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严谨治学的典范。

读书的时候老师上了一堂历史课——《十六国春秋》,里面很多胡人的名字和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所以记名字成了当时历史课的“绊脚石”。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有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个好同学,躲在一个黑暗的自习室里。他们两个努力学习,玩了一个游戏,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背下来。

在后来的日子里,甚至在年假期间,郭沫若每天都坚持努力学习。在一年的年假里,他把大官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逐条分析、修改、评价,并在旁边做了笔记。甚至在《伯夷传》中,有一句是历代注释者错误解释的,他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改正了。郭沫若把一些精辟的言论和难得的资料视为至宝,不惜时间和精力,用毛笔抄写下来,放在书桌上,随时翻阅。

郭沫若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巨富的诗和文章。但他有个写作习惯,就是从来不叫别人帮他抄,总是自己动手。甚至到了晚年,将近80岁的时候,他还写出了《李白杜甫研究》这部著作。因为视力不好,有人建议别人抄,他还是不同意。他的很多书,前前后后都改了好几遍,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仔细琢磨、锤炼、修改、临摹的。

华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从小刻苦学习,成了著名的学者。

1950年2月,花带着家人悄悄登上一艘小邮船,离开了生活了四年的美国。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电台播放了他的《致美国同学的公开信》。信中动情地写道:“锦城虽不如回老家快乐,世外桃源虽好,却不是久居之地,所以回来吧!”

华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系主任。不久,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珍惜党和国家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大好时光。他白天拄着拐杖上学,晚上用案板当书桌,在灯下搞数学研究,经常写作到深夜。有时候,为了证明一个问题,他常常深夜起床,拿起床头的报纸,在周围的空白处进行计算和论证。在他的房间里,桌子上,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成堆的微积分卷子。他用毅力和勤奋编织成功和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