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种乐器的发明者是谁?
钢琴
演奏弦乐器。键盘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它不仅能演奏和声和复调音乐,也是独奏、合奏和伴奏的重要乐器。其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演奏技巧难度大。
历史沿革现代钢琴的前身是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琴。钢琴的基本机械机构是1709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由一位大键琴制作者b . Christopher(1655 ~ 1731)发明的,他称他的乐器为可强可弱的大键琴。其他德国制造商已经试验了用锤子敲击的机械装置,但他们的乐器被称为方形钢琴。后来,方钢琴在英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直到1775左右,钢琴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国(维也纳装置)和英国(英国装置)解决了大部分乐器问题。维也纳钢琴触感较轻,而英国制造的钢琴声音较大,音色很强。1821年,法国制造商S. Ellal发明了最后一种基本改进装置,即进退装置。1825年,A. babcock创造了整体铸造金属框架和对角线重叠弦设计,现代钢琴的关键部件都在这里定型。
塑形构造钢琴是一种键盘乐器,用琴键带动琴锤敲击琴弦发出声音。它的名字piano是original Italian pianoforte(力量)的缩写,意思是演奏者可以通过改变手指在琴键上的触键(指压)来产生强弱的力量变化。这一特征在被钢琴取代的两种早期键盘乐器——羽管键琴和克雷文科德琴中没有发现。钢琴的结构部件主要包括键盘、踏板、击弦机、琴锤、琴弦、金属框架和音板。它的键盘按照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关系排列,分为黑白两排键。钢琴的音域比任何乐器都宽,除了管风琴,它的音域正好是7个八度(A2到a3)或者7个八度加上1度(A2到C4)。每个键控制一个音,有88个键,有的甚至有96个键。除了键盘,钢琴至少有两个踏板(有些钢琴有三个)。右边的踏板称为延音踏板(也称为制音踏板),它将延音器抬离所有琴弦,这样在释放琴键后,被击打的琴弦继续振动(但是,踏板必须被踩下),并与其他琴弦产生共鸣。因为可以同时听到很多泛音,既增强了音量又丰富了音色。左边的踏板叫弱踏板,它把三角钢琴的整个机械装置稍微向右移动,使大部分琴锤少打一弦,高音只打两弦,中音只打一弦,低音仍打一弦,这样只听到几个泛音,降低了音量,改变了音色。中间的踏板称为持音踏板,它使制音器保持踏板被踩下之前播放的声音,以便在播放其他声音时继续发音。琴槌是钢琴复杂结构的核心。演奏者按下琴键,将琴锤推到合适的位置,然后将裹着毛毡的琴锤掷向特定音高的琴弦(通常每个高音3弦,中音2弦,每个低音65,438+0弦)。同时,当琴锤敲击琴弦时,包裹在毛毡中的制音器从这些琴弦上抬起,使它们振动并发音。琴锤必须迅速从琴弦上弹回,这样才不会干扰琴弦的振动。当键被释放时,阻尼器回落到这个声音的弦上,使它无声。为了保证锤子击中要害后不反弹回来,采用了进退结构的装置,使锤子落回时远离它。此外,另一个装置在锤子落下时接住它。为了演奏快速的谐音复音,现代钢琴有复合进退装置,可以使琴锤两次落回,第一次到中间位置,第二次到远离琴弦的位置。如果快速重复谐音,快速再按一次键,琴锤只到中间位置,就能快速返回琴弦。如果声音不重复,锤子有足够的时间两次回落到最后停止的位置。弦乐的声音通过与木制枕头和金属框架相连的共鸣板得到增强。
钢琴有大三角钢琴、立式钢琴和电子钢琴。三角钢琴是翼三角,琴弦水平排列,音板平放在琴弦下,发音响亮,传得远。它的型号多种多样,从长5英尺(1英尺= 0.3048米)的小型三角钢琴到长9英尺的大型音乐会钢琴。立式钢琴的外观就像一个长方形的柜子,琴弦倾斜垂直排列,音板竖立在琴弦后面。主要优点是比三角钢琴节省空间,缺点是琴弦较短,缺乏共鸣,声音比三角钢琴差。电子钢琴的共鸣板被与扬声器连接的电子并联系统所取代。放大后的声音从安装在乐器底部的扬声器中释放出来,附加踏板严格控制音量。连接到放大器的可调旋钮改变声音的混响。
