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开封为什么会选择而不是曾经的古都洛阳?
北宋建国初期洛阳与开封之比较
公元960年,在后周庙前视察发动陈桥兵变,代周、汴京称北宋。众所周知,开封是六朝古都,但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还是不如洛阳。毕竟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也是唐朝的都城,都城历史悠久。事实上,建国后,赵匡胤也曾提出迁都洛阳,但最终被取消,这与建都洛阳和开封的条件密切相关。
第一,虽有“山河之险”,但洛阳的首都优势已荡然无存。
洛阳地处豫西高原与黄河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早在秦朝,这里就是三川郡的所在地。秦代五条直路之一的三川东海路经过洛阳,三川东海路是秦汉时期交通量最大的交通干线,可以说是帝国的生命线。洛阳北接黄河,在水运上有先天优势。大量物资通过黄河的内河航运和陆路运输经过洛阳,所以洛阳在交通上有先天优势。
另外,洛阳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西有萧山天险,南有伏牛山为屏障,东有嵩山,北有黄河。再加上被函谷关和虎牢关包围,洛阳成了易守难攻的制胜之地。要占领洛阳,西边的函谷关可以争夺关中之地,东边的虎牢关可以争夺中原。所以洛阳在汉唐时期要么是首都,要么是都城。
但唐朝安史之乱后,洛阳作为首都的优势消失了。首先,黄河内河航运的优势不复存在。汉唐时期,中原水系发生变化,洛阳所依赖的洛水难以通过大型船只。所谓“漕罗浅,舟楫不通”。从此,洛阳的水运一蹶不振。这意味着洛阳通过水运系统动员全国各地物资的能力不复存在,难以支撑首都所需物资的巨大消耗。
其次,安史之乱时,洛阳遭受的破坏比首都长安更大。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和四年,蔡州军阀秦宗权横行中原。攻下洛阳后,占领洛阳一个多月,火烧皇宫,剥光居民,作恶多端。此后,孙儒和诸葛爽一直在洛阳“互相攻讦”。七八年间,京城灰飞烟灭。到了五代,洛阳城已经“卑微颓废,狗可以超越”,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二是首都开封的地理和交通优势。
自汉代以来,大多数王侯将相都选择中原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交通便利,与其他地方联系密切,易于统治全国。开封位于中原的中心。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四方聚,天下枢,四海可制”之地。
中国古代交通通讯条件比较落后。北宋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四海”的目的,特意选择开封作为国都。开封成为北宋的政治中心,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庞大交通网络。这个水运网络呈放射状向外分布,河流环环相扣,四通八达。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交通和水运更需要水。因为水路交通的便利,开封从唐代开始逐渐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之后,周世宗的柴荣下大力气修复了以汴河为主的东京水道,疏通了水道。咸德四年,“疏汴河派,北入张武,达东北经济,自然齐鲁之舟皆在京师”。汴河的畅通带来了水运的繁荣,大量的粮食被运往江南支援京城军民,城市工商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长史》记载:
“浪和缓,两堤直,江淮船上下四时,昼夜。”
到了宋初,汴河水运解决了京城数十万将士和部分市民的用粮问题。那时已经是“为天下之重,控河咽喉,控镜湖水运”,水运通达,货财云集。所以北宋定都洛阳,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为了方便开封的漕运,供应京城。
北宋都城开封除了自身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背景。
第一,政治重心仍在北方,但逐渐东移。
“周公,大圣,以其都胜之,在天地之中。所以,几千年都不能废。这种历史认识无疑会影响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建立。此外,中原的农业文明一直受到北方边境游牧民族的侵扰,包括秦汉时期的匈奴、晋代的“芜湖”、隋唐时期的突厥,从而增强了北方各省的战略重要性。北宋开国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让给辽国,所以“我国北方的天然国防线全部丧失,河北岸几乎没有屏障”。辽国骑兵能驰骋在大平原上,北宋承担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再加上五代时期,运河饱受战乱摧残,交通中断,关中日益萧条,政治中心东移,隋唐崛起的开封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军阀夺城夺地的战场。朱温以开封玄武军为都城,取代唐,开封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五代时,除了后唐的都城洛阳,其余都在开封。虽然割据势力各自为政,但基本承认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为北宋都城开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经济重心南移,漕运越来越重要。
