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洞头县贝壳舞的起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是什么?

多少沧桑的贝舞今年的元宵之夜,洞头岛一片欢腾。在“大锅”的指引下,舞龙队、渔灯队、贝壳队激情起舞,从渔村的山路一直到县城的街巷。特别是贝壳队的风格,有一种海上的韵味。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个由洞头县文化部门发掘,民间艺人采编的民间舞蹈《贝壳舞》,在观众和舞蹈专家的欢呼声中,从县到地区,从地区到省,一路演出到首都北京。一时间好评如潮,奖项不断。今天,透过漫长的50年历史尘埃,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她令人印象深刻的风格。贝壳舞起源于丁,是在民间丁花灯游行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洞头县讲闽南话的村里,约有200年历史。在闽南,尤其是泉州,“迎大锅”的活动流传已久。闽南语中“欢迎”的意思是巡游,让人观看;“丁”是一口锅。当地人民进行这种民俗活动时,人们敲锣打鼓地巡逻,而且必须有两个人扛着一口烧柴火的大铁锅走在队伍的前头,这就是全州著名的“火烧丁公丁火坡”。由两人扮成一男一女,提着一口铁锅,拿着一根长竹竿,在游魂队里翩翩起舞,即兴而作;一个打扮成渔夫的男人,提着柴火,迈着舞步紧随其后,不时往铁锅里添柴火,让锅里的火更旺。它的意图是驱除邪灵和污垢,并祈求好运。洞头说闽南语居民的祖先从福建迁来,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习俗。每年元宵节,都会举行“鼎”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是捕鱼的季节。当捕鱼业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为了庆祝节日,渔民的大型活动,除了舞龙,就是“丁”了。这种活动以火鼎为主,或领头,或殿后,锅里的柴火“哔哔”地燃烧,火旺。长长的队伍里,有按照鱼、虾、蟹、贝的形状制作的鱼灯笼、贝灯笼,有按照传统戏曲故事打扮的古装人物,还有手持彩旗、提着元宵灯笼的随行队伍。巡游的时候,沿着村坳,绕着山路,只要人多,就游泳跳舞。贝壳灯笼在游行中很受欢迎。海洋贝类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民间艺人精心制作:用细竹条扎出框架,用白纸覆盖,再涂上不同的颜色,制成了蛏、蛤、蚌、蚌、小海螺等,栩栩如生。表演者把壳绑在背上,握着壳里的把手,双手在音乐中一个一个合拢,转身时蹲下,脚步断了。乐曲悠扬的旋律,五彩缤纷的贝壳道具,人体活泼生动的舞姿,构成了一个和谐优美的舞蹈场景,十分引人注目。“霍颖丁”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表现了人们庆祝渔业生产丰收的喜悦之情,寄托了人们对平庸妻子、生活富足的美好祝愿,因而成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的活动。有的村在异口同声,有的村在暗中较劲。其中,北沙乡大王店村的贝壳灯在当年很有名。20世纪50年代中期,植根于大众文化贝壳舞从游行走向舞台,从无情节的即兴表演走向主题鲜明的舞蹈。1952年6月洞头全境解放。随着社会的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增加了。县文化部门充分发挥海岛民俗文化的丰富优势,重点挖掘整理民族舞蹈和民族音乐。从1955 65438+10月到1956 65438+2月,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县民间音乐舞蹈和业余剧团演出,涌现出一批优秀节目,如民间器乐《龙尾》、《梆子头桐》、《海洋丰收》、民间舞蹈《鱼灯舞》、《鱼灯舞》石是贝子舞的主要组织者之一。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民间艺人,熟悉当地民俗,有演奏民乐的实践。他从渔村的民间传说中汲取营养,如“海蚌之仙成人妻”、“寄生蟹之辈”等,并与其他艺人一起多次提炼,使贝壳舞成为弘扬善良、歌颂正义、鞭挞邪恶的童话舞蹈。当时,县文化馆主任詹、杨、郑德友等人也做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工作。《贝壳舞》的基本情节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群贝壳在金色的沙滩上尽情起舞,为久违的文蛤和花蛤的婚礼做准备。突然,凶猛的螃蟹来了,抢走并杀死了幼小弱小的海螺,钻进蜗牛的壳里,混在贝类中,伺机再次凶猛起来。聪明的燕大姐识破了螃蟹的伪装,带领贝类与之决一死战。海贝们挤在一起,勇敢地与敌人搏斗,终于打败了螃蟹,海滩又恢复了宁静。《贝壳舞》在舞蹈语汇的设计上颇具新意:既保留了传统的“圆场”步法,又根据贝类不同的生活习性,创造了“跳开”、“游走”、“侧身行走”等新动作;既保留了原有的背壳蹲姿,又为舞台表演的需要,设计了舒展曼无壳起舞的新场景。至于其伴奏音乐,则大量使用了《哪吒云中漫步》、《天帝》、《黄蜂出洞》等民间音乐,使整个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海洋韵味和生活气息。90年代,浙江省歌舞团将贝壳舞的伴奏音乐改编成器乐,悠扬悠扬,让人着迷。当然,这是后话。