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的历史沿革

忻州,一座古老的诸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居住,距今已有3000多年。新洲区、团风县、黄州区原为黄冈县。1951 6月21日,新中国又有一个县级政权——新洲县。经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原黄冈县分为黄冈县和忻州县,从而结束了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县治迁至黄州后,忻州一千多年不受县治管辖的历史,从根本上由旧州改为忻州。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在一起生活,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上从未以忻州的名义设立过县级政权。据明清《黄州县志》、《黄冈县志》、《史记》、《扩地志》等书记载,公元前1066年,吴王征服周,为吴王,此为山东。所以遗址可能就是今天的禹王城,遗址位于黄州以北3公里。西距长江1公里,东缘黄团公路穿境而过。

公元前206年,项羽任命吴锐在这里建立恒山王国。公元前196年,汉高祖立次子常陆为衡山王。后来,常陆的叛乱被授予死刑,衡山被废除,改为祁县。南北朝时,费县设齐安县。文帝五年(公元585年),祁安县废,改黄州。杨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黄州为永安县,设立黄冈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黄州,设总督府,统一黄州、齐、汀、南四州。仍设黄冈郡,州、府、县治于忻州。

唐朝末年,由于战乱纷争,《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唐朝三年(公元883年),杭镇反叛常东,在朝廷刺史的审判中拒绝入城。鲁逃亡时留在黄州,听说鄂州(武昌)刺史崔绍死了,就在黄州招募了三千兵马,去占领鄂州。唐朝时,鄂、岳、同属武昌军,武昌牙将军杜洪勾结路试,共同占领越州,自称刺史。他们占领了湖北和越国,还控制着黄州。为了军事上的进退方便,他们将黄州府迁至黄州禹王城。

后来,杜洪乘安陆周统的军队进攻路试,乘虚而入鄂州,在那里被唐僖宗拜为我军。杜洪试图联合鄂、粤、齐、四国谋求更大的权力,但遭到了军阀和四方首领的猛烈抨击。当时永新武秋率领一个土团的军队占领黄州。为了区别于杜洪所在的旧黄州,他打出了新黄州的旗号,后来出现了长达八年的“新州”。

《资鉴》载元年(公元894年)入。"三月,吴秋菊黄州刺史向杨行密投降."可见武秋的黄州刺史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当时有杜洪立足的黄州(今黄州禹王城)和武秋立足的黄州(今忻州)。因吴投降杨行密,废黄州城,州、府、县治迁至禹王城,用黄州之名。所以才有了黄州、黄冈之名。黄州老城被称为“旧州”。经过长期的战争,人民遭受了很多苦难。之后,民间习惯称“旧邦”为“新邦”,“新”字期待新时代的到来。

明弘治《黄州县志·史迹》曰:“诸城,今称老城,亦称新州。”《湖北通志》载:“旧州改名新州,在县城以北一百二十里,即旧治祁安县。"

上面说的新洲“周”字,是“周”行政区划的专用字,而现在新洲区写的“周”字,指的是水中之地,读音不同。在忻州的历史上,这种行政区划的专用词“州”自唐末以来一直沿用了数百年。

明初江西移民湖北。由于河道的改变,长江干流在古沮州南移,杜松地区逐渐形成了沮水河下游的大岛。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黄冈县令毛瑞正因古诸州一线治水问题,第一次书写“新州”。顾名思义,周改为周,符合当时忻州的地形,与莒州相对应。

后来新洲作为地名,不仅指镇,还涵盖了沮水下游沿海地区,直至成为黄冈县西乡的名称。因此,1951年建县时,定名为新洲郡。65438年至0983年,新洲郡由黄冈地区划归武汉市,在武汉市设立新洲郡,成为武汉的一个边远城市。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国函[1998]77号)批准撤销武汉市新洲县,设立新洲区,新洲县行政区域为新洲区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邾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