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传统童话?

如下所示:

1.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逃亡,过着艰苦的生活。他跟着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一个君主,并奖励所有跟随他的流亡者。然而,解推拒绝接受奖励。他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已经黔驴技穷了,所以他不得不放了火烧山。他以为介子推会孝顺母亲,一定会跟母亲走出来。谁知这一把火把介子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不得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往往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寒食和清明结合起来了。

2.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民心。但他死后,朝廷并没有为其建庙,民众就在寒食时在田路上祭拜。后来朝廷自省,处理不当,正式在诸葛亮祠堂(刘备)附上祭品。但寒食野祭的习俗已经形成,并演变为祭扫祖先坟墓的祭祀。

3.在人们只认母不认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祭祀高启就是祭祖。最初的寒食节是在二月下旬,与古代祭拜舒高的时间一致,所以唐玄宗把寒食节确立为祭祖的节日。后来寒食节减少到最后三两天,或者直接和清明节结合,于是寒食节扫墓就成了清明扫墓。

4.宋代大诗人柳永经常游历花街柳巷。当时的艺妓都很爱自己的才华,并以受到柳永的青睐为荣。但柳永因为命不好,一生仕途不被允许。虽然考取了进士,却在襄阳穷困潦倒而死。他的丧葬费全部由仰慕他的歌手筹集。每年清明节,歌女都会在他的坟前插上柳枝作为纪念,清明插柳枝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5.古代中国北方人把清明、七月三十、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寻人的时候。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人们放上柳树,戴上柳树。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并称之为“鬼树”。观音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