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太可怕了。古人是怎么预防的?

据统计,自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间,中国发生了321次瘟疫。尽管发生了这些灾难,但由于治疗和预防及时,中国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西班牙流感和黑死病等重大瘟疫。

当然,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对鼠疫的防治也是一部成长史、曲折史、血泪史和成效史。

疫情受害者,门外伸,户内闭,犹如徭役,人人平等。中国古代最早有记载的疾病和流行病发生在春秋时期,鲁爆发了一场大流行病。当时人们几乎不知道疫情的起因。一般认为是瘟疫引起的,或者阴阳不相容。

自汉代以来,我国的疫病记录逐年增加。汉代有13次疫情,疫情年约2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共发生* * 17次,流行年份约40年。到了明代,疫病呈爆发趋势。276年,流行年份为118,几乎每隔一年就有一次流行性疾病。

到了清朝,就更可怕了。仅官方记录的疫情就高达134次,平均两年一次,疫情死亡人数也在急剧增加。

据报道,世界上死于疫病人数最多的是晋代的汴京疫。

当时汴京疫情发生后,不到两个月汴京就死了近百万人。

巧合的是,到了明朝,瘟疫已经成为一种杀手。永乐年间,十万人死于瘟疫;正统年间,4万人死于流行病;景泰年间,灾死两万人;郑德时期,9万人猝死;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瘟疫更加凶猛,死者居然达到了无法估量的程度。清朝时期瘟疫、天花、霍乱肆虐,至今仍有无数人死亡。

尽管如此,古人还是一点一点积累了疫情控制的手段。主要手段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名医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比如东汉医圣张仲景,因治伤寒而成名。他的《伤寒论》一书对不同时期的各种感染性疾病都有治疗方法,书中的药方沿用至今。神医华佗用茵陈蒿治疗流行性“黄疸”。后来民间流传“青蒿三月能治病,五六月当柴烧”。现代研究从新鲜黄花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新药。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晚清的吴棠等医学家都被称为治疗鼠疫的专家。

总之,这些名医为鼠疫的防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

二是政府组织医官尽全力救治。

从汉代开始,就有政府为疫区和病人提供免费药品的记载,以后历代都有效仿。唐朝以后,朝廷组织防治瘟疫,地方官员全力配合医护人员治病救人成为制度。宋朝时,瘟疫爆发,政府组织医生给病人义诊,免费发放中药,开设仓库救济。明清时期,医官根据疫情的级别,根据病情给病人配汤或配膏药。有时候医院也会参与,民间自发组成免费医疗队。

第三,及时隔离,控制疫情蔓延。

我国古代医师很早就认识到一些鼠疫疾病的传染性,发现有必要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于是设立隔离工场,切断鼠疫的传染源,防止疾病传播。

据悉,在唐代,有专门治疗麻风病的机构,收容所名为“怒宅”,强制将感染者集中在某个地方进行隔离。宋代称收容所为“安济坊”,明清时设立“痘收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