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反思
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反思(上)
今年5月,我参加了“双优”班,讲了高一历史上“罗斯福新政”这一课。课程标准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了解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几个点...无论从考试还是从它在历史上的影响来看,这一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而我班的学生历史普遍较差,大部分对初中的通史内容印象不大。现在上课和初高中的内容差不多。不仅要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还要进行相对深入的分析,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从班级实际出发,在45分钟内达到课标要求,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基础知识,理解相关内容……我做了一点尝试。
在讲罗斯福新政的五大措施时,我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新政:
首先,问题推测:罗斯福当选总统后,用什么药治疗了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
有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原因是他拥有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他的智囊团包括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些智囊团成为了罗斯福决策的主要思想来源。
角色扮演:如果这里的学生是罗斯福“智囊团”的成员,请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
角色扮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我认为是最可取的。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之二
本课的标准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了解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很重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反思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要。具体来说,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索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只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得出结论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引入文字、图片等教材,引导学生理解新政的每一项内容。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借助教材分析每一项内容的过程中,渗透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政特色的思想,从财政、工业、农业、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五个方面逐一分析。“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下政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差异和变化,让学生体验和了解自己,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体操,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同样,在处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时,借助适当的图表和图片,如新政时期美国的“工业生产变化直方图”和“失业率变化直方图”,学生可以自己看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变化。最后,学生们可以成功地得出结论,新政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摆脱危机。”
在研究了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后,为了引导学生从全球历史的角度理解新政,避免学生孤立、静态地看待历史问题,我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材料。一方面,我让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相互借鉴和学习。让学生明白开放、包容、相互学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把中美两国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横向联系起来,认识到各国结合本国国情解决自身经济发展所折射出的人类智慧之光同样可贵,将永远留在历史中。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摒弃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体验、重新反思罗斯福新政,进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不仅能激发和调动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填鸭式”和“谈话式”的,而是引导和引导学生,配合学生探究的领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和听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和探究活动的主体。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勇于思考、积极探索、突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
本课“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难点的突破,需要认真琢磨。新政的实施并没有使美国从“完全自由放任”的一极走向“国家干预”的另一极,这一改革的过程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变化。“完全放任”不等于不干预,“全面干预”也不是放弃市场调节的全面干预。为了避免这种二元对立的出现,有必要把新政前美国的历史发展及其经济思想解释清楚。
就自由主义理论而言,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个人潜能,并不排斥国家干预。自由主义确实是对国家干预经济的否定观点,但也不是完全放手。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贵族不懂经济,只会把经济引入歧途。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人一直警惕政府权力的滥用和对民主的威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他们发现威胁更多来自垄断资本,需要解决的是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而只有政府才能遏制这个怪物,于是他们转向政府寻求解决矛盾的手段。20世纪初持续十余年的进步运动,实际上是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一次尝试和实验阶段。其中,西奥多·罗斯福因反垄断案和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的拆分赢得了反垄断斗士的美誉。此后,威尔逊总统执政期间也采取了许多联邦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幸的是,进步运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迎来了上世纪20年代的繁荣,但繁荣的背后是问题的不断积累和矛盾的不断升级。
面对大萧条,新政在经济上大动干戈。政府干预工业、农业、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但政府并不直接接管经济,而是进行协调。罗斯福推行新政的前提是承认美国经济体制存在问题,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振兴美国体制,而不是置其于死地。罗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推翻现行制度,而是要使其运转顺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罗斯福自己的说法可能更符合新政的现实。他说他在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把先验答案强加给现实。新政的改革是通过建立政府的经济管理权,突破自由资本主义的一些规则,使之转变为受控资本主义。新政使美国经济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且不可逆。有了以上的背景知识,同学们在理解新政的影响时会更加客观清晰。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学习新政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当今中国的改革。所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不是教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新政,而是从中学习历史智慧和策略。所以在确立了每节课的主题后,什么样的价值观将决定一节课的最终意图和灵魂,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与否将决定一节课的厚度和高度,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启发、激励和促进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磨练自己实践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本领,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艺术。
这条路,我们刚刚开了后记——
罗斯福新政教学反思之三
这个班是我2月_ _ _ _ _ 65438+10月参加的许昌市优质班。既然是精品课程,我对现有的人教版旧教材进行了重新理解和整合,并结合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我在备课的时候精心安排了我的教学思路。在人教版的旧教材和教学参考中,历史事件是主要的认知线索,但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是模块式的,突出经济史专题和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评价。所以在我的教案设计中,“为什么罗斯福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绪论,以分析罗斯福的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展开教学。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亲近历史,即阅读多元化的历史文本。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阅读大量网络、书籍、报纸、视听等媒体形式的相关资料,比课本更接近历史。了解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课堂上提出和思考的很多有深度的问题,其实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和小组探究讨论中提出的,比如“罗斯福是怎么想到用国家干预的思想实施新政的?”我深感学生在与历史文献、同学、老师的对话中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历史就是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思维相当开放。我设计了“大胆假设”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将如何向人们阐述自己的改革理念,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谈论改革措施。这种体验和认识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同时,中央电视台广为播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大国崛起――危机新政》贯穿本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机地融合了本课知识。而且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大量真实照片为学生营造了非常逼真的历史场景,大大增强了课程观点的说服力,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实现知识内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还学会了使用一个用电脑剪辑电影的软件,可以把我需要的电影素材精确到千分之一秒。其实这节课的多媒体课件我用了四部电影,有限的上课时间决定了我只能剪成一两分钟。所以虽然我在电影剪辑软件的使用上是个新手,但毫无疑问,这次尝试已经是一次可喜的意外收获。
此外,本课程还设计了许多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辩论、发表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活跃和热烈,说明开放性问题情景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和讨论历史问题的积极性,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特别是当要求学生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概括新政的概念时,学生的创造力真的让老师和听众惊叹不已!在我的课前设计中,因为“三个R”在很多材料中都可以找到,所以我觉得学生回答这些单词不是问题。但在后来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参考了这种模式,并结合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其中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提出了“重建”这个词,并解释说它的意思是重建和恢复,就是要通过新政恢复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当时赢得了班里所有老师同学的掌声。我上的三节课,每次都用不同的词来说这个教案。充满思想的生成,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潜能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每次讨论或发表意见后,可以先听取学生的想法,在鼓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不成熟的认识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从而避免形式主义,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知识反馈和很多专家同行的评价来看,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但我自己还是觉得有些遗憾和不足。
为了准备这门课,我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也做了删减和选择。课件的幻灯片也从40多张减少到最后的20张,但是三节课没能真正按照教案设计上完课。仔细反思,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问题太多,课堂容量太大,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没完没了的课;第二,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实施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很难真正掌握学生发言的时间。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讲到上涨,他就干脆要求老师多给他点时间讲。因此,如何在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此外,由于教学中公开课的时间限制,对凯恩斯理论——罗斯福新政的内涵的介绍和评价过于简单,这一概念相对深奥,学生难以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无论如何,在今后的正常教学中,有必要增加教学时间,对这一概念进行彻底的补充和解释。
还有一点,人格和教育的正常发展是课程的生命。我旨在通过罗斯福在新政中的表现和他的个人生活,让学生从他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这是历史情怀和价值观教育的绝佳机会,但课堂还是时间因素,未能真正深入展开。罗斯福的那些品质,比如身体上的残疾,改革的决心,挑战的勇气,到底有多少感动了学生,激励了他们的青春,我也在质疑自己,所以我觉得历史教育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
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思考:
★对罗斯福新政教学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课
★对高一历史老师教学的反思。
★2020年初三历史老师教案
★供给侧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