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烈士?

烟台山是烟台的标志性景点,也是烟台名字的由来。她位于城市的北端,三面环海,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占地45公顷,海域辽阔。山、海、城、港的结合是独一无二的。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临海北部山上设立烽火台,以防倭寇入侵。发现敌情后,白天升起烟,晚上升起火,这是报警信号,所以叫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得名。

186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根据中英法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成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英、美、法、德、日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边沿海街道设立了领事馆、洋行等办事处和众多别墅。到20世纪30年代,烟台山及其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异国情调的近代建筑群体。1896年,秀才林炳修游烟台山,见外国炮舰在山下水域游弋。山上到处都是各国领事馆,忧国忧民的情怀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了诗,刻在巨大的“烟台石”上。诗中说:“崆峒远在左,前临渤海,镇遇七燕。人一拥而上,蚕就吃,台湾却岌岌可危,丢了一块石头。谁守这个谁守一万年!”

烟台开埠后,海上交流频繁,于是于1905在烟台山上设立了灯塔。夜幕降临时,灯光熄灭,为夜间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历经百余年,已成为烟台山上的标志性建筑。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山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烟台山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中国一段之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烟台城市的开放文化。

烟台山上的现代建筑颇具特色,堪称现代建筑的宝库。烟台山的现代建筑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文化特色。他们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见证。它们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烟台山近代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烟台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烟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