艺术钢琴的演奏技术是在大键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 .斯卡拉蒂发展了双音、交叉手、重复音、八度以上琶音等演奏技法,为键盘乐器的演奏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起初指法只用三指,但黑键很少用在自然法的调式上。J.S .巴赫创造了平均律并应用于大键琴后,打破了演奏中的种种限制,不仅使用了黑键,还突破了只能使用三个手指的限制。巴赫首先发展了大键琴的演奏方法,然后是克莱门蒂等人对钢琴演奏和教学的贡献。莫扎特的学生J.N .胡梅尔(J.N. hummel)以其精湛的技术和优雅的风格闻名于欧洲。L.van贝多芬的演奏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雄伟的气势。18世纪是大键琴和钢琴并存的时代。19世纪,钢琴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发挥了绝对优势,出现了一批钢琴演奏者。f .李斯特受到小提琴家I .帕格尼尼的影响,将钢琴演奏技法推向了辉煌的位置。另一位当代钢琴家F.F .肖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演奏性,优美的音色、亲切的音色和丰富的唱腔、隐藏在伴奏织体中的复调因素、踏板的巧妙运用和精湛的技术句走,使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20世纪,德彪西和拉韦尔的钢琴作品充满了色彩,这对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他的音乐有时需要明亮闪烁的色彩,却蒙上了雾一样的薄纱。除了踏板的巧妙运用,还需要触指和一闪而过的飘音。二战后,一些先锋派作曲家为了达到新颖的音响效果,对演奏方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比如用手臂和拳头来演奏,有的甚至在钢琴的琴弦上加入橡胶或其他金属物体来改变钢琴的原声。
电子琴/电子琴
电子琴
键盘乐器。声音由电子电路产生,由扬声器播放。它出现于20世纪初,整体外观类似于大键琴或立式钢琴。这些乐器大多依靠电子振荡器来发声。其基本原理是电子声源产生的波型通过频谱合成和滤波电路形成多种不同的音色,再通过音型电路(包括发生器)形成吹、拉、奏的演奏效果。第一把电子琴是美国发明家卡希尔在1904年制作的,重达200吨。此后,美国和德国的电子琴制造商进行了各种实验。最重要也是最知名的电子琴是哈蒙德风琴,它有两层键盘和一套脚键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仿小提琴、长笛、双簧管、打击乐器等。20世纪60年代,电子琴制造商改进了钢琴制作工艺,相继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取代了电子管。家用电子琴具有自动打击节奏、自动配置和声、断弦伴奏、人工余音等功能。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电子琴更加小型化和多功能化。
喇叭
喇叭
嘴唇振动的发声乐器。一种高音铜管乐器,广泛用于交响乐团、军乐队和爵士乐队。它由碗状喇叭、活塞和弯曲的铜管体组成。它有三个阀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发出其音域内的所有音调。如果没有活塞,只能发出上面的音高和泛音。大部分乐队使用的小号都是降B调,音域大概是两个半八度,从中央C以下的E到高音C以下的B,有些演奏者甚至可以弹高一个八度。小号是移调乐器,记谱法在C调,比实际声音高一个全音。小号拥有辉煌的音质和穿透力。它不仅作为和声陪衬来加强乐队的气势,还可以作为独奏。它不仅能演奏华丽的乐句,还能演奏抒情优美的旋律。小号还可以通过使用弱音器来改变音色,弱音器可以产生回声、喜剧等各种特效,经常被爵士小号手使用。小号是最古老的铜管乐器。起初,它只能播放一两个音调来传递信息。这种小号没有指孔、活塞或其他改变音高的手段,被称为自然小号。文艺复兴时期就有带伸缩管的小号,但不是很流行。另外,在管体上有一个用于临时插入待调整弯头的喷嘴喇叭和一个用于在管壁上开孔的锁眼喇叭。在16和17世纪,发展了一种演奏高音的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泛音。这使得它可以演奏简单的曲子,并开始在乐队中使用。18世纪下半叶,由于高音技法演奏的泛音太弱,经常淹没在乐队中,于是尝试了伸缩管的方法。大约在1815年,德国两位制造商H. Stelzel和F. Blummer分别发明了使用活塞的阀键代替伸缩管,并取得了成功。后来,它被添加到3瓣键上,可以演奏半音阶,使小号真正成为一种旋律乐器。此后,经过不断改进,小号性能良好。从1840开始,作曲家不仅在乐队中使用小号,还专门为小号创作独奏曲和协奏曲。其中包括俄罗斯作曲家A.F .格迪克的小号协奏曲、A.G .阿鲁丘尼安的A大调小号协奏曲,以及肖斯塔科维奇和d .欣德米特的小号独奏、合奏和协奏曲。
