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的历史和文学,真心请各位懂历史的专家帮忙解答。
明初著名诗人刘基,浙江青田人。到了元朝,他又是秀才又是官员,后来帮助朱元璋征服天下。他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是杜甫和韩愈的诗人,诗风比较苍劲。我们来看他的一首《古代驻军》:
在古代,甚至还有山火,在新城市,就尴尬了。
九州依旧虎豹满,四海却不见桑麻。
天阴野,江面雪沙。
野李子烧不完,但有时会看到两三朵花。
自古以来,戍边之地战火不断,新建的边城人声鼎沸。国内政局还不稳定,人民还没有安居乐业。边境上,天高地广,上有乌云,下有雪,一片荒凉。只有野梅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开出几朵新花,透露着春天的消息。这首诗通过吟咏古代的戍边生活,暗喻明初戍边将士的生活。最后一句对联给全诗带来活跃的气氛,是个好句子。他的一首《春蚕》也颇有意味:
春蚕独苦,为谁成茧却自焚,真是可笑!
不如用珍珠网,虫多不怕人。
显然这是一首寓言诗。春蚕吐丝利人却被煮死;蜘蛛也会织网,对人没用,但能安全生活。飞虫是会飞的昆虫。朱元璋以得天下后杀英雄闻名,刘基也活在恐惧中。这首诗可能是对这个的情感。
比刘基更有名的诗人是高启。他的名字叫姬蒂,他的名字叫清秋子。因为不配合朱元璋,最后被杀。他善于借鉴历代诗人的长处,才华横溢,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让我们来读一首他的歌,《塞子》:
日落时分,婺源人头攒动,〔hòu depression pavilion〕空无一人。
汉家乞狂,奉山东。
去年出现了狐蝠,今年又出现在云端。
土地不够耕种,杀人是功劳。
登高望草,感叹自己多可怜!
这是对历代统治者用武器残害百姓的谴责。用“汉家”代表朝廷,是诗人的惯常用法。诗中的地名:婺源在今宁夏,飞狐在今河北,云在今山西。这些地名是边疆的代名词,不是真的。这个亭子是一个前哨。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即中原,泛指全国。历代皇帝喜出望外,不断发动战争扩张统治疆土,对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置之不理。诗人对此谴责不已,感慨万千。
郁郁葱葱的溪流和树木是黑暗的,颓废的河流是潮湿的。
雨后,窗帘拉开,一会儿春天就进来了。
这首五言绝句名为《黄诗燕绿轩》,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第二副对联很新颖:雨后,窗帘拉开,狂野的春光冲进房间。这是一个我们都感受过却不容易写出来的场景。应该说是一首好诗。
从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台阁体”诗。其发起人称为“三杨”,即杨士奇、杨蓉、杨普,均为“太阁臣”,故称其诗为“太阁体”。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的“雍容华贵”,对皇帝充满了赞美和奉承。它没有创新,毫无生气,其影响力还不如宋代的“昆西风”。
在“台阁体”流行期间,有一位诗人没有受到它的影响。他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贤明的官员,清正廉明,尤其以击退蒙古士兵的入侵,保卫首都而闻名。他的《酸橙抒情诗》被后人广为传诵:
千锤打深山,火随便烧。
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愿意在世界上留下一个干净。
讲的是石灰,讲的是人的高尚品格。他本人在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时迎娶代宗,后被夺回政权的英宗所杀,在世界上留下了清白的名声。
“泰格式”流行已久,引起人们的不满,于是出现了它的对立。这就是以、何敬明为首的“头七子”,成员有、边贡、康海、王、等。他们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也就是说,文章只有秦汉以前的好,诗只有唐以前的好。他们否定秦汉以后的一切文章,否定唐代以后的一切诗歌。他们反对“柜式”无疑是对的,但他们的“复古”主张并不高明。他们的复古,只是“仿古”,并没有创造。后来,钱批评的诗“学贼如学婴语”。这话似乎有点讽刺,但也算他们的缺点。平心而论,李梦阳的一些古诗还是写得不错的,但现代诗似乎很难拼凑起来,这并不新鲜。
在“前七子”之后,又出现了以、王士禛为首的“后七子”,其成员有、宗琛、梁友渔、许中行、吴等。他们的意见与“前七子”基本一致。他们彼此也有不同的意见。例如,谢榛曾指出,他们的诗歌盲目模仿古人,导致矫揉造作和虚假的感情。
