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解读旅顺口——我女儿对旅顺口往事的思考
我是宣传干部,在旅顺口光荣街工作。生动准确地解读旅顺口是我的职责。早些时候,我从一个景区认识了旅顺口。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暑假,父亲抽空带我去旅顺旅游。当时,我参观了旅顺博物馆、旅顺军港、东极关山日俄战争遗址、白玉山塔中塔、日俄会议大楼和其他旅游景点。我对旅顺的认识从“耳闻为虚”变成了“眼见为实”,但充其量是从一个游客的角度去欣赏旅顺。我只是用赠送给我的历史遗迹和解说词来炫耀我的“此行”。虽然零星看过几篇关于旅顺口的文章,但都是为旅游写的攻略。那些支离破碎的史料,让旅顺口在我脑海中很难形成一个整体概念,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正在这时,周先生的长文《旅顺口往事》发表了。拿到书的那天,我有点兴奋得忘乎所以,因为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我从父亲口中知道一些关于素素的事。我知道她是大连作家协会主席,著名的散文作家。我也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实的读者和铁杆粉丝。我还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了她写的两本书《东北孤独的语言》和《残破的影子》。我在见到她之前就听到了她的声音,甚至在读过她的大作之后,我也被她深厚的写作功底所折服。《旅顺口往事》是一部散文式的纪实文学,文字优雅,读来却让人心酸激愤,极度苍凉,让人从眼前的温柔乡里清醒过来,进而体会到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复兴。爸爸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苏苏的作品之所以备受青睐,好评如潮,是因为她以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为你诠释了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深刻内涵。作者以史为镜,却不沉淀在岁月的叹息中。字里行间溢出的是时代的火花。”爸爸对苏苏之前作品的评价,对于这部《旅顺口往事》来说,还是比较贴切的。《旅顺口往事》,在其众多的史料中,让我第一次感知到旅顺口的地理意义。这无疑为旅顺口的解读找到了突破口。谈到旅顺口的地理,苏苏说:“这是沧桑创造的奇迹。它发生在一次远古的海水浸退,把旅顺口从陆地变成了一个终年不冻的港湾。而它后来的一切祸福,都与此有关。”这个点睛之笔,清晰地道出了旅顺口历史故事发生的原因,也是我们解读旅顺口的一把钥匙,因为“旅顺口的地理决定了旅顺口的命运。”早些时候,我还听说大连的原名是鲁大,顾名思义就是“大连之前的旅顺”。在旅顺口的过去,苏苏的观点更直接:“没有旅顺口,就没有大连。”书上虽然没有这样的书面表达,但是里面包含了同样的意思。正是因为清政府把旅顺口定为北洋军港,日俄争夺这个军港,尼古拉二世决定在大连湾建商埠,才导致了青泥洼从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城市的历史演变。过去的旅顺口,苏苏总是说旅顺口,而不是现在人们更习惯说的旅顺。明朝将领把契丹人命名的狮子口改成了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旅顺口。作为一个可识别的符号,这个名字不仅具有地理方位,还具有历史关联性。我想这也是苏苏坚持要旅顺口而不是旅顺的原因。苏苏说:“无论外地人还是汉人,都很关心这个不算宽的河口。”看了旅顺口的往事,也很关注这个海口。我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很感兴趣。《旅顺口往事》完全跳出了旅游景点中的旅顺口,不再局限于解说词中的旅顺口。它回到了历史现场,并对其进行了深度挖掘。这为解读旅顺口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史料。为了写《旅顺口往事》,苏苏查阅了大量史料,走访了迄今发现的几乎所有历史遗迹。正如她自己所说:“虽然旅顺口近在咫尺,似曾相识,但我还是用一种极其原始的工作方式,就像山野在田野里的挖苦和拾荒。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决心在旅顺口“挖一口深井”,看看这千年来的深井。苏苏利用挖掘出的历史细节,丰富旅顺口的历史故事、事件和人物,梳理历史脉络,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古老的港口、重要的城镇、要塞、基地,读着这些“过目不忘,震撼书页”的史实和从中凝聚的种种历史联系,我发现了一个我从来不知道的旅顺口,一个比景点和解说词更丰满的旅顺口。