长笛
长笛
吹一个洞,让乐器发出声音。现代管弦乐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木管乐器,常用于独奏和合奏。笛身呈圆柱形,一端封闭,通常由木头或金属制成。演奏者通过向笛身一侧的吹口吹气,使空气通过笛身振动而发声。笛身有许多音孔,由杠杆键开启和关闭。用手指按下按键,封闭的音孔就会打开,发出悦耳的声音。长笛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心C (C1 ~ C4)向上三个八度。现代笛子是玻姆在1832的古代横笛基础上改进的。他使得在声音中的正确位置刺破指孔成为可能,同时提供了用手指控制的便捷方式。长笛虽然是一种古老的乐器,但在18世纪早期,它就被广泛应用于室内乐队和管弦乐中。它的音质从低音到高音差别很大。低音深沉并伴有气息声,高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玩家可以播放快速颤音、流水句等装饰音。长笛是现代管弦乐队的基本木管乐器之一,19世纪以后的所有管弦乐作品都包含长笛。长笛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方法多样,表现力丰富。一般来说,交响乐队中至少使用三支长笛,它们也常用于独奏和室内乐合奏。根据同样的原理,将笛身加长或缩短,以减小或提高音域。
不同长度的凹槽
鼓
鼓
打击乐器。在传统的乐器分类中,它属于打击乐器。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一起,是世界上最早的鼓的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流传到周边国家,如朝鲜和日本,也吸收了许多外国鼓。中国传统鼓在中原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的影响,也受外来鼓的影响,尤其是阿拉伯和印度鼓。
中国的传统鼓大多起源于中原,秦汉以前有20多种。虽然大小高矮不一,但几乎都是粗腰型。当时用于诗歌、音乐、舞蹈、劳动、祭祀、战争、庆典。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原始传统鼓都得到了保存和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在中原地区曾长期流行,占有重要地位,但后期逐渐衰落甚至失传,只留下一些文献中不为人知的记载,如檐鼓、齐鼓、鸡鼓、羯鼓、阿喇鼓、都坛鼓、毛远鼓等。
我国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几类。
虎鸟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圆柱鼓①景颇族加大新疆,又称大鼓。鼓被镂空为长约3米的巨大木头,双层面具用皮条扎紧。放上两根横杆或挂在木架上。两个人各打一个头,或坐在鼓上,或边打边跳。常用于户外大型歌舞伴奏。②董鼓进贡。鼓框由整根原木制成,长约100 cm,直径约50 cm。它有蒙牛皮的两面,腰稍大,两边有大铁环。横挂在鼓楼里,只用于节日和集会讨论重大问题。
粗腰鼓①大鼓。乐队用的大耳膜直径约50 ~ 100 cm,蒙着蒙牛皮。一般放在鼓架上,用两把锤子锤打。用于器乐合奏以及舞蹈和歌剧的伴奏。用于节日庆典的鼓膜直径大于100 cm,1人或数人各持两锤。②铜鼓,又名铜鼓,清代又称章鼓。形状和大鼓一样,只是小一点。滚筒直径一般为7、8和10英寸。用于器乐合奏、歌剧、舞蹈的伴奏和独奏。3战鼓。形状与鼓相似,但越来越短,也称平鼓。发音洪亮,大小不一。主要用于歌舞团、舞蹈队、杂技团和锣鼓队。4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放在竹筒架的编织绳上。是北方各种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拿书板或梨片,右手拿单签。