前后七子形成的诗风流行已久,其弊端已充分暴露,于是其反作用又出现了,“公安派”是其最有力的反对力量。“公安派”的主要成员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人称“三元”。因为是湖北公安人,所以取名“公安派”。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力最大。他们坚决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思想,指责他们的作品“抄袭”。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借鉴时代的优点,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盲目崇拜上一代,那么文学就不会被创造和发展。他们提出“独抒性灵”、“发自性灵的诗才是真的”,主张文学作品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反对模仿和虚假。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他们的想法。我们来试着读一首袁宏道的诗《竹枝词》:
雪中山茶花次之,春风白头寡妇泣。
自从貂虎横行以来,十间屋子一直空着。
明朝的宦官专权害了整个社会,这首诗里的“貂虎”指的就是宦官所说的。袁宏道痛恨污秽的现实,拒绝做官,更痛恨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这首诗表达了他的厌恶之情。三原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缠绵悱恻的,比如袁中道的《夜春》:
山白鸟突然响起,石头冰冷如霜。
流泉的月光变成了雪水。
静、冷、空、明、凉、净,简单地勾勒出夜春的景色,既写风景,又抒发心情。
“三元”的文学命题是符合文学发展规律的。他们成功反对复古派,在他们的影响下,前七子的流弊逐渐被一扫而空。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自己的诗歌多描写个人闲适,即文人所谓的“雅趣”,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所以整体成就不高。
与“公安派”几乎同时出现的另一个反对复古主义的诗歌流派是“竟陵派”。其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因为都是湖北竟陵人,所以叫竟陵派。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公安派”大体一致,但刻意追求所谓“深沉孤独”的风格,境界狭窄,语言生疏,成就和影响不如“公安派”。
明朝末年是多事之秋。如果说整个明代诗歌的成就不高的话,那么晚明的爱国诗歌是相当辉煌的。
张煌言,人称沧水,是明末的民族英雄。他与郑成功合作反对清朝,被俘并被杀。下面这首《忆西湖》是他遇害前写的:
我在梦里遇见了习字·莱克,但我在一个模糊的梦中醒来。
高坟武穆连苏中,添新庙?
有时在梦里能暂时忘记眼前的苦难,记忆中的西湖妩媚分明;然而醒来后,苦难的现实涌上心头,西湖的影像却模糊了。重要的是得到下一个链接:岳飞(武穆饰)和于谦(苏中饰)两位民族英雄的坟墓和祠堂都在西湖上。现在还有一个祠堂矗立在那里吗?言下之意,希望做第三个民族英雄,和岳飞、于谦一起睡在西湖边。张煌言被俘后,骨头不软,语言不弱,充满血性和英雄气概,就像他自称民族英雄一样。
陈子龙,松江华亭人。他是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著名学者,也是一位诗人。明末投身反清斗争,病逝。他的诗是最好的。我们来读他的一首《秋杂感》:
独唱长啸悲秋,海雾江云引黄昏愁。
我不相信有一天我经常喝醉,我没有地方埋葬我的烦恼。
贫瘠的葵井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鬼魂,瓜田认识这些老朋友。
见五湖为饮马,惊涛骇浪中渔舟何处去?
山河破碎的秋天,诗人或走或坐,吟诗叹息,无时无刻不在伤感。江海之上的云,引起内心的悲伤。我不相信上帝总有一天会睁大眼睛惩罚恶势力,但我一时无法根除我的悲伤。荒凉的村庄里到处都是被谋杀的鬼魂。第六句:秦朝的东陵公爵到了汉朝成了平民,在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被称为“东陵瓜”。这句话讲的是感受世界的沧桑和人的社会地位的剧烈变化。五湖本来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现在只是清兵用来喝战马。农民和渔民能住在哪里?这首诗悲凉,显示了他爱国诗的风格。
也是松江华亭人,是的学生,与父亲夏和是挚友。他是一个神童,本可以成为一名学者或作家。但明末,突如其来的土崩瓦解,使他在14岁时加入反清武装斗争,并在17岁时被捕,壮烈牺牲,成为少年英雄。郭沫若先生的名剧《南冠草》以夏完淳为主角。我们读了他的一首歌《船上忆邵婧,说送张子回去》:
登泽国半榛,鬼哭年年。
一泓碧水一艘蓝船,一盏孤灯一条白尼龙毛巾。
野心什么时候才能回报主?我哭了几天。
万里腾飞尚有路,莫愁无处不在。
这是一首悼念逝者,送生者的诗。眼前到处都是农村荒凉和战乱的景象,每年都有新的死鬼在哭。乘船航行(清汉方:刻有鸟形图案的船),我常常在雨夜孤独的灯下独自沉思(黑丝围巾:头巾,说的是我的打扮)。我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侍奉贤明主的志向?平日里,我经常为老朋友去世的消息而落泪。要救国救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因为战争无处不在而丧失信心。最后两句是鼓励朋友,也是鼓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