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糕和谁有关系?

吃年糕的习俗和伍子胥有关。

相传春秋末年伍子胥自杀后,越王勾践出兵攻打吴国,包围了吴国都城姑苏城,吴军被困城中,街上妇孺痛哭。临死前,他对部下说:“如果国家在受苦,人民缺粮,你们可以在城墙下挖三尺来获得粮食。”

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由于城内缺粮,很多人饿死。这时有人想到了伍子胥的话,于是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他们挖出了许多可食用的“城砖”,即年糕,并赢得了战斗。原来伍子胥在姑苏城监造城墙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应对饥荒的准备。从此,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在除夕夜吃年糕汤,纪念伍子胥。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年糕从吴国都城(今江苏省苏州市)向四面八方传播。宁波民间有句话叫“年糕年年涨,今年比去年更好”。人们还用年糕印版将其压成“五福”、“六宝”、“钱”、“如意”等形状和样子,象征着“吉祥”、“好运”。还有的被做成“玉兔”、“白鹅”等小动物,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扩展数据

作为一种食物,年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学家在7000多年前的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社会遗址)发现保存完好的水稻种子,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在汉代,年糕被称为“年糕”、“鱼饵”、“糯米”。汉代的《方言》一书中,“高”的称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流行。古人也有一个从年糕到年糕的发展过程。公元6世纪,烹饪书《史记》载有制作年糕“白茧糖”的方法,其中说:“米若煮熟煮透,且比杵臼的更热,则须煮得极熟,才不至于有米粒……”即糯米蒸熟后,煮成米饭,再切成桃核大小。

早在辽代,据说在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年糕已经发展成为市场上的常年小吃,南北风味各异。年糕好吃,香甜醇厚,历史气息浓厚。

百度百科-年糕(中国传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