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的历史评价

郑庄公在位43年,《左传》记载了他从庐隐编年史到庄公死于鲁桓公11这22年间的事迹。他是《左传》记载的这一时期最活跃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和评价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都要从文学创作的实际出发,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严格来说,《左传》不是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具有强烈文学意味的历史著作。对于郑庄公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采取历史的、科学的、公正的态度,从全面的、整体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才能给予他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先来看看《左传》中对郑庄公的描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来分析郑伯克的《段颜瑜》,看看人们对郑庄公的评价是否公正。

首先,在《左传》的描述中,郑庄公很敬重王崇礼。他的一些成就在当时皇权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鲁隐公八年,因周长期弃祀泰山,欲以泰山旁之地换鲁国(鲁桓公元年),并为此在鲁国加玉,以换取,从而祭周公。可以看出郑庄公很有礼貌。

鲁隐公五年,到周都拜周天子,周桓王没有受到任何礼遇。七年秋,鲁隐公将齐国传给齐王,《春秋》称之为“礼”。

鲁隐公10,“宋公非王。郑伯是王左青,受王所请。”五月夏,郑、鲁、齐攻打宋,郑连战大获全胜,却把宋的占领地全部让给了鲁。《左传》说:“郑庄公是正道!奉王命求朝廷是对的,不可贪其土为王效力。”

五年,伯王捉拿郑,而郑伯并不上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征伐。结果,他打败了王师,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当郑博士希望聊天,并要求追求纣王,说:“君子不希望更多的人,他怎么敢是天子?“自救的话,樱花完好无损,还会有更多!”意思是君子不骄不躁,我怎敢侵犯凌田字!如果能让我们的国家免于损失就好了。又连夜差人二次吊唁纣王左右。可以看出郑庄公对国王的尊重。

其次,郑庄公具备了作为当时杰出政治家所必备的优秀品质,但他始终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这进一步说明了王权意识和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尽管郑庄公尊敬王崇礼,但他并不墨守成规。他的一些行为反映了人们对大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郑庄公活跃在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从宗法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制度崩溃,伦理道德沦丧,各种礼仪制度和社会习俗也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统治阶级中的一些腐朽荒淫的人,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杀兄盗母,背叛信仰。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中的郑庄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例如,在鲁桓公2年春,宋晨华的父亲和总督杀了孔子,并占有了他的妻子,因为他看到他的妻子很漂亮。宋军对这件事的选择很不满意,于是中国总督又杀了他。

当时的执政者并没有对那个杀妻犯下当时罪行的人做出任何反应。而齐、鲁、陈、郑等国都因为收受贿赂而支持华氏政权的建立。鲁还公然把自己收受的贿赂——从宋国得到的户部大锅——放在祠堂里,说明当时人们的道德觉悟已经下降到了极致。在这种现实环境下,郑庄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再比如六年,北戎伐齐,齐侯向郑讨教。郑派太子去救齐国。“六月,败于容氏,得二将、邵良,首将三百,呈齐。”当时,其他诸侯国也有士兵来拯救齐国,但只有郑石是积极的。齐桓公把礼物送给主持周王室礼仪的鲁国人分发,鲁国把有功的郑国放在周天子爵位顺序的后面。这种因循守旧的等级秩序引起了的不满,从而引发了郑与鲁郎之战。纣王两次夺取郑伯的权力,郑伯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说明郑庄公虽然有很强的尊王崇礼的传统观念,但并不墨守成规。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皇室意识的衰落。

从以上对郑庄公形象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郑庄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他基本上是一个具有强烈传统道德观念的人物。他尊敬国王。当然,尊王守礼是当时统治阶级用来评价人物的是非标准,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观。这是我们读《左传》时必须注意分析和批判的,不能作为今天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但它可以作为我们了解人物性格的依据,对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有重要作用。中国人向来崇尚智慧,热衷谋略。所谓“攻其不备,兵来将挡,不可多战”,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形象写照。所以,历史上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人,最大的特点一定是他们非凡的政治智慧,对策略的完美运用,从容不迫地走过风风雨雨,把握主动,永不言弃。春秋初期的郑庄公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历史上最大的功绩,就是让西周末年建立的小国郑,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用各种手段“称霸天下”。当然,在今天看来,这个成绩并不惊天动地。但是如果我们看看郑庄公的政治技巧,我们不能不佩服他。