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洞头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1960 10,浙江群众艺术馆舞蹈工作室在国家级刊物《舞蹈》上发表文章。在回顾全省群众舞蹈发展时,三次提到洞头,两次引用贝壳舞,称赞洞头“永远是全省群众舞蹈活动的一面红旗”。同年,温州文化馆在《蓬勃发展的群众舞蹈活动》一文中写道:“洞头是全市群众舞蹈活动的先进地区...我们抓住它,以它为榜样,鼓励所有公社树立雄心,向洞头学习,抓洞头。”花“贝舞”是在党的“百花齐放”方针的雨露滋润下,在海岛群众文化的百花园中培育开放的。多彩之都舞台1957 65438+10月8日,温州举行民乐舞蹈选拔赛。刚出县城大门的贝壳舞一炮而红,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舞姿、悠扬的音乐迷住了观众。65438+10月,11,浙南通俗报头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专区举行大型演出,贝舞缤纷”。当天第三版刊登了一首优美动人的仙诗,以抒情的笔调详细介绍了这一舞蹈。不久,贝壳舞作为地区优秀节目赴杭州参加全省第二届民族音乐舞蹈汇演并获得一等奖。2月23日浙南通俗报在头版报道了这个好消息:歌舞演唱会,贝壳舞在北京!然而,多事之秋,在省里最终确定参加全国演出的节目单中,洞头县只有民族器乐合奏《龙头龙尾》,没有《贝子舞》。4月29日至5月5日,1959,在全省范围内举行音乐舞蹈表演。在40个节目中,只有7个是民间舞蹈。《贝壳舞》有幸入选,演出结束后再次引起轰动。5月8日,《浙江日报》报道了演出的消息,同时刊登了上海实验歌剧院舞蹈队队长的反思文章,特别提到:“温州特区队表演的贝壳舞,用海洋中的贝壳生命,生动地寓意了人类生命中善恶的斗争...如果你要问我对表演的感受,一句话,民间艺术永远是我们专业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当月出版的《浙江画报》还刊登了贝壳舞的大型表演照片。同年7月,《舞蹈》杂志以浙江省歌舞音乐会为总标题发表了三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海洋特色舞蹈》,从主题鲜明、结构简练、音乐成功等方面对《贝壳舞》作出了高度评价。另一篇文章以贝壳舞蹈为例,说明一个优秀的舞蹈节目,是需要反复整理加工的。贝壳舞再次得到肯定。在舞蹈专家的眼中,在洞头人的热切期,“贝壳舞”终于登上了首都北京的文艺舞台。7月底,1959由文化部主办的八省区音乐舞蹈汇报演出在北京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广西、浙江、新疆、西藏、福建、安徽的演员在三个频道表演了56个优秀节目,贝壳舞大放异彩。《舞蹈》杂志于当年9月报道了这次演出,并发表了题为《传承与发展——八省区演出印象报告》的署名文章。全文不到五千字,却用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评论贝壳舞,认为这支舞的成功是值得舞者学习的榜样。“贝壳舞”名声大振,从此成为洞头县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196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洞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962年10月,庆祝洞头解放10周年。在这些重大活动的文艺晚会上,都有“贝壳舞”的俏丽身影。在遗产保护中生存的贝壳舞,承载着200多年海洋民俗文化的积淀,蹒跚着向我们走来。从50年代中期开始,她经历了辉煌、禁锢和沉寂。在此期间,作为民间文艺七大融合的普查结果,县文化馆收集的贝壳舞资料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融合温州卷》。65438-0997年,文化部将民间舞蹈志的编纂列为国家艺术科学九五重点项目,编纂出版了《中国舞蹈浙江卷》,贝壳舞名列其中。1997年7月,洞头县举办首届“渔家乐”民俗旅游节,贝壳舞被列为首选节目。该县文化部门克服困难,重新编排,以广场舞的形式进行表演,使她重现当年,赢得游客的赞赏。在各级政府大力倡导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今天,贝壳舞是幸运的。2003年,她被该县申报为浙江省国家级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如今在洞头,在一些大型的民俗庆典和文艺晚会上,都可以看到贝壳舞的表演,美丽的模样丝毫不亚于当年。保护“贝壳舞”也保护了岛上的许多民间艺术:贝壳道具由民间工艺制成,其材料从竹签到铅丝,从纸糊到布张力,从外部蜡烛照明到内部闪光装置...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民间工艺的发展。舞蹈伴奏属于民乐,其乐器使用从纯民乐到加入西洋乐器,从仅伴奏舞蹈到成为独立的器乐合奏...与时俱进对姐妹艺术大有裨益..保护贝壳舞,也是保护学习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受贝壳舞成功经验的启发,海岛文艺工作者努力从海洋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改编创作了一批独具海洋特色的文艺作品。乐舞方面,有水母舞、捕鲨、洗衣舞、满负荷响的海螺。更近的有根据渔民出海酿酒习俗改编的舞蹈《船送风》,改编自海洋民俗的舞蹈《龙宫寻宝》、《女儿礁》;还有《渔歌对唱》、《赌谣》等歌曲。这些节目在省市演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