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初步思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同时,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要求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配置规律的背景下,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这已成为当前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的重点和焦点。有业内人士呼吁加强我国战略矿产勘查评价。一些专家强调,有必要采取市场经济的国家做法,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探,并进一步促进开放。
那么,什么是战略矿产勘查评价,如何加强我国战略矿产勘查评价?本文试图通过相关分析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现状分析
(一)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面临挑战
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汽车、高档家电、电脑等。已经快速进入家庭,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等现代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建筑业迅速崛起,有力地推动了钢铁、有色、机械、建材、化工等工业行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对煤炭、油气等能源矿产和大宗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主要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弹性系数(资源消费年增长率/GDP增长率)大于1,铁、铜、铝等大宗矿产的消费弹性系数甚至超过2。据预测,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保持高速增长。
2.资源贸易,特别是矿产品的进口迅速扩大。
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扩大。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7万亿美元,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中国矿产品进出口总额和矿产品贸易逆差也迅速扩大。2004年矿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241.1.2亿美元,进口超过1.5亿美元,逆差624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矿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2004年,依赖矿产原材料的机电产品出口首次占到出口总额的50%以上。据初步计算,近年来我国用于加工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产品的有色矿物原料消费量约占我国全部有色金属资源消费量的1/4。中国已形成“世界工业品加工厂”的基本格局,一方面国内矿产资源产量和国内消费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进口资源和出口资源的产品“两头在外”,估计在未来10 ~ 20年内难以改变。其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对钢、铝、铜、铅、锌、镍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更大需求。
近年来,主要矿产资源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10%,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比例。
3.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迅速扩大。
近年来,中国对能源和重要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和金属矿产,如石油、铜、铁、铝、锰、镍、钾盐等对外依存度增加,甚至国内产量远低于进口量。2004年,我国铁矿石、精铜、氧化铝、精镍等矿产品(产品)进口迅速扩大;几种重要矿产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5%以上(含铁量),石油超过40%,铬铁矿超过90%,精铜超过65%,钾盐接近80%,铝超过45%,锰和镍超过40%。甚至一些传统优势矿产,如锌,也开始出现净进口。
图1铁原料的对外依存度
图2精炼铜的对外依赖
图3精炼镍的对外依赖性
4.矿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迅速上涨。
中国对资源的强劲需求对世界矿产品市场起到了拉动作用。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矿物价格开始上涨。2003年和2004年,中国的矿产资源需求急剧增长,这给中国的矿产资源需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2004年和2005年初,一些有色金属产品的价格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例如,从2004年到2003年,中国需要大量进口的矿产品的国际价格逐年上涨。铁矿石为71.5%,铜为53.5%,氧为10.5%,锌为29.5%,铅为66%,镍为51%。2005年初,由于日本新日铁与巴西CVRD的单边协议,铁矿石离岸价比2005年4月的1上涨了71.5%。中国、韩国等铁矿石进口国被迫接受过度上涨的谈判价格,铁矿石国际谈判价格达到每吨100美元以上。
图4锌金属出口比率
图5国际国内铜价走势
图6国际国内铝价走势
大量进口矿产资源消耗我国大量外汇,导致我国矿产品外贸逆差大幅增加。铁矿石、锰矿、铝土矿、铜矿、铅锌镍等大宗矿产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提高大宗稀缺矿产资源的可获得性成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形势不容乐观。
1.一些大宗矿产的探明储量下降。
近年来,我国油气等能源矿产、铜、铁、铝等重要金属矿产的消费增速一直快于储量增速和产量增速。2000年以来,许多重要矿产的探明资源储量急剧下降,造成许多矿产资源“入不敷出”的局面。
2.商业探索体系已经起步,但任重道远。
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中分离出来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油气资源勘探基本步入正轨,固体矿产逐渐上路。但从总体上看,地勘队伍国产化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特别是固体矿产商业性勘查的有效投入仍然不足,勘查工作普遍萎缩。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投入成本占固体矿产开发(采矿)产值的比例远低于1%。2002年和2003年,全国固体矿产勘查总有效投资仅为6543.8+0.98亿元和22.9亿元,分别仅占当年固体矿产年产值的0.64%和0.59%。