苏苏说:“旅顺口的大武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这里更像是旅顺口的子宫,不仅孕育了一个北洋海军基地,还孕育了一个现代化的小镇。旅顺口的很多东西都是因为它而诞生和存在的。”显然,这也是对素素本人的深读。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苏苏提到的一个老房子,是位于旅顺口区港湾街45号的海军基地机关大院。这栋老房子是一位法国商人在1889承包旅顺港建设工程时建造并占用的。它很快就成了海军衙门和海军办公室。苏苏通过回忆这座老宅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一个北洋水师的兴衰。旅顺口的过去就是这样。随着深度挖掘,历史在今天复活了,活在了文学的篇章里。《旅顺口往事》将作者本人融于历史场景和事件之中,表现了作者对旅顺口的感情和思考。这为《旅顺口》的解读铺垫了极其真挚的情感元素和思想基础。读完《旅顺口往事》,你会发现,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生活的真实感受,还有作者的艺术感和气度。苏苏用她独特的写作经历和激情澎湃的感情,让旅顺口的千年往事“如石,撞了地”!旅顺口的往事,饱含着作者的情怀和见闻。她把自己置身于旅顺口的历史场景和旅顺口的历史记忆中。如果说是在描述旅顺口的史实,不如说是作者感情和思想的展示。我很赞同一位读者的评价:情感让文字有了生命迹象;思考是对旅顺口历史的重新发现和理性定位,是作者对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构。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在谈到被定罪的现实社会背景时,苏先生坦言:“之所以得不到原谅,是因为他逾越了底线。没人能知道,一个中国胶带手里怎么会有日本海军旗?这也是一种发现,一种愤怒的诘问和斥责!)谁都不能容忍。在后来的黄海战争中,方伯谦又做了同样的事情。齐远显然有战斗的能力。他知道定远、镇远被日船围困,但他临危不乱,再次挂起白旗,率先离开战场。在两次海战中,白旗挂了两次。不管他以什么理由开脱,都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样的总结不仅真实深刻,而且充满了强烈的审视和批判精神。《旅顺口往事》巧妙地用一种新颖的叙事方式,讲述了旅顺口的原始历史,可读性很强。这也是解读旅顺口的精彩之处。素素写了《旅顺口往事》。自从旅顺口有了历史可以记载以来,已经五千年了。不可能只写一件事,而是无数件事。于是她以时间为课,以往事为纬,以散文为道,以卷的格局,组合成一部长长的编年史式的文学卷,写下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旅顺口。历史厚重,但笔法轻松,让人如获至宝,不忍放下,没有一般历史书的枯燥感。在旅顺写书,苏苏通过读书、行走、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何描述这些发现?例如,“保留红水井纪念碑的地方实际上是一个盗窃现场,肇事者是丁公友田。不管他怎么开脱,只要石头不烂,他就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过去在旅顺口,有很多这样细微的笔画。在写书评的时候,有人把这样一种叙事方式总结为“历史的空镜头方式”:搜集和放大史料遗存。房屋、村庄、港口、堡垒...以他们的历史变迁为叙事主线,把具体的场景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叙述最初的历史,阐述自己的发现,这是苏先生的独到之处。再比如,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在太阳沟,所以我很注意书中关于太阳沟的文字。素素说,“小太阳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其他的就不用说了,肯定还有很多,神秘地藏在哪个角落,我冷的时候可能会迎面碰上。”在这里,作者以主观叙事的视角,巧妙地将“我”写在了旅顺的历史场景中。这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助于让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浮出水面。历史的旅顺口人文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百年伤痛的一个缩影。民族的耻辱与荣耀,国家的陨落与挣扎,都历历在目地汇聚在旅顺口的过去,警示着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旅顺口往事》不仅为我提供了热爱它的理由和熟悉它的途径,更是我系统了解旅顺口、生动准确解读它的绝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