5腰鼓。相传由南北朝时的外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厚两头薄,外覆牛皮或骡皮,鼓身一侧有两个铁环。有四个尺码,发音清脆。经常被舞者挂在腰上,舞者拿着双锤跳舞。用于民间秧歌或节日及欢迎仪式。⑥韩国小鼓草高。扁如书鼓,直径约25厘米,带手柄。它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舞蹈道具。使用时,左手握柄,右手握棍玩耍。经常踢踏舞。⑦朝鲜鼓。形似汉鼓,直径37.5厘米。演奏时,坐在地板上,左手轻敲,右手轻敲鼓面和鼓边。8高山鼓。形似汉族的鼓,膜径24 ~ 45厘米,用于祭祀、节日、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⑨戴大鼓。中腰略粗,近圆柱形,放在车架上。1人可以边打边跳,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打。合奏时,1人在前面持槌跳舞,另外1人在后面用长棍演奏,发出砰砰的声音。1950年代,缩小规模,搬上舞台进行独奏和歌舞伴奏。壮族人鼓满络。形似大鼓,单面蒙牛皮,两边中间有铁环。玩的时候放在地上用双锤打。它经常被用作节日锣鼓合奏、舞狮和舞龙的伴奏。
鼓
①单皮鼓浅鼓,又称板鼓、响鼓。流传于纳西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四高外低。它被盖在一边,放在一个木架上。用1或2的朱棒演奏,声音高亢激昂。它用于伴奏纳西族的洞经音乐、土家族的丝弦锣鼓、侗族的打击乐以及汉族的打击乐和戏曲。2点鼓,又称孕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边蒙牛皮。演奏时,鼓架一侧立于右膝,鼓面向前,鼓架上端由右腕支撑,手指持桃木或竹签敲击,左手持板击掌。用于樊氏鼓或昆曲的无伴奏合唱。
细腰鼓①蜜蜂鼓。流行于广西壮族、瑶族、毛南族等民族。在永宁和武鸣,壮族叫越鼓,长江周边的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的瑶族叫如刀。有的地方还叫横鼓、瓦鼓、腰鼓。鼓腔由黄泥锻造而成,两头大,一头球形,一头喇叭形。中间细如蜜蜂腰,两边都有。演奏时,鼓绳挂在头颈前,或放在架上或凳上。左手持棒击球,右手拍打另一端,边打边站、坐或跳舞。主要用于石公戏和石公舞的伴奏。②韩国棍鼓,又称长鼓。木质鼓身,两头粗中空,中间细实。两端的鼓大小不同,发音也不同。放在架子上或挂在身前,右手用细长的棍子轻敲,左手轻敲鼓的两侧。用于长鼓舞、农业舞蹈和器乐合奏。
墩鼓象脚鼓流行于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形状像一个高脚杯,高脚杯的顶部覆盖着一层薄膜,悬挂在侧面。左手握住鼓边,右手交替敲打鼓面。在节日和喜庆的场合一边敲击一边跳舞。
长鼓①瑶鼓。鼓身细长,腰身细实,双面面具,斜挂腰上或左手握鼓腰演奏。大鼓放在架子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②佤族竹鼓。它长100厘米,由竹子制成。上口覆皮,下端竹筒裂成腰形,下半部三分。站在地上用双锤敲;或者左手持鼓,鼓面向前,右手持锤。用来唱歌和跳舞。③渔鼓,又称竹竖琴或鼓。在一根长65 ~ 100 cm,直径约13 cm的竹筒上,一端用猪皮或羊皮包裹。使用时左手竖握,右手向下拍打耳膜。是道教音乐、渔鼓、竹琴等民间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鼓①八角鼓。因八角鼓架而得名,明代流行于北京。鼓身扁平小巧,七架各有一对小铜铃,另一架为长钉,一面披蟒皮。使用时,左手握住鼓框,右手用手指和手掌轻弹、拍打或拍打。京津地区使用的弹线排字曲。②太平鼓。用驴皮、马皮或羊皮包裹铁环,形似团扇。在它下面放一个把手,用铁环或铙钹装饰它。用藤条轻敲鼓面,摇动铁环。用于满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布。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其他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盖着羊皮或驴皮,框上装饰着几个小铁环。演奏时,双手放鼓框,左手重心,击打鼓面,摇动鼓身。(4)萨满鼓,又称抓鼓、铃鼓、单响鼓。流行于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圆盘形鼓面,上覆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獐皮,背面用带子或铁条纵横交错,系铜钱10余枚。使用时,左手持带或铁棒,右手持鼓槌,用鼓槌的头或身击打。用于萨满教仪式。
