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专业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是全国最早设立该专业的八所高校之一,也是全国最早拥有本科毕业生的院校。本专业在1979招收第一批硕士生;1998获得“供热、供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同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截至2006年9月,该学科已向中国输送了30,965,438+0名本科毕业生、65,438名专科毕业生、238名硕士毕业生和65,438名博士毕业生。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励10多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职业发展大事记

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

1952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成立“建筑设备”教研室。

1953,东北工学院设立“供热、供气、通风”四年制本科专业。郑惠春、、戴青山、马仁民教授是我校的主要创始人。

1956期间,国家部门调整后,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合并成立Xi安建筑工程学院。合并了“供热、供气、通风”专业。

1957合并后第一个四年制本科毕业。

1957—1959受中国市政府邀请,前苏联采暖通风专家阿格·马克西莫夫教授进校指导专业建设。阿格·马克西莫夫教授作为援华专家来我校工作,指导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的研究生、进修生、高级教师和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南方建筑降温”等13科研项目。为我校暖通空调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65438-0959年,我国采暖通风专业6名研究生接受前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教授的指导。

因文革停止招生1966-1971。

1972-1976通过选拔推荐招收三年制大专学生。

1977恢复高考,招收四年制本科。

1978专业更名为“采暖通风工程”。

65438-0979本学科招收第一批“采暖通风工程”硕士研究生。

1984本学科获得“供热、供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专业更名为“供热与空调工程”。通过了建设部专家组对我校“供热与空调工程”的专业评估。

1992专业更名为“供热、供气、通风与空调工程”。

1998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同年被授予“供热、供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被陕西省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同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覆盖本学科。

2004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教育质量评估。同年被陕西省评为省名牌特产。

2013“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2.教职工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视教师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了一支装备齐全、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过硬的学术梯队。

本学科现有学生2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2人。5名教授;副教授11;5名讲师。教师中,6人拥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后),10人拥有硕士学位,7人为在职博士生。

3.专业运行模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建筑与环保专业一直坚持和深化的办学理念是:

(1)遵循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坚持培养理论功底深、专业方向广,能够从事暖通空调、供气、建筑给排水等建筑公共设施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工程设计、建筑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遵循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跟踪现代科技前沿和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上述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三个教学阶段、四个课程平台、五个能力培养模块”的方式组织教学。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从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技能训练、施工管理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五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训练。

基于以上办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校建筑与环保专业的专业布局以培养工程管理人才为重点,以人才素质培养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业设置面向社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体现了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基础课和技术课的设置,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才个体能力的充分发挥。给排水工程专业成立于1956。1956秋季招收五年制本科生,1982招收第一批硕士生(同环境工程)。1993获得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被授予“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获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到目前为止,已有42名本科生毕业。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给排水专业人才,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截至2006年9月,本学科已向国家输送本科毕业生2790人,专科毕业生188人,硕士毕业生135人,博士毕业生2人。给水排水工程学科在国内占有先进地位,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提供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给排水工程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视教师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装备精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实力雄厚的学术梯队。专业教师中有包括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青年教师奖、陕西省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省级教书育人先进称号等在内的多位获奖者。

本学科现有教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5人。

专业办学模式

学校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教学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实验室创建于1976,1996年被原冶金工业部批准为“环境与市政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04年,与本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西北水利与环境生态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同时,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人员优化配置,学院于2002年在原有五个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教学实验中心,为本科生的教学实验,以及硕士生、博士生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76我校在办学历史悠久的给排水、采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招收化工、生物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全国首批开设环境专业。1977我校在1981招收首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和首届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1984授予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权,1996授予博士学位权。2000年被授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西部12省(市)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环境工程学科。2001年,在第二次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环境工程学科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联合答辩,成为本次入选的四个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环境工程其他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清华大学、哈工大和同济大学)。我校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以下五个研究方向:(1)水与废水深度处理理论与技术带头人:王晓昌教授。该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常规水处理强化、臭氧化和生物过滤技术、膜处理技术和水处理化学品的研究。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的研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2)大气污染控制学科带头人:马光达教授主要从事除尘技术、烟气脱硫技术、挥发性有机物(vocs)生物处理技术、城市扬尘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他正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综合研究。(3)水污染控制学科带头人:彭当聪教授主要从事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新型生物载体及配套反应器开发、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模拟技术优化。目前在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污水同步脱氮除磷、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智能模拟等综合研究工作。(4)环境模拟与生态调控学科带头人:王元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沙尘动力学模拟理论与沙尘迁移控制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生态系统模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污染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中科院资源与环境重大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生态保护和环境系统修复方面的综合研究工作。(5)水资源保护与微污染控制学科带头人:黄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西北黄土高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水环境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水质微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目前在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河流污染点源与非点源控制、污染过程模拟与控制等综合研究工作。目前,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获批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契机,制定了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全院教职工团结一致,为实现学院十五目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环境学科群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