图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探明的铜、铝、铅、锌、钨、镍资源。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成效,但后续工作有待深化。
地质调查实施以来,发现了一大批重要矿产资源,新发现矿产地近500处,在资源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由于矿产勘查评价水平较低,商业性勘查风险仍然较高,地质勘查资源评价后续勘查缺乏应有的投入,导致政府财政投入矿产勘查评价与社会投入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脱节现象。从1999开始,国家投入了重要矿种的调查评价(包括前期找矿,其中西部地区投入60%以上),但后续的商业勘查没有跟上,新增探明资源储量很少。
4.缺乏重要的矿产储备矿山基地。
一批老矿山特别是中东部一批危机矿山产能下降或接近消失,石油、煤炭、铜、铝土矿、铁矿石、锰、钨、锡、铅锌等储备基建矿山和可规划矿产开发基地严重不足。
(3)迫切需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
1.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可获得性已经下降。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完成的《中国45种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报告》,可利用储量能满足2020年消费需求的矿产有9种:天然气、稀土、菱镁矿、钠盐、膨润土、石墨、滑石、硅灰石。石油、铁、锰、铬、铅、锌、铝土矿、钴、锡、金、银、铂族金属、锶、萤石、钾、硼、重晶石、金刚石等保障程度在40%以下的矿产有18种。保障程度在40%-≥-70%之间的有8种,如煤、铀、镍、锑、耐火粘土、硫磺、泥灰岩、高岭土等。保障度在70% ≥-100%之间的有钛、钨、钼、磷、玻璃硅质原料、石材、石膏、硅藻土、石棉等9种。到2010年,石油、铁、锰、铜、铝、铅、锌、硫、磷、钾等一大批关系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矿产将不能满足需求。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二次资源都无法大量替代原生矿产资源,因此保证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分迫切的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21%人口和7.2%国土面积的大国,成为中国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必然战略选择。
2.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有潜力。
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区划数据和能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统计,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宗和稀缺矿种、优势矿种具有较大的未探明资源潜力。其中石油928亿吨(截止2001年底),天然气57.3万亿立方米,煤炭(< 1000米)2465438亿吨,煤层气27.7万亿立方米,铁矿石> 1000亿吨,锰> 25亿吨,铜> 65438。这些潜在的资源为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走立足国内资源开发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3.海外矿产勘查评价大有可为。
全球矿产资源总体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开采程度不一。中国一些紧缺的矿产,如石油、铜、铁、铝土矿、锰、铬、钾盐等。,在周边国家和南美、非洲一些国家有丰富的资源勘探潜力。加强与我国具有外交和地缘优势的资源丰富国家的勘探开发合作,建立一批境外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基地,实现资源利用多元化,对于缓解我国矿产资源紧张、提高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战略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思考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都由国家承担。从基础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找矿,到异常查证、矿产调查、矿点检查、矿产普查、详查勘探,所有工作和经费都由国家安排。矿产勘查成果按计划分配给国营矿山和集体企业。在这个时期,矿产勘探只是公益性和战略性的,而不是商业性的。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矿业权向社会放开,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开始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分开运行的机制。虽然从字面上讲,基础和公共地质工作并不具有排他性,但商业矿产勘探具有排他性。但直到现在,就与矿产相关的地质工作而言,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限仍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除国家控制的特殊矿种外,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目的是查明资源量,获取利润。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评价都是商业性的地质工作。但就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而言,商业性矿产勘查虽在路上,但很不发达,资源需求快速增加,资源瓶颈加剧。迫切需要国家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开展矿产勘查评价工作。这就引出了战略性矿产勘探和评价的概念。自1999以来,国家开始实施专项地质调查,开展了新时期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调查与区域评价(以探33412为主)属于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而矿产勘查与评价(以探333为主)应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
战略矿产资源
战略是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然后,战略具有前瞻性、具体性,对指导或决定全局极其重要。战略有不同的层次,从一个世界组织或一个国家到一个集团。本文中的运筹帷幄是指中国的国家层面。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对一国发展、稳定和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防安全有较大制约作用的重要矿产资源。
