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锁国”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那就是人为地被“禁令”干扰了。
然后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传播,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广阔的关东并存。
关东山东村的“复制”,其实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另外人数众多,所以完全有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生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和习俗和以前一样古老”的意思。
他们能够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适应当地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和文字。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文化保守主义。
在谈到“去东方化”的意义时,赵忠福说:“在社会意义上,东部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展。他们之间有地理上的距离,但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山东与东四省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东四省移民社会的成员没有与文化母体不同的观念。"
扩展数据:
进入关东的理由:
从本质上说,山东人的东征是一场自发的、势不可挡的、悲剧性的濒于死亡的贫苦农民的生存运动。从出发点来说,一方面有自然灾害,干旱,水,冰雹,虫灾,疫灾。
一方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都席卷了华北各省。直皖战争、两次直皖战争和新旧军阀混战年复一年,战争灾难波及华北各省。
频繁的军事灾难和土匪行为日益加剧了地租、税收负担、恶劣的服务和额外的分摊。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灾民和难民不得不去东北躲避和避难。
从移民来看,东北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大部分土地没有开垦,华北地广人稀。在山东等地,“走东”由来已久。移民有的给家乡寄钱,有的带着财物回老家过年。
也有很多人发财结婚,刺激了更多人出关谋生。在胶东的一些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闯关东”,甚至村里的年轻人不闯关东都被村民视为不值钱。
逐渐形成了“往东走”的习俗。所以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胶东、河北冀东,劳动力稍微充裕的时候,或者遇到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就是带上家人,或者召集亲朋好友,涌向关东谋生。
清朝末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日本紧随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在关外,大部分农民都是从华北移民过来的,尤其是从山东和河北两省。
山东胶东的邓州、莱州、青州,河北的保定、滦州等冀东,京津地区道路便捷,有“过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
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达的铁路,相当一部分农民逃往东北。据统计,1921年,移民到东北的只有20.9万人,1926年,移民增加到56.7万人,随后移民人数猛增。
1927年达到105万,1928年达到1089万,1929年达到1046万,1930年达到67.3万。即从1921到1930年的10年,有近618万人到东北谋生。
有学者估计移民人数(包括后裔)已达14万余人,年均人口近30万。有专家认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每年大约有40万到50万人从河北、山东、河南去东北。
很多年超过一百万。对于这些农民来说,这是一段艰难的时光,也是一段奋斗的旅程。
百度百科-去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