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 * *产党早期的独立经济建设始于中央苏区。从19311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6月中旬红军主力长征,在中央政府主席的正确领导和陈云、邓子恢、林、吴良平、钱等一批经济专家的全力协助下,中央苏区进行了近三年的,这些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治理国家、保障安全和地方治理的伟大预演中成功探索的重要方面,对于今天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依然不失其借鉴意义。

进行经济建设。

(1)调查研究的方法。

在中央苏区期间,毛泽东、陈云等领导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时期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比较集中,也比较有代表性。1930年5月,毛泽东指出党内理论脱离实际:“对某一问题不调查,就停止了对某一问题的发言权”,“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评价,进而确定正确的斗争策略”,[2]毛泽东还阐述了如何调查,调查有哪些技术性问题。他不仅批驳了“闭着眼睛说话”的不良作风,还亲自深入到农村和群众中去做调查。

1930年5月,工农红军第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城,在此驻扎一个月。毛泽东在这里做了最大的调查,写了《寻乌调查》。调查细致,连一次送多少钱,做一件衣服多少钱都仔细了解,认真做笔记。1930做了一个兴国调查。6月+10月,在第一次反“围剿”迫在眉睫的紧张气氛下,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董堂和李家芳进行了调查。6月1933,6月165438+10月至2月65438,毛泽东深入兴国长岗乡和上杭蔡溪乡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了著名的长岗乡调查和蔡溪乡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毛泽东深入了解了群众的生活状况、商业状况、土地斗争和政权建设。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当时苏联政府注重根据不同的地方条件发展不同的经济。如上杭、龙岩、武平地处偏远山区,以发展以竹木加工为主的农业经济和民用工业为主,长汀、瑞金地处苏区中部腹地,交通信息相对发达,重视发展军工和商贸。当时苏联政府注重根据不同的地方条件发展不同的经济。

为了保证复杂多变的战争需求,苏联政府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生产经营方式。允许资本主义私营经济适度发展,明确提出了公共保证供给,私营为民生,鼓励个人发展的总思路。最鲜明的特点是创造性地建立了劳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商业合作社等自愿经济实体。这些实体在克服困难危机、打破敌人封锁和繁荣苏联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私营经济发展问题上,张闻天也提出了利用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巩固苏联的主张。他认为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并不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且还用了很多方法来吸引和鼓励资本家,允许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与阻止资本主义发展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形成鲜明对比。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理论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正确的政策。

(3)依靠群众的方法。

1933年8月,召开了中央苏区南部17个县和苏区北部11个县的经济建设会议,目的是广泛动员苏区人民努力生产,发展经济。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的经济建设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粉碎第五次“围剿”和苏维埃经济建设的任务》的报告。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发动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种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毛泽东强调,经济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实行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革命战争经费和经济建设经费,中央苏区先后发行了三次公债。6月1932,发行短期战争债券60万元;同年6月5438+10月,发行革命战争债券1.2万元;8月1933,发行经济建设债券300万元。

毛泽东还关心人民生活,密切干群关系。为了动员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毛泽东提出,所有革命工作者都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关心人民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不仅号召成千上万的干部关心人民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第三次“围剿”时,敌人烧毁了黄坡地区农民的房屋,给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困难。毛泽东从外地调运种子和牛来帮助农民克服生产中的困难。

(4)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

中央苏区领导人虽然缺乏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自觉不自觉地做到了。刘少奇“建立完整的厂长负责制”的经济思想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国有工业军事化管理,厂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工厂管理混乱,浪费严重,产品质量把关不严。经过深入分析,刘少奇写下了《论国营工厂的管理》一文,他在文中提出国营工厂应实行“厂长负责制”、成本核算制和计件工资制。刘少奇的建议得到了中央人民委员会的支持。1934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制定颁布了《苏维埃国营工厂管理条例》。条例实施后,苏联国营工厂的管理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促进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再比如利用税率杠杆来鼓励和限制某些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发展。为了保护和鼓励个体商业,19311年6月通过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明确宣布:“苏联应保障商业自由,不应干涉正常的商品市场关系。”6月公布的暂定关税1931 11也规定:“(二)直接出售其剩余产品的摊贩和农民,免征营业税。(c)商业资本低于200元的所有企业都是免税的。”等一下。这些税率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五)分清主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

中央苏维埃政府成立以来,受战争中没有经济建设的错误思想和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的影响,苏区经济十分困难。毛泽东批评说,“这些意见是错误的。”[3]这些人“不懂得如果我们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保证,人民在长期战争中就会感到疲劳。”[4]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了经济建设对革命战争的有力支持。他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获得革命战争的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成功地进行我们的军事进攻,给敌人以可乘之机”。[5]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获得战争的力量。毛泽东还强调:“革命战争是目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围绕着它的,围绕着它并服从于它。.....忽视革命战争,把革命战争留给经济建设,也是错误的观点。”[6]他辩证地分析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解决了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为苏区的经济建设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经济建设涉及面很广。你主要做什么?毛泽东在全苏第二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位。毛泽东还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合作社。”[7]毛泽东一向关心工商业的发展。他指出:“工业需要适当的规划。”[8] "...对于一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营和合作社的事业,绝对需要有一个相当精确的生产计划。”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对外贸易,国家直接管理几种必需商品的流通。[9]毛泽东极其关注合作社的发展。他认为“合作社事业发展非常迅速。”[10]其中,“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最繁荣,其次是生产合作社。信用社的活动才刚刚开始。合作经济和国有经济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将成为一股巨大的经济力量,并将逐渐占据私营经济的优势,取得领先地位。”毛泽东倡导合作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央苏区合作经济的发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抓住主要矛盾的科学方法,把农业、工业、外贸和发展合作社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抓住了经济建设的关键。

第二,历史启示

(1)搞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这就要求领导不仅要做调查研究,而且要深入调查研究。中央苏区领导人的调查研究就是一个典范。毛泽东等领导亲自带头进行调研,亲自了解最基本的情况,亲自撰写调研报告。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许多矛盾凸显,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应对各种风险,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要求也更高。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告诉我们,调查研究不应该脱离国情,而应该了解最实际、最真实的问题。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做研究工作。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求真务实的基础,是我们党极其重要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2)不脱离群众,以人为本的领导原则。

中央苏区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搞生产建设,支持革命战争。今天,我们党不脱离群众就不能领导经济建设。首先,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因此,谋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群众,深入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科学决策和领导中的工作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次,当今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仍然需要依靠群众。虽然今天的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只有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领导方法强化创新意识,坚持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客观的领导方法。在正确的领导下,当时的许多做法都很有新意,比如提出建立完整的厂长负责制,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苏区经济,鼓励个人发展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也要看到,在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干部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创新领导方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缺乏这种精神就等于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