根据对我国矿产资源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战略矿产资源应包括重要的稀缺矿产资源(一般对外依存度在1/3以上),如石油、铀、铜、富铁、优质锰、钾盐、铬铁矿等。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矿产资源(一般占国际贸易量的50%以上),如稀土、钨、锡、锑、钼等;同时,还应包括煤炭、天然气、煤层气、铝土矿、铅、锌、镍、银、磷、硼等维持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大量支柱矿种和重要矿种。
因此,战略矿产资源是在分析经济形势的基础上,考虑资源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稀缺性、资源优势和可利用性而确定的。同时也要考虑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及其在世界上的可利用性,即国内外资源勘探开发的潜力,国际资源分布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因素。
(2)战略性矿产勘查与评价
战略矿产勘查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和可利用性,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对某些战略矿产进行的勘查和评价活动。显然,战略矿产勘查包括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战略矿产的勘查评价,二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或主导的重要资源勘查评价活动。从勘探阶段来看,战略性矿产勘探与评价可包括勘探与评价阶段中的任何一个,如预调查、普查、详查和勘探,或其组合。从勘查评价区域来看,战略矿产勘查评价可以在国内进行,也可以在国外进行。
战略矿产勘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抗风险能力。其目的是通过增加战略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储备资源;同时,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建设的资源安全,提高应对国际资源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些优势矿种受到政府管制。
从广义上讲,战略性矿产勘查包括现阶段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从狭义上讲,战略勘查是指以查清资源量为目的的勘查活动,包括正在进行的大调查中重点矿区的勘查评价、危机矿山的找矿方案、中央和地方资源补偿费以及特定矿区的其他投资来源。
(三)公益性、商业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评价。
严格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矿产勘查评价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不应该属于公益性,而应该属于商业性地质工作。然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探和评价具有双重特征。一是其产品(成果)具有商品特征,即具有排他性,属于商业范畴;第二,其服务对象直接服务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因此具有有限的公益性特征。
除国家特别控制的矿种外,战略矿产勘查目标的最终实现一般还需要进一步的商业性勘查开发。因此,战略矿产勘查评价的勘查成果一般需要通过拍卖、有偿转让等方式转让给后续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评价。
三、中国战略矿产勘查评价建议
做好战略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一是加强战略矿产资源跟踪分析,开展战略矿产勘查规划部署研究;二是建立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的战略性矿产勘查评价体系和机制;三是要在现有大调查和资源补偿费开展的重要矿产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实施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根据我国资源潜力特点,继续加强重要成矿带区域评价和大中型重要矿产区评价,继续实施政府投资主导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计划。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西部重要成矿带的矿产评价。
加快完成西部重要成矿带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提供一批有望取得找矿突破的勘查靶区;综合评价一批重要成矿远景区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勘查基地,为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提供储备基地,建立一批资源储备基地。
2.加强东部隐伏矿床的找矿勘探。
进一步深化东部重要成矿带矿产勘查,加强500 ~ 1000米深度隐伏矿床(体)的找矿勘查,力争实现深部“第二空间”找矿重大突破,新增一批固体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的矿点和资源储量。
3.开展西部资源接替基地矿产调查。
加强西部资源接替基地的勘探和评价。一方面,要提高资源评价水平,开展重要大中型矿区普查,提交可供后续勘查的矿产资源量,开展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形成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强找矿的前期工作。
4 .开展境外战略矿产勘查和评价。
建议国家建立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基金,以我国急需或短缺的铜、铬、镍、钴、铂、优质锰、富铁矿、铝土矿、钾盐等战略性固体矿产为主要调查对象,在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矿产勘查评价前期工作。通过开展系统的矿产资源战略调查,评估区域成矿潜力,圈定一批找矿靶区进行风险勘查,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勘探开发海外资源降低风险,最终建立稳定的海外战略矿产资源供应基地。
作者简介
[1]叶金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张阳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
[3]舒斌,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危矿办技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4]任景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处处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