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马来西亚华人是怎么来的。
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唐宋时期,中国与马来群岛之间有着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就有中国人定居当地的明确记录。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在马六甲(明代称马拉加)停留,后来又将马六甲、大港(今印度尼西亚)、泗水(今印度尼西亚)建成其船队的大本营。直到现在,马六甲仍有大量与郑和有关的遗迹。部分华人因与当地人通婚而开始定居马六甲,并逐渐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而繁衍。
此时华人开始在马六甲形成聚居地,成为马六甲的重要族群。明朝衰落后,由于交通不便和满清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些异族通婚的中国人的后代开始与祖国疏远。在与当地文化交融的条件下,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娘惹巴巴。Nyaingyakan的母语已经从方言(主要是闽南语)逐渐转变为混合了方言和马来语的土生土长的闽南语,但仍保留着各种华人习俗和仪式。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向马来西亚各地移民。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订《北京条约》。清廷允许外商招募汉人到国外做廉价劳工(苦力)。当时英国殖民者开发马来亚半岛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大量中国劳工(或苦力)从中国输入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和种植园主。汽船使用后,从南方来的华侨人数急剧上升。此时中国移民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早期的娘惹,因此被早期的定居者称为“新客人”。这一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工人们有着强烈的侨乡意识,他们大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到足够的钱回到家乡。
到了1929年,大萧条开始席卷全球。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于平衡。二战后,随着世界进入冷战时代,英属马来亚正处于马共叛乱时期,移民规定收紧,中国向马来西亚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此后,华人参与马来亚独立运动和马来西亚建国运动,并在当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