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鞋子的出现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鞋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离不开的服饰品之一,包括女生喜欢的高跟鞋、平底鞋、帆布鞋、休闲鞋、学生运动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见过草鞋。从鞋子的名字可以发现,鞋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各样,各种各样。我们知道,鞋子作为服装的一种,除了保护人的脚在地面行走时不受伤害之外,自然也起到了御寒保暖的作用。
鞋子的出现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智慧密不可分。在古代,由于土地崎岖不平,气候严寒酷暑,人类本能地想保护自己的脚,于是出现了鞋子:简单包裹双脚的兽皮和树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鞋子。古代人类保存下来的文献至今仍能为我们提供一部精彩的鞋史。
大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最原始的动物皮制成的鞋子。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部分组成,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双靴子。“鞋”这个词在3000多年前的《周易》上就已经出现了。
战国时期,孙膑因膝盖骨被庞涓打破而无法行走,于是将硬皮切割成“鞋底”和“帮”,发明了高皮筋,也就是后来的靴子。一对2000多年前的皮革丝带被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由于鞋子的材质、款式、用途越来越多,鞋子的种类开始丰富。根据材料的不同,鞋子通常可以分为三种:葛、布和皮革。其中,布鞋是指用麻丝、蚕丝、丝绸、织锦等面料缝制而成的鞋子。
汉代多为叉形,底部用麻线织成,也称双尖方鞋;在魏晋时期,双动物图案被绣在鞋的前面。当它被抛弃时,它成了一种时尚。它是一只带木齿的鞋,由平跟、绑带、齿带三部分组成。用皮革和棉毡制成的皮鞋和靴子也被称为“马靴”或“高筒靴”。最初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干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靴、鹅顶靴等。相传孙膑是长靴的始祖,南北朝时长靴在北方广泛流行,并流传到长江以南。到了唐朝,他已经在咸宜做官了(直到明清才禁止百姓穿靴子,只有官僚才能穿靴子)。唐朝的女鞋很大气。宫中女鞋称为“高壁鞋”,由南北朝时期的“水头鞋”演变而来。还有一种是软底的织锦皮靴,配翻领小袖及膝大衣,条纹小口,是女性阳刚的胡服款式。
到了唐代,无论是武德时期的线靴,还是建国元年的五常鞋、百合草鞋,都非常简洁、中性,显示出独特的豪气。皮鞋在宋代也很流行。男人多穿小头鞋,女人多穿圆头、平头或上翘的头,上面还装饰着各种花鸟图案。元末开始出现高趾平底的女式布鞋,使人显得特别修长。
到了明清时期,鞋子的制作方法和款式逐渐融合,更加精良。在明代,鞋子大多很厚,北方是菱形鞋,江南是棕色麻鞋。清朝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两季用缎,冬季用绒。它们分为厚底和薄底,表面有单梁或双梁,脚趾上有刺绣鞋面或卷头。清代女鞋最有特色。鞋底大多由木头制成,高度从一英寸到五英寸不等。底部形状为上宽下圆,称为“马蹄形底”,又称“花盆底”。鞋面通常由丝绸和缎子制成,上面有彩色刺绣。有些贵族女性还会在鞋面上镶嵌各种宝石,显得特别挺拔。但由于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地位低下的人往往穿木制平底鞋。
鞋子与人类文化息息相关。不仅每个民族穿的鞋子都一样,不同历史时期的鞋子也不一样,甚至每个人穿的鞋子款式也不一样。虽然鞋子的基本功能是保护脚,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鞋子不仅仅是实用,每个时代的美感和风格都暴露在脚下。从鞋子本身的发展史来看,鞋子与社会地位、气候、宗教、性别、时代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人们对鞋子的选择也能透露出穿着者的品味和风度。从技术编年史的角度来看,鞋子的款式往往是随着社会价值观不断创新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鞋子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走向文明发展的必然。通过历代出土的鞋子,中国各族各地区人民至今仍在穿着的鞋子,以及正在流水线上生产,在鞋店出售的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仿佛鞋文化的发展演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