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县历史概况
黔江设县始于东汉。建安(201)年,益州穆留章接受谢本的鄢陵郡建议,分析鄢陵郡位于鄢陵、永宁、丹兴、韩佳四县。丹兴县位于今天的联合镇(原名楠木坪)。
清光绪《黔江县志》:‘黔江毗邻巫溪,与古贵州、石州接壤,为川楚间幽路。‘世间事,易扰难静’。这里与彭水、酉阳、秀山等地,史称‘蛮夷之地’。蜀汉颜夕十二年(249)五月,涪陵人徐驹杀了一个姓,后主派大将邓骘征讨,徐驹死了。后来,成千上万的人搬到了成都,包括徐,林,谢和范。公元280年,金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涪陵县有涪陵、、夏寒、汉平四郡,由丹兴而废,其地入涪陵、二郡。
西晋永嘉(306),今游、修、钱、彭等地‘蛮族王朝不存在’,延续250余年,包括宋、齐、梁、魏、周。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涪陵少数民族首领田思和投降中原王朝,于是在彭水设凤州(建德三年改名前州),郡为其领地。
隋开帝五年(585),设石城县,亦设永州,所有行署设在金县巴乡巴村。大业三年(607),永州被废,石城县隶属巴东县。隋志:‘巴东县十四郡,北极巫山、秭归,南方石城、武川。‘石城县宽’
唐武德元年(618),石城县改乾州,县治迁至慈城,即现在的县坝鹰关。贞观四年(630),迁至联合镇。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黔江,隶属乾安郡(乾州)。
五代十国时期,潜江属于前州。嘉庆《四川志》:‘天下七年(90),设蜀,后唐长兴五年(935),孟知祥设蜀,贵州属之。’
宋元时期(960-1368),钱江'被外国人占了一半。清咸丰《黔江县志》:“自宋元以来,黔江失守于外族,先后为公、胡、秦、项四大土豪所占。共治水寨、秦致克山、胡志峡口、祥芝后坝。被唐雅、中路、大王、石柱县、酉阳等土司包围,县域不断扩大和侵蚀。郑铮二十二年(1361),明于震于10称帝,黔江县为其版图。
黔江位于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的交界处。周边土司长期争斗不休,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尖锐复杂。因此,明朝将此地视为军事重地,“地处犬牙交错的野边”,陈数次大举进攻贵州。洪武五年(1372),蓝宝石征贵州,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年(1378),蓝宝石再征贵州,1216官兵驻黔江。洪武十四年,恢复黔江郡,所县并立,文武双全。黔江守重庆卫,属四川都司,迁都千户,275年。
清初,黔江县属重庆府。康熙元年(1662)改为前彭营,潜江守千户,镇守潜江、彭水等郡,还辖酉阳、石页、平茶、伊美土司。雍正四年(1726),黔江县改为黔江湾。十二年(1734),其中彭水县升为彭倩织里湾。为了治愈。十三年(1735),酉阳土司改地为流,置酉阳直隶州,彭倩直隶湾废,黔江县复,属酉阳直隶州。
1911 11 13,潜江‘反正’,建立军政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府直属潜江省。四川“保护区制”时期,黔江属于柳巷保护区。24年(1935)四川府统一后,黔江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监察区,即酉阳地区。抗日战争武汉失陷后,第六战区总司令部部分机关迁至潜江正阳乡大路坪。1946年间,川黔湘鄂边区绥庆办事处(隶属56军)设在黔江县,控制恩施、酉阳、铜仁、永顺、涪陵、枝江等6个特区及其县。
1949 165438+10月12、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10月25日165438成立黔江县人民政府,隶属川东行政区。1950 65438+10月23日,设酉阳专区,领酉阳、秀山、潜江三县。1952年9月,酉阳区并入涪陵区,黔江随后归属涪陵区。1983 11、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黔江县,设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次年6月165438+10月13日召开了自治县成立大会,宣布成立自治县。
1988,1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涪陵区10县划分为中将游秀、师鹏五个自治县),设立四川省黔江区。同年6月11挂牌办公,辖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潜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1997纳入重庆直辖市管理,并于同年3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四川省黔江区,设立重庆黔江开发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重庆市黔江开发区和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立重庆市黔江区,归重庆市行政管辖,是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