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期货市场的历史是怎样的?

国际期货市场的出现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国际贸易广泛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复杂。仅反映一次市场供求预期变化的远期合约交易价格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需要一个能够持续反映潜在供求变化全过程的价格,使广大生产经营者能够及时调整商品生产,避免不利价格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使整个社会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

一般认为,现代期货交易起源于美国。1848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成立标志着期货交易的开始。期货交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现货远期合约交易的发展和商品生产者、交易者、加工者广泛的商业实践。从65438年到0833年,芝加哥已经成为美国国内贸易的中心。南北战争后,芝加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到19世纪中叶,芝加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芝加哥有大量的农产品买卖,人们遵循古老的交易方式在街上面对面讨价还价。当时价格波动极其剧烈。在收获季节,农民将谷物运往芝加哥,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往往使农民无法收取运费。第二年春天,粮食匮乏,加工商和消费者都很难买到粮食,价格飙升。实践提出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防止价格暴涨暴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粮食产区经销商应运而生。当地经销商建立企业和仓库来收购农民的谷物,然后在谷物的湿度达到规定标准后将其出售。当地经销商通过现货远期合约收购农民的粮食,先储存起来,再分批上市。地方经销商的贸易实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向银行贷款从农民手中收购粮库;二是在收储过程中,要承担过冬粮食的巨大价格风险。价格波动可能使当地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先卖后买”,以远期合约的形式联系芝加哥的交易商和加工商,转移价格风险,获得贷款。这样,现货远期合约交易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也面临着当地经销商面临的问题。比如他们只愿意在交割时以低于其预估远期价格的价格支付给当地经销商,以规避交割时价格下跌的风险。由于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的收购价太低,来芝加哥洽谈远期合同的当地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寻找更大范围的买家,为自己的谷物定一个好价钱。一些非粮商认为先买入远期合约有利可图,在临近交割日期时再卖出,从而获利。这样,购买远期合约的需求逐渐增加,提高了当地经销商的收入,增加了当地经销商支付给农民的收入。

1848年,第一个现代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成立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期货交易所,而是一个集中进行现货交易和现货中长期合约转让的场所。

在期货交易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是合约的标准化,二是结算系统的建立。从65438到0865,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对合约进行了标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合同标准化包括合同中质量、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和付款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反映了最常见的商业惯例,使得市场参与者可以非常方便地转让期货合约。同时,它使生产经营者能够通过套期保值和清算解除履约责任,也使做市商能够方便地参与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货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规范合约的同时,还规定交易保证金按合约总价值的10%缴纳。

随着期货交易的发展,结算存在很大困难。起初,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采用的结算方式是环形结算方式,但这种结算方式复杂而困难。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首先建立了清算所。随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也成立了清算所。直到现代清算所的建立,真正的期货交易才逐步完善,期货市场结构才健全。因此,现代期货交易和现代期货市场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