭笞断流”、“一草一木皆是兵”来介绍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本身找出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4.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前秦军淝水之战失利的原因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

5.关于江南的发展,可以从本课的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代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江南的情况。然后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思考、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必要的叙述和引导。

6.最后,老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参考本节课的基本脉络和“重点与难点”中分析的相应重大事件,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虽然复习讲解详细,教学层次清晰,但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陈旧教学观念并没有摆脱。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备课时必须做好准备。

备课的时候,老师要想的是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策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的问题,有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很难,而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了。”“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知道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确定教学难点,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以上四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教一定要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学生应该思考,老师也应该思考

学习了《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与教学策略》专题讲座,感触颇深。尤其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的问题,有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很难,而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了。”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与教学策略》前后,讲授一年级历史《江南地区的发展》的体会。

国训前的教学方法:

1.老师可以问:三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道听途说或课本上的叙述回答问题。要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不符合史实的谣言。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有趣的故事。

2.西晋统治集团的衰败,皇室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老师都可以处理。在讲迁入问题时,要注意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迁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总结西晋短命的原因,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原因,指出短命的原因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迁入的少数民族的机遇。

3.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制作地图或者在现有地图上标注,介绍东晋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成语“鞭笞断流”、“一草一木皆是兵”来介绍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本身找出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出处。

4.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生动有趣,这样才能调节课堂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前秦军淝水之战失利的原因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表意见。

5.关于江南的发展,可以从本课的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代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江南的情况。然后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部分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思考、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必要的叙述和引导。

6.最后,老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参考本节课的基本脉络和“重点与难点”中分析的相应重大事件,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虽然复习讲解详细,教学层次清晰,但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陈旧教学观念并没有摆脱。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备课时必须做好准备。

备课的时候,老师要想的是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策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难点及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的问题,有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很难,而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了。”“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知道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确定教学难点,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以上四点,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教一定要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如果学生想思考,老师必须给学生问题和思考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探究、互动,通过探究互动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在国内培训学习后的尝试:

在“经济中心南移”一课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对农业生产知之甚少,学生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定的困难。

《耕田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情况不可多得的影像资料。教科书中用耕田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犁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华南农业发展的几个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

一、教师通过观察犁图屏幕上的青山绿水、良田,再联想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其次,通过犁图中描绘的紧张有序的劳动场景和地主悠闲享受田园风光的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场景只有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联系晚唐至北宋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的史实,学生认识到当时江南社会相对稳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当一辆汽车在犁图上翻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北方人南迁,不仅为华南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加速了华南农业的发展。

第四,将《耕田图》中描绘的南方一人一牛耕田的方法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北方一人两头牛耕田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南宋的农耕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超过了北方。

第五,从耕图中插秧和收割同时进行的场景,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它描绘的是江南双季稻的生产。宋代江南地区相对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的形成,在中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继春秋战国实行连作制以来,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集约化耕作水平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优越的自身条件、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北方生产力(包括劳动人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南移是推动华南农业发展的原因。这些原因都可以从《耕读图》中得到启发,说明《耕读图》是了解宋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形象史料,非常珍贵。

感悟: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难点。学生总是有机会在学习中创造和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上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思维空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了兴趣,初步培养了想象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里运用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思维方法,对以后的历史学习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