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寺的历史沿革

唐朝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僧法宣在太白谷重修,取名“太白精舍”,今人们称之为古天通。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人宗弼、贤聪迁至太白峰下的太白精舍,即现在的斯通,成为禅宗十方丛林。

唐会昌元年(841),净禅师住持天通寺创立真芒塔,寺院进一步扩建。在宋代,它被列为禅宗五大寺庙之一。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天下寺名题写时,定名为天通寺。

被赋予“中国五大禅山之二”的称号,清代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文寺并称四大禅林。导读:建成后屡遭损坏。1631年(崇祯四年)重修,有佛殿、天王殿、达摩殿、仙觉殿等999座寺庙。

在上帝统治时期,圣殿遭受了一场历史性的灾难。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县发生严重水灾,风雨骤起,山洪暴发,天通寺殿宇全毁,无一砾石。是老冬住持因为怀孕,在废墟上重建了寺庙。

崇祯四年(公元1631),密云禅师方丈田桐,励精图治,起死回生。崇祯八年(公元1653年),修建了佛堂和天王殿,随后又修建了法堂、先知堂、藏经阁和方丈堂。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修建云水堂、补给堂、延寿堂;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修建西禅殿和东西客殿;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建董禅堂、心心堂、炯光阁、庄辉楼,重修万工池,建佛塔七座。工程全部完工,奠定了今天寺庙的规模和格局。

当时是寺庙的全盛时期。现存的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铸造的千僧壶就是佐证。壶径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皇帝召见寺里的和尚,给了一道诏书,给了他们三件衣服,一件黄衣,一件元云缎袍。第二年,他给金汤下了一千零二个命令,重修佛寺,封上“弘觉禅师”的名号,并赐银印一枚,重四十两,约三寸见方。右边是汉代弘觉禅师的印文,左边是全文,赐三服、五服、七服、黄祖仪、宫袍、沉香袍,数千件。御书僧的一首诗说:“心随天地转,转则可静。随波逐流地了解性,没有喜悦也没有遗憾。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圣父帝赠天通寺《金心经宝塔图》,录康熙二月南巡书。五月,赠金《心经》一卷,僧诗一首,白帛四匹。寺内佛堂前有清顺治皇帝题写的“敬佛”碑、康熙皇帝题写的“名范”碑、雍正帝题写的“阴慈”碑。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处。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皇帝赐御书《慈云密》一匾,一柱对联,一颂释迦牟尼,一颂观音。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十方丛林方丈继承制改为十方丛林圣贤遴选制,是丛林方丈史上的一个进步。少白岭→深径回松→凤岗竹→双塘印→天王殿→大雄宝殿→千僧。

锅→西涧一分钟、玲珑天空凿、太白云升、东谷邱虹、南山晚料理、平台铺月→英公堂→觉盘石→法堂、藏经楼→罗汉堂→应真寺→钟楼。

下面主要介绍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供信佛人士参考。

天王殿:正门供养弥勒佛菩萨,许诺一家平安;另一方面,它支持菩萨韦陀,使房子安全,并希望和平。

韦陀菩萨——背对弥勒佛,手持魔杵,面向大雄宝殿的佛陀。根据佛教寺庙的规则,韦陀在大雄宝殿面对释迦牟尼,这意味着维护法律和驱逐邪恶的灵魂。他经常巡游东西南北,保护佛教,所以被称为“三洲感应”,是寺院的守护神。

殿内两侧各有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手持青峰之剑的是守护南方的成长王。“凤”与“凤”同音。生长是指众生能长出善根,持剑是为了保护佛教不受侵犯。弹琵琶无弦需调音,谐音“调”是东方之王,欲以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门。守护北方的天王手持伞状宝库,作为“雨”的象征,用来降伏妖魔,保护众生财产。裹着龙蛇的西方大眼王,用他的“网眼”可以随时观察世界。他是龙的领袖。合起来就是“风调雨顺,平安繁荣”的意思。

大雄宝殿:中央供养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代表东方、中国、西方的太空世界,故称“恒三世佛”。右边药师佛叫琉璃光佛,是消灾延寿的药师。左边的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门的创始人阿弥陀佛。大殿两侧有十八罗汉。

三佛背后是岛观音,是以拜观音童子为主体的“五十三参”岛立体彩塑,塑造了150尊表情各异的大小佛像。根据佛经记载,这个有好运的男孩是傅生市的500个男孩之一。一出生,各种宝贝自然涌出,故名“吉祥”。他曾向文殊菩萨求佛,文殊菩萨指示他拜访53位名师。最后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得道后成为观音的威胁。中间是观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干净的水瓶。观音慈悲,慈悲。她最容易接受紧急信息,并愿意帮助他人,因此受到许多信徒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