郑庄公的政治智慧是辉煌的,其中之一是他能忍受的事情。苏轼《论候》有云:“古之所谓豪杰,必有不凡之节,人情不能忍者。男人见辱拔剑,挺身而战,不够勇敢。世界上有勇者,但面对时不惊讶,无缘无故加一句也不生气。此乃大人质,其野心远矣。”郑庄公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他的母亲蒋介石与他的弟弟段叔叔勾结,在许多方面给他带来麻烦时,他可以保持冷静。段大爷想占个好位置,就把他送到了北京。段叔贪欲不足,大修城池,图谋邪恶。他也装作漫不经心,忍了一会儿气。

郑庄公的政治智慧是辉煌的,他的第二个表现是他可以冷酷无情。郑庄公在弟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面对周桓王的进攻的退让,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而是韬光养晦,先发制人。他没有马上采取对策,但也不想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向对手摊牌。因此,在隐忍的同时,郑庄公一直在私下做着充分的准备,以求一举克敌制胜。可笑的是,他的对手对此一无所知,误把的克制、隐忍、妥协、退让当成了软弱,于是步步进逼:段叔调兵攻郑,周桓王大举入侵郑深地。谁知他们得意忘形的举动正好给郑庄公提供了一个下定决心全面反击的机会。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给了对手迎头一击:“停止捣乱”,一举终结国内动乱的魔咒;在长葛的战斗中,新的“鱼李”阵被用来杀死周氏的盟军,甚至桓王自己也被箭射伤了。可见,不出招,则罢。一旦出招就精准无情,雷霆万钧,给对手毁灭性的打击。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一个显著标志。

郑庄公的政治智慧是辉煌的,第三个表现是余波可以稳定。孔子说:“过犹不及”。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在设定战略目标时是非常理性的,在胜利面前绝不会得意忘形。他反而可以注意节制,身体好了就停下来。用现代的话说,他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郑庄公在这方面的成就同样显著。挫败了段叔的谋反阴谋,逼其逃离* * *,郑庄公也就不再追击了,因为他知道段叔已经吓得魂不附体,实在不值得继续花时间去应付了。

然而,郑庄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意识仍然让今天的历史读者惊叹不已。的确,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耐心、强硬、稳健并不是当今国际战略竞争的有益借鉴。《春秋誓言研究》批评郑庄公有两个原因:

第一,明知是段的同谋,却故意纵容他犯罪。当他在调兵造反时,他将被一举铲除。反映了郑庄公的狡猾。

第二,郑庄公对他的母亲蒋介石是虚伪的。他把文体踢出宫外,还发出了“不如入土为安,不相见”的誓言,体现了他的冷酷无情。应考大叔来谏,假惺惺的迎回风格,说明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似乎有道理。然而,在全面了解郑庄公的人格特征并仔细分析全文后,他们似乎有站不住脚的地方。文章开头写道:“庄公出世,使姜氏吃惊,故称之为出世,故恨之。吾爱段叔,欲立之,必问吴公、共夫徐。”可见庄公和段虽然是女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庄公从小完全没有母爱。郑庄公是个英雄,但他也犯了两个重要的政治错误。

一个重要的失误是,他在生前没有对突利太子(即郑)的位置作出妥善安排,以至于他一死,郑立刻陷入与(公子图)之争,使郑形成了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造成了长期的巨大危害。

另一个重要的错误是重用高曲密,给郑留下了严重的麻烦。前695年,庄公想让高去密卿,但召公,王子,反对它。庄公不听,执意用高俅密为臣。以召公为王,高俅怕召公趁机杀自己,就趁机和召公一起外出打猎,把他枪毙了,并和权臣纪忠合谋,把召公的弟子换成了王。

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死于公元前701年。郑也由盛转衰。

毛泽东的眼睛。

毛泽东一生对历史上许多帝王人物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高度评价。他认为商纣王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称赞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杰出人物”,钦佩刘邦是“卓越的政治家”,称赞朱元璋是“卓越的谋略和胆识”,但翻遍毛泽东所有的读书集,能称得上“很有能力”的,却只有郑庄公和春秋初期的汉高祖刘邦。

1959年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春秋时期有阿正庄公,此人很厉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都只是被毛泽东以“一点文采,一点风骚”刷到了一边,而名字一般的郑庄公,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毛泽东眼中的“厉害”人物,并被冠上了“非常”的名号,令人匪夷所思。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郑庄公“在国内和国际斗争中都非常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