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于哪个朝代?
1北京紫禁城建筑:明朝
北京紫禁城的修建始于永乐四年(1406),以南京紫禁城为基础,至永乐十八年(1420)完工。它是一个长方形的城市,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周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的建筑分为两部分:外院和内院。外院的中心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为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故宫的中心是干青宫、交泰宫和坤宁宫,统称为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主要宫殿。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国克里姆林宫),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北京紫禁城的建造过程
北京原本是燕王朱迪的封地。靖南之战后,永乐元年(1403),礼部官员李志刚说,燕京北平是皇帝的“龙兴之地”,应该效法明太祖,以凤阳为都城。因此,明太祖成祖大力提升北平府在燕京的地位,以北平为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中”。同时开始重新安置人口充实北京;被迫迁居北京的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难民、江南的富家子弟和山西的商人。
永乐四年(1406),明太祖成祖上书,在南京故宫的基础上修建北京故宫和城墙。楚帝先是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珍贵的木材和石头,然后运到北京。仅筹备工作就历时11年。珍贵的楠木大多生长在山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丧命。后人留下“进山一千,出门五百”来形容拾柴的生活成本。开采建造宫殿的石头也非常困难。目前保和殿后最大的单笔石开采于京西南的房山。历史记载了运输它的场景:成千上万的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英里左右挖一口井。在寒冷的冬天,当温度足够低时,他们从井里抽水,并将其倒入一条冰路。花了28天才送到宫里。此外,我们还将烧制苏州皇家建筑专用的方砖,山东临清也将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以北京为北伐根据地,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把陵墓建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了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之事。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明成祖一一免职或严惩,没有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仿照南京故宫的北京故宫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修建北京宫和北京城。北京宫,以南京宫为蓝本,略大。新建的北京城周长45英里,是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符合李周考公基理想的首都形状。明成祖以圣旨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北京顺天府为首都,但南京仍有六个中央机构,称为南京某部,南京为首都。
明代北京的紫禁城
故宫建成后,明清两代的宫廷历史是500多年,包括皇后的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等。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落成。第二年,发生了一场火灾,前三个大厅被烧毁。正统五年(1440),重建了前三大殿和干青宫。天顺三年(1459),修建西苑。历经永乐、弘熙、宣德、正统四代,历时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故宫发生火灾,前三大殿、奉天门、武文楼、午门全部烧毁。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才全部重建完毕。嘉靖年间,紫禁城内三大殿的名称分别改为内廷、中继宫和建济宫。
万历二十五年(1597),故宫发生火灾,前三大殿和后三宫被毁。重建工程直到天启七年(1627)才完成。在明朝,干青宫是皇帝的主卧室,也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从永乐皇帝朱迪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因为宫殿高大宽敞,皇帝住在这里的时候曾经把它分成几个房间。据记载,明代干青宫有9个暖阁,共分上下两层,共27张床,以便后妃进入皇宫。因为房间多,床多,很少有人知道皇帝每晚睡在哪里,以防万一。虽然皇帝住在迷宫般的宫殿里,戒备森严,但他仍然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仁隐宫变”后,世宗迁居西苑,不敢回干青宫居住。万历郑贵妃为皇太后而引发的“红丸案”,以及太常公主李璇为当皇后而迁居仁寿宫引发的“迁宫案”,都发生在干青宫。在明朝,干青宫也被用作悼念皇帝的地方。
清代北京的紫禁城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退守陕西前,烧毁了紫禁城,除了武英殿、建机殿、华英殿、南浔殿,以及周围的角楼和御门,其他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朝顺治皇帝进京。之后历时14年,中路建筑基本恢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始对故宫现存的被毁建筑进行重建,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成。清朝入关后,按照明朝的老惯例,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以干青宫为主要居住和处理国事的地方。雍正帝即位后,开始移步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故宫和干青宫的西侧。它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不是皇帝的卧室。清朝康熙年间,内务府为皇室设立了许多工场,称为“养心殿”。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帝并没有搬到其父的寝宫干青宫,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作父孝之用的养心殿,改为皇帝寝宫。此后,养心殿成为清朝皇帝居住和处理事务的主要场所。此后,军部成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皇帝登基后,养心殿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章制度。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彤等八位皇帝都曾在此居住。直到宣彤被赶出紫禁城。
咸丰年间,常与原启祥宫(今太极宫)也连成一体。咸丰死后,慈禧曾在此居住,独享两宫。到了清末西六宫,慈禧开始对部分宫殿进行改造。所以西方六宫中有四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都在昌和同治住了十年(1871)。慈安从常迁回中萃宫,常成为慈禧太后的行宫。原来太极堂只是一个两进院落。咸丰改成细长的时候,把太极堂的后厅改成了堂厅,使太极堂和长厅连成一个四进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