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为什么放弃“北上”,悍然“南下”?

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日本当局的最高决策者也有过激烈而反复的讨论。日本没有像傻子一样参战。日本最终权衡利弊,选择“南下”,可以说与日本当时的利益密切相关。1940年8月,时任日本外相发表声明,抛出臭名昭著的“大东亚* * *光荣圈”侵略计划。即以日本为核心,“以日本、满洲和中国的牢固结合为基础”,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可见,日本的“南进”在未来几年的侵略计划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日本的“南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日本在南方的权益至关重要。日本帝国主义对利润最大化的贪婪,促使其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壮大战争机器,称霸太平洋和东亚,渴望掠夺东南亚的石油、橡胶、锡、铁、铝矾土、大米、糖等战略资源。

石油作为日本战争经济的血液更为特殊。荷属东印度是东亚的石油宝库,年产能约为日本的20倍,即800万吨,远大于当时日本的年需求量。侵华日军的如意算盘是,一旦“大东亚荣耀圈”建立,荷兰和印度生产的石油就可以放心运到日本。

第二,切断蒋介石的一切国际渠道是“南下”的另一个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认为,早日结束侵华战争的重要一步是打倒重庆政府,而迫使重庆政府投降的有效途径是切断其外援渠道,如占领印度支那,封锁海防和滇越公路;入侵缅甸,以切断西方对中国的补给线,结束“中国事件”。一旦在中国建立了殖民统治,就可以调动大量日军,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加强扩大侵略战争的能力。

滇缅公路

第三,日本“南进”的第三个原因是夺取南洋的重要战略地位,称霸太平洋。新加坡是英国重要的军港,马尼拉是美国的海空军基地。摧毁美英在两地的海空军,夺取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群岛,就控制了西南太平洋,包括美英荷在一个地区的殖民地。这既是建立“大东亚荣耀圈”的必要步骤,也是西进印度洋,进而与希特勒侵略军在中东会师。南下可以进攻澳大利亚,从而称霸西南太平洋。

第四,“北上”不易取胜也是一个重要考虑。由于阶级性质,日本帝国主义者一直梦想进攻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但两次都失败了。在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大部分军队被困在中国,日本需要依靠军队北上入侵苏联,所以力不从心。希特勒进攻苏联后,日军在中国东北举行关东军大演习,积极准备进攻苏联,但后来看到希特勒的“闪电战”受挫,不敢贸然北上。同时,日本当时急需的战略资源在荒凉寒冷的西伯利亚得不到,“北上”对日本来说也只是徒劳。

上述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条件下不“北上”而“南下”的主要考虑。“南下”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帝国主义特别是日美帝国主义在太平洋和亚洲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尖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