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安的火在哪里?

公元904年的战争摧毁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其新建的皇城大兴城被唐朝取代,改名长安。建筑是文化遗产的载体。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达到顶峰的聚集地,代表当时建筑最高成就的绝大多数优秀产品都集中在这里。整个城市由郭城、皇城、宫城组成,城墙庞大,建筑宏伟。据考古发掘,外郭城呈长方形,东西(春明门至金光门)长9721米(含东西城墙厚度,下同),南北(明德门至宫城北部玄武门以东)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形象地说,唐朝的长安城比北宋的开封、元朝的大都、明清的北京都大,只有一座大明宫,面积是北京故宫的三倍。仔细看,唐代的长安城比明代的Xi长安城大7倍多。长安在唐代有1多万人口,在6-9世纪是东亚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里也是横跨万里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唐代长安有三座宫殿。一、太极宫(又名西内)是唐初的政治中心,正门叫承天门,北门叫玄武门,著名的玄武门兵变就发生在这里。第二个是大明宫(也叫东内),主要包括汉源、郑玄、陈子三个大殿,在同一中轴线上。汉元寺是长安城最宏伟的建筑。实测桥台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超过北京故宫三大殿现有规格。三是兴庆宫(又名南内)。唐代长安城的住宅区被分割成整齐的棋盘,每一个棋盘都是独立的正方形,有四面墙和单独的门。宫城南门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外城的明德门位于南北中轴线上。这条朱雀街实测宽度为1.55米,比世界闻名的巴黎爱丽舍宫花园街还要宽35米。以朱雀街为界,将长安城分为两部分,长安、万年县负责,各有55个方格。“长安街穿梭九天”,“百家如围棋,十二街如菜地”,这是李白对长安的描述。当时的街道笔直宽敞,东有14街,南北有11街;街道两旁都有排水沟,路边种着槐树榆树。商圈分东城和西城,各占两个广场,有220个行业。公元843年,东城失火,烧毁店铺4000余家,可见当时市区的繁华。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的精英们在首都聚会,大量的外国人在这里居住或移居。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汇,展现了这座城市的自信、开放和包容。这里有贤明的君王,有贤明的大臣,有剑士,有侠客,还有都市生活的奔放情调和时代赋予的浪漫精神,足以让后人惊叹。因此,无论从城市规划、建筑环境、建筑群体和单体建筑;无论从建筑形象、建筑类型、建筑艺术还是城市生活来看,唐代长安城在随后的中外城市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宋代的开封城,元明清的北京城,都沿袭了长安城的特点。日本京都城和奈良城的建设也吸收了唐代长安城的经验。如果说唐代长安城能够为人类建筑文化提供一个特殊的见证,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五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城市规划宏伟,多元格局宽广开放;二是文化品位极高,造型高大,构思魔幻;第三,建筑艺术精美,变化无穷。第四,建筑成就辉煌,巍然屹立,别具一格;第五,文明内涵丰富,精神物质紧密结合。堪称当代世界建筑的创造性杰作。但是,繁华总有尽头。到了唐末,藩镇众多,战火不断,长安屡遭打击,几乎化为灰烬。公元904年,唐朝神佑元年,农历甲子年,也是唐末国难最深的一年。这一年,控制(黄巢起义军叛徒)的朱温挟持天帝,令群臣劫赵,迁都洛阳。朱温下令居民“按户籍迁”,拆屋放树“漂下渭河”,百姓数月徘徊哀号。长安四分五裂,一片废墟。一代浪漫结束了。华丽转身之后,还有很多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城市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标志。摧毁建筑就是摧毁历史,摧毁一座城市就是摧毁整个社会的财富,直接造成文化积累的中断。至于唐代长安的文化追求,直到清末被废弃后才停止。比如北宋的宋邱敏《长安志》、元代的李大卫《长安志》、清代的毕元《关中名胜志》、董有成《长安郡、咸宁郡志》。近代日本学者祖利刘溪对长安古迹的研究,对了解唐代长安城也有重要价值。然而,唐代建筑所凝固的历史见证、文化象征、审美意识、精神寄托等已经永远消失了。中国文物研究所教授、《文物》月刊主编葛认为,建筑历史的阶段性流失,使得以唐长安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群,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有许多永恒的谜团至今无法解开。葛教授介绍了几个鲜为人知的谜团。在城市环境建设上,唐代长安分别开凿了龙首、清明、永安三条运河,将城外的水引向城内。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进入北方皇宫解决环境用水。一些运河有6米宽,而另一些有9米宽。目前还不清楚该市需要修建多少涵洞和桥梁。运河的深度也不同。在某些地区,运河的底部高于路面。水是如何沿着山坡流动的,又是如何穿过城墙和方墙的,一直没有探测到。如何将木材、木柴等储存物资与城市大街小巷的排水隧道连接起来,还有待研究。