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黄梅戏《神仙配》:
七个女人:树上的鸟是成双成对的。
董永:带着微笑的绿水青山,
七个女人:从现在开始,我将不再受那种奴役。
董永:丈夫和妻子都给家庭。
七个女人:你犁地,我织布,
董永:我去给你打水来浇花园。
七女:寒窑虽破,可避风雨。
董永:夫妻之间的爱情有苦有甜。
(合唱:你和我就像鸳鸯,
和我一起飞是在地球上。
董永传说在镇江丹阳、丹徒一带,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因电影《天仙配》的上映而广为流传。影片中“董明勇,家住丹阳”的歌词让丹阳和丹徒地区成为民间文学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董永传说与《白蛇传》传说、抗英斗争传说一样,成为镇江民间文学中的一个亮点。
丹阳延陵镇往南约500米处,有一座“王献桥”。这就是传说中董永父子先后仰望天空,希望七仙女返回人间的地方。据说桥面的石板上有两个膝盖印,是董永的儿子跪着盼妈妈时留下的。附近还有一座南北向的小平桥,名为“小望仙桥”。没有人能清楚地说出王献桥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1333,《顺治镇蒋智》一书记载了这座桥:“桥在延陵镇南,相传汉代董永为孝敬天帝,令织女为其永远的妻子付出代价。她说完就在空中离开了,人们在桥上看着,因此得名。其地为董北,有董墓。”
目前,靠近水边的桥墩南侧仍有一块名为“重修王献桥”的石碑,记载重修时间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根据桥墩下另一块石碑和“王献桥”字样的年月记录,这座桥在解放后的50多年里至少重建过两次。
桥的两端都有一些房子。这是一个自然村,村名叫王仙桥村。王仙桥村往西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叫东溪村。据说村里没有董家,但却是传说中的故里。
据说东溪村以前有董永墓和董永庙,但都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了。这也可以在顺治镇蒋智找到。这部地方志在卷十二《古迹》中记载“汉代董永墓,在鄢陵,有碑约之,地名董碑,亦称董墓”。
从延陵镇往西北走,穿过丹徒上党镇就是丹徒上党镇。上党镇有一个槐荫村(原名胜威村,因神奇的老槐树的出现而改名),就是传说中董永卖身当帮手,嫁给七仙女的地方。村上有很多姓傅的人。相传,董永帮主傅伟先生,是他们其中一位前辈的祖先。董永将父亲安葬在丹阳的家中,然后去傅先生家工作。在他到达槐荫村之前,当他经过一个叫蓬莱村的地方时,他遇到了打扮成村姑的七仙女。
蓬莱常被称为仙境,意思是七仙女不是凡人。蓬莱村变成了相邻的两个村,一个是彭桥,一个是赖村,都在上党镇。槐荫村有仙桥、七贤堂、上天台和老槐树等相关传说遗迹。此外,还有槐荫寺和村民自发建造的七仙女雕像,以纪念董永和七仙女。
可以知道,董永定居镇江的传说至少在700年前,也就是宋末元初。成为后来电影或黄梅戏《神仙眷侣》的创作源泉。据说,男主角严凤英在拍摄《天仙配》时,曾来到丹阳鄢陵接受采访。
董永的传说历史悠久,但今天能看到的更早更完整的记载是晋代干宝写的《寻神记》。虽然这个寻找神灵的传说只有65,438+0,865,438+0个字,但故事情节相当完整,富有戏剧性。思想倾向符合农民的胃口,体现了农民的理想,所以在农村很多地方蔓延开来。
丹阳和丹徒董永传说的起源自然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但在口碑上,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明显的地方倾向
丹阳、丹徒的董永传说,已经与当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元素完美结合。董永出生在东溪村,王献桥就在东溪村附近。槐荫村附近的一个小土堆成了天台,七个仙池合起来就是七个小池塘。槐荫村很多姓傅的都是傅外氏的后代。槐荫村还把附近的彭桥村、赖村带入故事,说七仙女出现在那里。农民们说起这些事,指指点点,五颜六色,就像前一天发生的董永传说一样,让人觉得亲切又逼真。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传说一旦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就会牢牢扎根。