锅鼓①纳格拉。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的铁桶。鼓身有大有小,外裹羊皮或驴皮。大鼓面直径27.5厘米,小鼓面直径20厘米。往往两副放在地上弹,两只手锤,两个鼓的音高是四度。②圆筒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又称南堂鼓。鼓框是木头做的,鼓身有大有小,两边有皮,看起来像个花盆,用两把锤子打。相传南宋时梁红玉曾击鼓助阵。现在广泛用于民族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盆鼓定音鼓是参照西方定音鼓的结构特点发展起来的。
郑
中国弹拨弦乐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今天的陕西省。
历史叫做秦征。郑呈扁长方形,主要由梧桐制成。钢琴已经上了弦,
每根弦都有一个琴柱,可以移动它来调整音高和音调调制。起初是5弦,经过9弦的过渡,发展到战国末期的12弦。唐朝以后是13弦,明清以后是15和16弦。60年代逐渐增加到18弦、21弦、25弦,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绕弦。后来又试制了带变音装置的快调筝和十二平均律(见新秘法)的蝶式筝。
传统筝有五音音阶,音域为:13弦筝G ~ C2,16弦~ A2,18弦~ D3,21弦筝D ~ D3,25弦筝G ~ E3。今天常用21弦筝。
古筝的演奏在广大的民间流传,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近代学校比较有名。河南筝乐分为小曲和板头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永远在我心中》、《新开板》等。山东筝乐源于山东琴曲、山东唱腔和民间曲调,其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红岩传》、《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为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西洋寒鸦戏水》、《粉荷》、《赵君怨》等。客家筝曲分为大调、跨调、小调三大类,代表曲目有《水莲花》、《崖山丧》、《浔风歌》。浙江筝曲以民间音乐和小调为主,代表曲目有《云清》、《山流水》、《天鹅海清》等。
二胡
中国传统的微动弦乐器。因张有两弦,故名。又名胡琴、二贤、奥姆子、胡胡等。它的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西琴,是唐末北方民族西溪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它也被称为季芹和二仙。唐宋时期,西秦(季芹)有弹和拨两种演奏方式。演奏时,在两根弦之间摩擦竹片发音。到了北宋才出现了扎马尾辫弓的胡琴,并逐渐用竹片代替了擦弦的季芹。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除了最初的二弦胡琴,清代又出现了胡俟、京胡和板胡。为了适应戏曲和其他地方器乐的需要,出现了不同形态的胡琴弦乐器,如广东的月湖、湖南的大鼓、河南的、壮族的马鼓湖等。
二胡由筒、杆、弦、弦、千斤顶、弦马、弓等组成。琴管种类繁多,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以红木、紫檀木或乌木制成。一端覆盖蛇皮或蟒皮,另一端设有雕花声窗。弦轴连接内外弦。以前用的是丝线,现在用金属线或者尼龙线包裹。千斤是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用一根略粗的软丝弦绕在琴弦和琴杆上,一般在琴桶到上轴2/3的距离。有主动和固定两种。弓由扎马尾的细竹制成,弓毛夹在两根弦之间。经常使用五度调音,内和弦可以从G ~ E′设置,外和弦从D′~ B′设置?。特殊要求的,也有四度或八度的。坐式弹奏,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握琴压弦,右手提弓。
