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的成因和特点及预防措施

梅雨的成因:

每年春天以来,海洋中暖湿空气的力量逐渐加强。进入大陆后,与自北向南的冷空气相遇。由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雨带。每年6-7月,雨带北移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冷暖空气相等,这两股不同的力量在这一带对峙,展开更为持久的“拉锯战”,从而形成稳定的雨带,造成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所以正好是梅子成熟的时候,所以称为“梅雨”。

梅雨的特征:

每年6、7月份,江淮中下游地区一般会有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或集中降水的时期。在此期间,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和自北向南的冷空气继续在江淮盆地交汇,形成东西向的准静态锋,俗称梅雨锋,造成连阴雨和集中暴雨。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由于此时温度高、湿度大,衣服容易发霉,也称“霉雨”。在梅雨期间,从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维持了稳定而持久的雨带。雨带暴雨分布不均匀,往往有多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落区广,洪涝灾害的范围一般比台风大。如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56天左右,长江下游、太湖、淮河流域出现暴雨和严重洪涝。受灾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严重程度之重,历史罕见。太湖、丽霞河、滁河和秦淮河都有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①亚洲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层存在阻塞高压或稳定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很少变化;②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坦,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了冷空气条件;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个明显的西伸北跳过程。500百帕副热带高压的脊线稳定在北纬20 ~ 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热带高压边缘输送到江淮盆地。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在江淮流域徘徊,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既维持了梅雨期的持续降水,又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分。梅雨锋暴雨是由不同尺度的环流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定区域的一种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多变性导致每年梅雨期开始晚,持续时间短。在某些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导致洪水泛滥。有些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导致天气干燥。在某些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再回到江淮盆地重新保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之为“倒黄梅”。江淮盆地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江淮盆地进入高温少雨。

梅雨的预防措施:

往年雨季,很多家庭主妇都有这样的经历:没几天,家里的干货悄悄长出一层“绿毛”,连刚开封的米粉、花生变得又湿又粘。这些都是霉菌造成的。霉菌在温度20℃ ~ 28℃,相对湿度80% ~ 90%的环境中容易生长,而雨季的气候条件正好满足这些要求。粮食、大米、面条、干香菇、坚果、干辣椒、干萝卜、木耳、笋干、咸鱼干、海苔干等干制食品容易受潮滋生霉菌。一旦被霉菌污染,食物会变色变味,营养成分被破坏,不仅降低食用价值,霉菌毒素进入人体后还会引起中毒、畸形和癌症。影响霉菌生长的水四要素:指霉菌生长繁殖所需的水。食物越干燥,霉菌越不容易生长。温度:指温度。温度对霉菌的繁殖和产毒有重要影响。不同种类霉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大多为25℃ ~ 30℃,0℃以下或30℃以上产毒能力减弱。脂肪:指食物的性质。一般来说,食物营养越丰富,霉菌生长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富含糖分的小麦和水稻的黄曲霉毒素产量高于油料作物。风:指通风。空气不流通,或者通风不良,霉菌就容易滋生,产生毒害。防霉措施1、干燥保存干香菇、木耳、笋干、坚果、干辣椒、干萝卜等干货应保存在密封容器中,有条件的容器中应放置干燥剂;大米、面粉等粮食制品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霉菌的产毒。2、低温保存在低温条件下,霉菌繁殖速度会变慢。肉类食品在0℃ ~ 4℃可保存20天。将年糕完全浸泡在装满冷水的瓷缸里,可以保存一周左右。3.缺氧保存的霉菌大多属于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氧气。瓶(罐)装的灭菌食品可以充氮气或二氧化碳,压实,脱气或加油封,可以创造缺氧环境,防止大部分霉菌繁殖。比如在装有酱油和醋的瓶子里滴一层熟大豆油或芝麻油,可以隔绝酱油和醋与空气的接触,可以防止霉菌的生长。温馨提醒,食物发霉后要及时丢弃,不宜食用。有人觉得很可惜,所以把发霉的部分去掉,剩下的保留,是极其不合适的。虽然食物表面的霉菌已被清除,但霉菌毒素往往残留在食物中,食用后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特别要注意的是,发霉的花生、玉米绝对不能吃,因为它们是黄曲霉最容易生长和产生毒素的食物,而一般的清洗、烹饪等方法都无法去除黄曲霉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