在祠堂的祭祀建筑中,位于长安明德门东二里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天坛已被考古揭示。现已证实,祭天穹顶为重叠同心圆形式,但为素土夯白石膏,未经砌砖。它的简单单调,似乎不符合祭天的崇高庄严的规格。奇怪的是隋唐三百年来多次修复保护,没有砖石。而位于长安北郊14的地坛、春明门外的日坛、开元门外的月坛、通化门外的仙农坛,至今还停留在无法考证的书籍概念中。在的住宅建筑中,贵族官员的府邸是豪华的,益阳广场郭夫人的“何欢厅”耗资数千万。有一场暴风雨将树木连根拔起,击中了大厅的顶部,但没有造成损害。最初的陶瓦上覆盖着精制的木瓦,木结构技术让后人难以推测。安仁坊载垣建造的“云会堂”,用的是云会草的残泥墙,洁白如玉,不可埋没。这种植物草用于建筑装饰的具体方法还不得而知。在唐敬宗,波斯商人一路奉献沉香,并在长安建造了一座别出心裁的沉香亭,但其独特的建造技术并未被记载。佛教道教宗教建筑中,阁楼式的大雁塔是七层还是十层?很难断定有不同意见;密檐小雁塔是粉笔还是青砖?我不能同意。也有一些木结构或砖结构的修道院。一些寺庙的杆件组合是否采用结构力学还有待研究。说明春风无限可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但就算栏杆被打得满身都是,断了也应该没人回答。有些失去的东西,注定永远是个谜,没有人能给出答案。2004年秋,1100年衰落的唐长安城被反复提及。8月底,Xi安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唐代城市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干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考古学会石兴邦等专家齐聚一堂,为xi安建设出谋划策。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韩济教授、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林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朱博士生导师就《九宫》、《唐代长安城历史结构的突出与保护》、《隋唐长安城水系景观生态建设与启示》等研究论文进行了交流。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面论述了唐代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宝贵经验,并就如何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思路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最新的总体规划中,安中心城区将以84平方公里的唐长安城为核心区,沿中轴线向北建设未央新城,向南建设长安新城,形成“一城两心”的格局。文物考古领域也传来好消息:经过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唐代长安城的基本格局已经明晰。新华社于9月12日向外界发布了这一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考古主任郭强庚博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郭峰、徐祖华采访时说:唐长安城的城墙、城门、规模、路网、方莉布局等基本已经清楚。据他介绍,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起步,北京研究院历史学会考古组在20世纪30年代来到陕西调查,发掘了唐代中书省遗址,出土了刻有唐代大明宫、兴庆宫平面图的宋代吕大房石刻残片,为后来复原唐代长安城的布局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图文资料。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基本完成了对城址的外郭城、皇城、李芳结构、街道、宫殿遗址、城门、东城、西城的实测和验证,才真正绘制出唐代长安城的实测图和初步复原图。郭强光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进一步调查或发掘了大明宫内的兴华广场、明德门、清流寺、汉光门和三清殿、董超殿、翰林书院等主要遗迹,极大地丰富了对长安城内部结构和单个遗迹的认识。他告诉记者:“近十年来,考古工作主要在大明宫进行,特别是在汉元寺遗址的修复和太液池的发掘清理方面,为了解唐代宫廷宫廷和禁园制度做了大量工作。今年4月,我们对唐代长安城西南角进行了实地钻探,明确了西南角位于今唐嫣路南段西侧,陕西体育中心草坪内,从而推断出唐代长安城四角的明确经纬度,为了解三百年未变的唐代长安城基本格局提供了真实准确的重要依据。“谈到唐代长安城的遗址保护现状,这位专家表示担忧,唐代长安城被紧紧压在现代Xi长安城之下,破坏程度最为严重,但能主动发掘大规模遗址的可能性不大,未来的研究只能靠拼接零星的考古资料来提供。葛教授认为,文化遗产不能再生,也不会自行消亡。要靠积累,要靠传承,要靠保护,否则即使是最辉煌的文明也会消亡。今天,生活在唐代长安废墟上的后代,可能还有血缘关系,但没有密切的文化联系。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唐代长安宏大的建筑布局,不记得他们的祖先当年是如何建造这座古都的,不知道野蛮拆迁带来的悲伤和痛苦。唐朝灭亡的挽歌就像一首送别的歌,建筑文化将永远消失,遗产将成为无人问津的遗憾。历史的教训值得学习和反思。这也是我们对1100年前一座大城市的毁灭和消失进行回望和哀悼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