二胡
现代民族音乐家阿炳和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为二胡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胡独奏曲有的《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的《病人中的尹》、《晚安》、《空山鸟》、《光明中的行走》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胡改革出现了许多品种,如高音二胡(高虎)、中音二胡、低音二胡(胡大)、双公斤二胡和三弦胡琴。
竹笛
吹一个洞,让乐器发出声音。多竹,又称竹笛或笛子;因横吹,故又称横笛。广泛用于中国戏曲、曲艺伴奏及器乐独奏、合奏。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已有7000年历史。其中长10 cm,直径略粗的那支,横向有6个孔,和今天的笛子差不多。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把2000多年前的竹笛。汉武帝称笛子横吹,广泛用于鼓乐。魏晋时期,笛子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到了唐代,涂笛出现了,表现力得到了拓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笛手。宋元时期,笛子成为词、曲、戏曲、曲艺的重要伴奏乐器。元代的龙笛和今天的6孔竹笛完全一致。
长笛演奏
笛子有很多种,其中曲笛和梆笛是最常用的。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故又称苏堤。管子又粗又长,音色柔和。它在中国南方广受欢迎。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范围是A1 ~ D4。梆笛,因伴奏梆子腔而得名,管短,音色明亮。它主要流行于北方,用于演唱音乐会、鞠萍戏和梆子戏。范围是D2 ~ G4。此外,还有12可调笛子、10按半音排列的笛子、11笛子、便于调制的加键笛子、音域可调的口笛、一个笛子上有两个吹孔的双音笛子、几个不同音区绑在一起的笛子等等。
明清以后,大量的笛子曲调以传统戏曲曲调的形式流传,一些传统器乐曲调保存在民间打击乐中。著名的长笛独奏有《飞鹧鸪》、《喜迎》、《357》和《卖菜》。
琵琶
中国弹拨弦乐器。起初以玩法命名为“排霸”,即右手向前弹出说“排”,向后弹起说“霸”。任何一种抱在怀里这样弹奏的乐器,早期都叫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琵琶有圆喇叭和半梨形喇叭两种。相传,带圆喇叭的琵琶,因串在辽鼓(演奏郎鼓)上,在秦朝时改为弹拨乐器,后称秦琵琶。汉代定型为4弦12品,手工弹拨。汉代,游杰公主将它带到了西域,也被称为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演奏此乐器而闻名,后人也称阮咸琵琶,简称阮。秦琴、月琴、三弦、双清都属于这个体系。带有半梨形扬声器的琵琶是在4世纪从印度传入的。弯琴颈,琴颈上有4个相位,用拨片弹奏。为了与当时中国的直柄圆形琵琶相区别,故命名为曲靖琵琶。因其引进,故又称龟兹琵琶。五弦、六弦、二弦琵琶(雷虎)和火性思维都属于这个体系。宋以后曲颈琵琶命名为琵琶,中国琵琶命名为阮弦。
琵琶
隋唐时期,曲颈琵琶十分流行。到了明代,已经发展到四期九品,从19世纪初的四期10品到20世纪初的12品,范围扩大到三个八度。演奏方法也由横奏改为竖奏,用五指代替拨奏,拓展了此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30年代初加入6相18,现在是6相25,半音齐全。广泛用于歌曲、舞蹈、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合奏、独奏。
琵琶独奏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又称大曲,多为多阶段形式的紧凑有机整体或小曲组合。文与在大曲创作上存在差异。优美典雅的风格,如《夕阳笛鼓》、《汉宫秋月》;武侠豪迈,如《十面埋伏》《海中天鹅》。小曲又名小桃,通常为68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