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公园的历史演变

65438+2009的80年代,雁荡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思南路,曾经是一片良田,有一个叫顾家寨的小村庄。当时有一户姓顾的人家,拥有十余亩土地,在这里建了一个小型私家花园,名为“顾家宅花园”,这就是复兴公园最初的雏形。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5438+00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规定上海等五个城市对法国开放为通商口岸,允许法国人带上家眷,在通商口岸居住,从事贸易活动。道光二十九年,临桂、上海道台与法国领事签订换文,将南有何澄,北有洋泾浜,西有关帝庙朱家角桥,东有广东潮汕会馆,洋泾浜东角定为法租界。同治元年(1862),法租界设立公共局,处理和掌管法租界内的一切事务。法租界多次扩建后,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总领事白早泰与两江总督委派的委员商定法租界新址:北有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延安中路东段),西有顾家寨关帝庙(今重庆中路、重庆南路北段), 南部的丁公桥、龚燕庙和塔铁浜(现在的)法律、公共事务和董事会管理这一地区的城市设施、修路和建房。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法警局以7.6万元买下顾家寨花园及其周边土地152亩(1013万平方米),其中112亩(7。光绪三十年,法军逐渐撤退,法国俱乐部租用部分土地修建网球场和停车场。

光绪三十四年(1908),1年7月,宫东局作出决定,将顾家寨花园改造为公园。

1908,公园筹建过程中,工东局公共工程部提出建设方案,由法国园丁帕波特根据法国园林特点设计,工东局聘请其为工程助理监理。

宣彤元年(1909)六月公园建成,同年七月14法国国庆日对外开放。它被称为顾家寨公园,俗称法国公园。

1910年初,共东局工程部任命法国人塔拉马为专职园丁,负责园区工作。1965438+2007年6月,广东局成立园艺总监,仍由塔拉马担任。其他公园护林员都是外国人,直到民国17年以后才允许一部分中国人服役。

早期的法国公园只是占据了现在复兴公园的中心位置,面积很小。1917年,广东局聘请法国工程师Jousseaume负责园区的大规模扩建和相对彻底的改造。1918基本通过设计方案,开始施工。工程边设计边修改,直到1926才完成。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园艺设计师余锡奇参与了一些设计策划工作,其设计的部分图纸一直保存至今。

由于公园早期主要由法国人设计和建造,公园的整体风格和许多布局都带有欧洲风味。最显著的特点是园内布局对称、格构化、图案化,善花、善树、善亭、善山池。

1929年6月,法租界公共局开始出售5张年票,每张1美元,5人使用。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门票价格保持不变,公园从高价门票中获得巨大利润。

民国21年7月,法国电车和电灯公司被批准在公园草坪下修建4个地下蓄水池,占地11.57亩(7713平方米)。复兴中路附近将建一座占地409平方米的泵站。为了配合这个项目,公共董事会在22 ~ 23年拨款改造公园。除了恢复地下水库上方的草坪,还将在花园西面新建一条绿色走廊和脚手架,在中国园的溪流上建一座桥,将花园边界的竹围栏全部改建为围栏。

从65438到0938,顾家寨公园的门票收入为78864美元,占公园预算的303%。抗日战争前期,门票价格每年调整一次。顾家寨公园(含园内动物园)年票由1美元提高到15美元。公园里的海洋门票是50美分,动物园门票是20美分。

1943汪伪政权“接受”上海租界。1944年,王伪上海市政府将顾家寨公园更名为大兴公园。

抗战胜利后,1946元旦,公园更名为复兴公园,寓意“民族复兴”。当时总面积为119亩,对广大市民开放。

解放后,政府在公园内新建和扩建了各种游乐服务设施,总面积达138亩。

1967“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宏伟公园,但很快又恢复了原名。

21世纪,复兴公园日新月异,努力加强公园的建设和管理。2002年,以法国公园为特色的复兴公园改造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将原有的2000平方米水泥路面改造成花岗岩梯田,在草坪南北两侧修建“花境”。改造生态厕所2座,黑路全部整修,疏通整个排水排污系统,埋设架空线,拆除电缆1100米和废弃电话线900米,拆除违章建筑4座,面积200多平方米,全部恢复绿化,重建茶花树。

2002年被评为上海市四星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