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

“如果你把天空遮住阳光,如果你用布遮住灰尘。暮色啃地红千顷,堆积数尺,互葬。”竹子的树皮完全剥落枯萎,那情形就是草谷的根。“宋?王玲的梦蝗

对于全世界来说,2020年是“噩梦”之年。首先,新冠肺炎诞生并席卷全球。虽然中国已经基本通过齐新杀死了病毒,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完全控制。一波又一波的动荡之后,新冠肺炎还没有安定下来,粮食危机又加剧了。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统计数据,2019年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将再次增加130万,相当于全球有1/9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为什么粮食危机又愈演愈烈?因为蝗灾。

2020年初,非洲爆发了几十年不遇的罕见大规模蝗灾。上亿只蝗虫铺天盖地地袭来,尤其是在东非上空,几乎到了遮住月亮云层的地步。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受到严重影响,西亚和南亚也受到牵连。

其实说到蝗灾,我们国家并不陌生。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是集约型农业模式。古代频繁的蝗灾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基本上古代那些大动荡时期,比如东汉末年,比如黄巢起义,都伴随着蝗灾。事实上,明朝的崩溃是由蝗灾推动的。从崇祯9年到15年,全国从南到北697个郡无一例外地发生了蝗灾。

据中国救灾史统计,秦汉时期大约8.8年爆发一次大规模蝗灾,宋代爆发更为频繁,3.5年一次。到了元朝,由于官方不作为,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基本上是1.6年爆发一次。真正的庄稼是绿色和黄色的,人们在挨饿。明清时期,大约2.8年爆发一次大规模蝗灾。

根据《中国昆虫学史》中的资料,在26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发生过500多次大规模的蝗灾。

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的呢?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这三个是他们想出来的吗?土法?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第一,政令与人力相结合控制蝗灾

在古代,其实面对蝗灾,人们一般不敢大动干戈。他们认为抓蝗虫会引起蝗神的不满,蝗灾就会一直蔓延。但是,如果不消灭蝗灾,所有的粮食都会浪费掉。这个时候,领导者需要有所作为。

《贞观显贵》记载,李世民为了让百姓除蝗,亲自带头捉了一只蝗虫来吃,于是民间也形成了唐代吃蝗的习俗;明朝开国皇帝朱迪制定了捕蝗令:“使吏部处处有署,商旅春来巡境。蝗虫一出生,就想办法抓,想尽一切办法。”如果你坐视不管,那将是对病人的犯罪。如果不能按照二司官严格监管,巡逻抓捕的人也会有罪。"

除了统治者的主导作用还不够之外,必须颁布有效的预防措施。除了人工捶打和《论衡》中提到的挖大坑埋的方法外,唐朝宰相姚崇创造了火烧法,是根据蝗虫“蝗飞上墙,夜必上火”的特点量身定做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火。

同时也要“冬天晴天无雨雪时容易找到,所以要用力气去搜挖,在挖到的地方立个牌子,这样春天就能找到了。”“春天的时候没见过孩子,初夏的时候应该再看一遍,以防错过。”也就是说,在土壤中仔细挖掘杀死虫卵,是从源头上杀死昆虫的好方法。

第二,扩大水田面积

明代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写过《灭蝗》,里面说:“地高高低低,雨偏多,水旱灾害,但仍有许多地方可以生存。”但干旱极端的时候,千里蝗虫会完全被植被覆盖,或者所有牛马的迹象都耗尽,那就特别灾难性了,太干旱了。"

说白了,蝗虫通常在干旱地区爆发。如果把水田扩大,改成水田,自然可以抑制蝗虫的产生。同时,蝗虫一般喜欢在水田的草地上生长。如果经常清除杂草,蝗虫幼虫将没有繁殖的条件。

这是他在《农政全书》中写的:“吕田郡命在天。人力虽修,若时有水旱,一年的工作就荒废了;水田可以用人力造,虫害比土地少。水田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和大田不一样。”在…的基础上。

第三,培养天敌

4、?蝗虫有天敌吗?当然那些鸭鹅甚至青蛙蟾蜍都吃蝗虫。水田可以遏制一些蝗虫,在水田里养鸭鹅,吃一些蝗虫;另外,水田容易引来青蛙、蟾蜍等生物,再吃点蝗虫,积少成多,蝗虫不就得到有效控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