不能不提2002年发生的一件事。5438年6月+当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董永与七仙女》特种邮票一套。关于这套邮票的出处,一直有激烈的争论。所谓产地,是集邮活动中的一个专用词,即指与邮票上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如事件发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说白了,抢占了原来的地方,就是抢占了一个商机。既然董永传说发生的地方一直有争议,那么至少有几百年历史的丹阳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于是,立刻在董永传说发生的地方掀起了一场“保卫战”。当时国外报刊已经发表了很多关于董永传说发生地的文章,但大多与丹阳无关。镇江的集邮爱好者很快就写下了争鸣的文章。仅《镇江集邮》这份八版四版的双月刊小报,半年内就刊登了《董永与丹阳》、《槐荫村传说》等六七篇文章,从多方面证明了董永与丹阳、丹徒传说的历史渊源,引起了国家邮政局的重视。最后,他们和有关专家一起,确定了江苏丹阳(排名第一)和其他三个地方被指定为“董永和七仙女”
2.在细节渲染上各有侧重
丹阳和丹徒的董永传说虽然主要情节相同,但在流传中却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丹阳延陵重点讲述了七仙女回天及之后的故事,丹徒上党则更多的描述了七仙女是如何与董永相遇,相恋,而织锦还是阴性的。总的来说,精炼的,听起来合理的,但不合理的,往往只是触及,没有过多渲染。比如丹阳的炎陵传说,对老槐树及其相关情节并没有过多的阐述。当地农民只说另一个村子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就是传说中的老槐树,但与董永上班的路线或地点并不相符。而丹徒上党则将老槐树形容为荒诞不经。一、老槐树有真指,就在槐荫村;二是与槐荫村的村名直接相关;第三,还有一个淮阴寺。庙里没有别的神,只有一个圣物——一棵老槐树。丹阳在监狱里生下了七个仙女,并把她们送回了董永。后来儿子上学被同学欺负(另一篇短文说他不爱劳动,以乞讨为生),哭着要妈妈等等。但是槐荫村没有这样的传说。老人们口述的时候,都说董永是丹阳人,有的甚至一言以蔽之:董永在槐荫村,前后才100天,七仙女织了300匹锦马,帮董永还了债,他们就离开了槐荫村。
这种侧重点不同的现象是在口语交际中形成的。凡是能和实物结合的都详细描述;任何没有记录或不准确的东西都会被忽略。完全取决于口语者自身的经验和判断水平。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侧重点。
鄢陵和上党相隔不远。如果把两地的董永传说看成一个整体,还不错(有人认为是一个整体)。从炎陵东夏村到上党蓬莱村再到上党槐荫村再到炎陵东夏村的董永活动路线来看,就像《白蛇传》中杭州到苏州到镇江再到杭州的活动路线,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3.它们都有体外延伸的躯干。
在两地的流传中,除了董永传说的主体部分,各地都诞生了一些侧枝和叶片。它们并不损害主线故事的传播,但有时会起到烘托的作用,让主线故事更丰满、更厚重、更可信、更有人情味。在董永故事的流传中,槐荫村延伸到董永帮手所在的傅园外家中,说傅园外叫华福,家里有一座小楼,是七仙女织锦的地方,取名锦楼;傅先生虽然吝啬,但对母亲很孝顺,为母亲建了一千座佛楼。董的父亲和傅员外都孝顺母亲,说孝顺是社会提倡的一种美德。
炎陵董永的传说延伸到董永的儿子和七仙女。因为是没有妈妈的孤儿,在学校经常被小伙伴欺负,所以哭着要妈妈。这时,一个叫鬼谷子的老师告诉了他一个见母亲的方法。但是当他跪在王献桥上乞求七七四十九后,七个仙女没有出现。于是鬼谷子教他黎明跪在桥上等绿衣女子(也就是七仙女),他终于等到了。还有一篇关于董永的儿子的文章,说他不像他的父亲董永那样勤奋,也不会种庄稼。董永死后,他靠乞讨为生。一天,他因为乞讨而在董永的墓前哭泣。这时,鬼谷子出现了,并教他在7月7日(9月9日)凌晨在王献桥等候。七个女人经过,最后一个是他的母亲,七仙女。
这篇不同的短文的结局是相似的,即董永的儿子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七粒米,但他忘记了母亲的嘱托,把这七粒米一起放进了锅里。结果米从锅里升了出来,房子坏了。他要爬到屋顶上吃,肚子已经饱了,只能边吃边喊。据说,只要你在王献桥上大喊,就会听到远处屋顶上的回声,那是董永儿子的声音。
这个小故事有点像寓言,似乎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勤奋,如果你懒了,连神仙都帮不了。但这个小故事的后续身份,让我们看到了董永传奇的影响力和吸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