到了唐代,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大量人口南迁,南方农田耕种迅速扩大,水利得到很大发展。人口、开荒、兴修水利促成了江南经济的空前繁荣,最终使其成为中晚唐财政收入的重点地区,即韩愈所说的“今日之礼来自天下,江南居十九。”从此,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新格局:北方开始落后于南方。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流域继续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封建小王朝政局相对稳定,南北差距拉大。
面对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逐渐分离的趋势,历代统治者都试图通过修建运河扩大漕运来加强联系。唐后期以来,以黄河为主的内河航运逐渐衰落,但政治中心更加依赖江南,而开封在水运上没有黄河的天然危险,大大缩短了与江南的距离,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汴河之于首都,乃国家之根本。但汴水河纵贯神州,大江带头,河湖引水,造福南海,发了半天财,才知道自己进了这条路。”
可见开封的汴河甚至成了北宋的粮食命脉,天下大部分税收都经过这里。所以,为了保护漕运命脉,北宋定都开封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避免北宋割据,壮大弱枝的现实需要。
北宋开国之初,如何惩治五代之弊,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建立新王朝的长期统治,成为关乎王朝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赵匡胤改革了唐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以确保该部不会重复穿黄袍的老把戏。
一是以一杯酒释放军权,夺取武将军权,与枢密院、三亚分军权,以文官为军权担任地方长官,从而将政权和军权与皇帝合二为一。其次,采取了“强干弱支”的政策。与此同时,赵匡胤在京师征集天下精兵,即“集各方之力,在京畿安营扎寨,准备防御”。天下一半的军队都驻扎在首都,以防止“首都单以重兵在边。”用尾巴刷身体,尾巴不能大,也不能掉,反而会对身体有害。
“守内弱,以强凌弱”政策的实施,直接造成了“天下十万兵,十万马,榨取京师。”比汉唐多十倍,百姓十倍。“由于中央集中重兵,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这就要求都城的选址必须满足驻屯军、民、民的粮食需求和奢侈程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下,漕运物资的供应直接关系到国家中央政府的生死存亡。
为了这个庞大的粮源,朝廷不得不选择一个既方便运输江淮大米,又照顾北方和西北边防的地方建都,而位于运河北段的开封,在当时是最合适的地方。
而北宋都城开封忽视了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一是造成了冗员多费的局面,激化了阶级矛盾。
因为失去了长城的防守优势,辽国的骑兵可以直入中原,开封也没有危险可以依靠。北宋只是在军事布局上煞费苦心,在都城周边派驻重兵,企图弥补军事地理条件的不足。宋初皇军约22万,其中驻防京师内外65438+万余人。“今京师已在会盟之地设守,以正山河之危。”
此后,随着“练兵”政策的实施,北宋军队规模不断扩大。到仁宗初年,国军扩充到1.4万。同样,北京的军队一直在扩张,造成大量冗员,必然导致冗员开支。多余开支的解决办法只能靠增加财产税,加紧东南寻人。
一年又一年,江南人民深受其害。江淮之间,“谷常贵,民穷”,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北宋末年,东南人民因不堪忍受过度的赋税剥削,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加深了统治危机,北宋陷入两难境地。
第二,北宋政权因外敌入侵而早逝。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周围都是不知名的山川。地理形势一览无余,外族很容易深入腹地,直接威胁中央。石敬瑭割让十六州后,契丹以幽州为南京,骑兵移动时,开封只是黄河的屏障。
失去了北方屏障,开封周边的形势更加严峻。金代后期的都城开封,对这个政权的存亡影响很大。当金朝后期试图摆脱契丹的控制,发动北伐时,契丹打败了金军,迅速转入反攻。从反攻到攻陷开封只用了两个月,可见开封门户大开,防守薄弱。
开封为北宋都城后,虽然大家都希望收复隐云,但收复失地并不容易。契丹战士仍然可以在南方任意犯罪,没有任何限制。尤其是旌德元年,辽军大举南下,深入宋境,十一月到达开封北郊重镇周。急书一夜五日后到,朝廷为之震惊。这件事其实给汴梁开封敲响了警钟,但宋廷没有理会。
之后,金灭辽,一年之内对北宋发动两次进攻。金版图很快突破到开封,开封的后果终于显现。破城时,宋钦宗后悔没有听从种师道迁都的建议。
总结
北宋开国之初,旧古都长安、洛阳的衰落,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漕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没有危险的开封只好作为其都城。北宋统治者出于去藩镇的需要,加上应对北方军事威胁的现实需要,在首都附近集结重兵,加剧了北宋冗兵滥费的局面,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北宋在金的铁蹄下灭亡,开封永远失去了都城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