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学作为中国固有价值体系的体现,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总的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儒家虽然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不存在像其他诸子那样的主从关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儒流,因司徒官职,助人阴阳开悟。”游走于六经之间,要讲究仁义。祖、舜、特许文、吴、等大师,都把重点放在他的文字上,把陶放在首位。"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丧祭神灵等各种宗教仪式。“儒学是求雨之师,故演变为术士之名”(《论国故与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术士。据郭沫若考证,“儒教”是一个俗名,儒教的称号不是孔子自己的称号,而是墨家对孔子的称呼。

庄子对儒家的后学评论,“忠天下,行仁义,饰礼乐,择人伦,忠上面的世界,转下面的人。必益天下”(《庄子·渔父》)。

儒家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字丘,,春秋时期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为君,中国讲六艺之人,与孔子妥协。可谓最神圣!"

儒家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家与其他哲学家平起平坐。而且秦始皇受到重创的时候,就是所谓的“焚书坑儒”。汉朝以传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作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这三代中原文化就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中华民族文化而闻名,所以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儒家之所以幸运,是因为它遵循儒家经典而尊崇儒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孔子死了,“儒教一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孟子的一线说教,一派是荀子的二线说教,也就是先秦儒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学就是官方的经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鲁* * *王怀孔府欲广其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几十篇,《礼记》《论语》《孝经》,都是古字。“从此以后,现代经学和古代经学就有了区分。中国古典经典学者提供了一个诠释学的经典模式,即“我注六经”,用考据训诂和名物考证的方法来解释文本的意义。这种注重学术问题,忽视政治生活的考据,在乾嘉时代非常盛行。经学家还提供了一个诠释学的经典模式,即“六经注我”。借助经典阐释时代精神或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朱成的理学、王陆的心学,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往下数的。之后,国学大师郑玄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为主,接受中国现代经典,结束了长达200年的中国现代经典之争,“郑雪”得以延续。汉代除了经学,魏晋南北朝还有“南学”和“北学”。唐代也有“南学”与“北学”一炉的学说,是汉唐时期的经学...

到了北宋,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儒生抛弃了汉唐儒学注重学术问题而非政治生活的形式。以直白的形式阐述经典中的义,探讨人性、人心、天命、气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这就是“理学”。但理学还包括理学和明清理学,所以又称为“宋明理学”。派别众多,如周敦颐的“联学”、邵雍的“象数”、二程的“洛学”、张载的“管雪”、朱的“”、的“薛鑫”。

到了五四时期,虽然儒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现代新儒家已经萌芽。在“打倒孔子店铺”的呼声中,在儒学遭遇空前挫折的背景下,梁漱溟挺身而出,为孔子辩护,揭开了儒学复兴的大旗,成为理学的先驱。

广义的新儒家有:第一期的梁漱溟、熊十力、贺麟、、钱穆、冯友兰,第二期的牟宗三、许、唐君毅、方东美,第三期的、刘,第四期也已出现,但学界尚未定案。80年来,有很多人以此为志向。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新儒家成为20世纪中国三大重要思潮之一(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自由主义的西化)。

现代新儒学有“儒家资本主义”之说,并预言在21世纪,儒学将继秦汉儒学、宋明理学之后进行创造性转化,迎来第三次辉煌发展。

儒学在近代的衰落;

儒家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解体导致了孔子权威的丧失。当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狂轰滥炸时,近代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思潮、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80多年前,人们愤怒于国家的衰弱,骂乌龟哭出声来。一批深受西学影响,渴望救国强国的激进青年,主要是胡适、陈独秀,发动了五四运动,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儒的高潮。运动员们举着“打倒孔家店”的果断手势,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大家知道,五四运动开展以来,最后一次被“文革”抢了。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的“文革”运动,使儒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劫数。数以亿计的人(其中许多人是有文化的)在全中国的土地上高喊“打倒孔老二”,从而对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造成不公。在这一点上,五四和文革之后的一切儒家学说,似乎都是恶名昭彰,不屑一顾。甚至有些人一听说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就斥之为“腐朽的儒家思想”、“孔老二”,紧张得像拉了弓弦的箭,肆意诋毁。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儒家经典有六种:《诗经》、《尚书》、《仪礼》、《景悦》、《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乐记》是在秦火后丢失的。

东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 * *《七经》;

唐代增加了《李周》、《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十二经》。

《孟子》是宋代增补的,后来《十三经注》代代相传。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础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

易、史、蜀、李、春秋合称为经。

《左传》、《杨公传》和《谷亮传》都属于《春秋经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都是“记载”。

《尔雅》是汉代的一部经学训诂著作。

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一本在《礼记》),中庸(一本在《礼记》),

《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坐儒学第二把交椅)、、董仲舒、程颐、朱(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学者)、陆守仁、王阳明。

儒家思想的特点:

第一,把孔子当老师,当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

第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仁义礼义的张力结构;

第四,从内圣到外王,通过内在身心实现对外王成就的学习;

第五,特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并将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原则。

向儒家学习:

如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学习儒家的精忠报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学习儒家“以义制利”的精神来启迪我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学习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养我们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诚信观来培养自己的自尊自强独立人格等等。

儒家的话: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受到墨家、法家、道家的严厉批判,但在秦朝和汉初遭到统治者的排斥。到了六朝,先后受到玄学和佛学的挑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五四反儒热潮,但一直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根植于中国固有的价值体系,能够随时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系,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思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海外流传。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梁任公曾经指出...所以我们可以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学派,儒家哲学并不是中国的全部文化;但如果把儒家思想去掉,恐怕中国文化就没多少了。”(为什么要学习儒家哲学?)任公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毫无疑问,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上的主流。“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人生方向和形态”(从儒学的当代使命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牟宗三)。

儒学是国学的核心和学科,本来是可以省去的。但从五四开始,现代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疏离感,有一种莫名的反感。一些极端的歪理邪说充斥了世界,迷惑了人们,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影响。

事实上,肯定儒学是国学的主体,不仅是基于现代新儒家和一些学者的主观感受,也有客观依据。儒学之所以是国学的主体,是由儒学的基本精神、广泛范围和历史发展客观决定的,而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

所以,兴国可以说是复兴儒学。但是,儒学复兴绝不是某些人误解的“复古”,更不是倒退。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古代学说的态度,对其进行理性的解剖和运用。儒家思想可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和新的解决方法。中国的现代化仍然需要儒家思想,因为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其次,我们今天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而这个中国特色,当然少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色彩。

一般来说,儒学会复兴或者时代会想当然。然而,儒学的复兴可能不再是中国“唯一”的文化信仰,也不再是当今中国人“唯一”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