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历史分封

春秋战国时期,谈到封建制度的瓦解,当然不能忽视战争所起的巨大作用。战争对封建制度的破坏是强烈而直接的。也可以说,战争贯穿着对封建制度的破坏,它既是封建制度破坏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春秋时期不到300年的历史中,发生了近400次战争,平均每年都有战争。战国时期,“战”字透露出各个国家进攻吞并的时代特征。以上只是灭国的情况,更多时候是强占他国土地的情况,也就是战胜国拿了战败国的农田。

春秋时期,对战争所得土地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封建的,即把新获得的土地送给其他国家的诸侯或大夫,或者转包给自己国家的大夫。比如晋襄公带领诸侯一起攻打曹,把曹的被占土地分给跟随征的诸侯,把鸡西田分给鲁。

晋国在濮阳灭亡后,他想把濮阳的田义让给郭颂大夫,但他拒绝了,于是他把田义让给了宋国军。齐、鲁、郑联手灭徐,开始想把邑让给鲁,鲁拒绝了,把它让给了郑。晋武帝灭荀国后,把荀旧址让给晋国大夫袁氏。

春秋时期,新征服的土地被其他国家分封,被视为周初封建模式的延续。所以,春秋时期虽然频繁入侵和突袭,但在诸侯大臣层面封建制度依然存在,只是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更换了新的封建贵族。

国与国之间的攻防战,夺取农田或灭国,是对周朝封建秩序的一次显著破坏。在这个过程中,周逐渐失去了世界共主的地位,甚至成为各国争霸的棋子和看客。战争中各国的入侵和合并,极大地刺激了诸侯国争夺天下的野心,逐渐开启了战国时期更加残酷激烈的民族战争。

战国时期的亡国兼并战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春秋以前的战争礼仪完全不考虑,是不是同姓国家也无所谓,不考虑开国祖先的起源。只要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就会互相争斗,目的很简单——抢占土地和人口。

他国吞并他国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自身发展和生存的隐忧。战国乱世,要么灭,要么被他国灭。战争从来都是生死之地,生存之道。齐晋的卿大夫干脆篡位自立,还要求将周正式封为诸侯,以获得礼治的合法地位,周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秦国也毫不客气地吞并了周王室,周作为封建制度表面共主的象征性身份无法维持。周田字在宗法礼教金字塔顶端的地位被摧毁后,周朝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就湮灭了。

列国合并战争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了秦、齐、楚、赵、魏、汉、燕七个战国的天下大势。战国时期,长期兼并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最集中、最尖锐的表现在对士兵的长期动员和大规模屠杀上。

战国时期,残酷的兼并亡国战争将士兵的动员潜力发挥到了极致。全社会的青壮年男性几乎都进入了军队,而这些被征召的士兵长期处于备战或作战的第一线,因此无法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公元前317年,赵、魏、韩、齐、燕联合攻打秦国,秦军斩首了赵、韩八万多大军。公元前312年,秦军大败楚军,八万将士阵亡。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占韩国益阳,斩首6万韩军。公元前293年,秦将军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人。

公元前273年,秦国大将在攻打魏国,杀死130000魏军,公元前264年,攻打韩国洪城,杀死5万韩军。公元前260年,在长平、秦、赵之战中,白起杀了赵国40多万大军,几乎屠杀了赵国15岁以上的青壮年壮丁,创下了战国时期的屠杀纪录。白起也因为在军旅生涯中杀敌百万,被称为“人肉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