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卢卡奇

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共产主义运动领袖。

他一生坎坷,著述丰富,思想深刻,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值得研究的重要人物之一。比如帕金森在关于卢卡奇的传记中写道:“卢卡奇是公认的本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哲学家之一。”卢卡奇人生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前马克思主义阶段

(1885—1918)

卢卡奇出生在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匈牙利裔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能干的银行家,在1901年被授予匈牙利贵族称号。卢卡奇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02从布达佩斯文科中学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法律和国民经济学,并于1906获得科罗特索瓦法学博士学位。

这时,卢卡奇的兴趣逐渐转向文学、艺术和哲学。1909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其间,他多次前往柏林大学等地学习哲学和文学艺术史。他从1912到1917住在德国海德堡。

这不仅让他有机会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也让他领会了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真谛。

而与那些著名的在世大师——胡塞尔、马克斯?韦伯,齐美尔,狄尔泰,李克特,文德尔班,拉斯克,恩斯特?布洛赫等人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接触。这些都为卢卡奇创造性的理论思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卢卡奇在海德堡和庞雅文?格拉本结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匈牙利也爆发了革命。

卢卡奇于1917回到匈牙利。1918 11,匈牙利* * *成立。同年2月,卢卡奇加入匈牙利。从此,他的思想历程发生了重大转折。

在此期间,卢卡奇发表了以下主要著作:《心灵与形式》(1910)、《现代戏剧发展史》(1911)、《审美文化》(1913)。

(2)救世主和“左”

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919-1929)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于1919年3月成立,同年8月失败。在此期间,卢卡奇担任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人民委员会委员。他大胆起用新人,积极推进新文化建设。革命失败后,于1919至10流亡维也纳。

当时,维也纳汇集了许多波兰、匈牙利、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的政治流亡者,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极“左”思潮的中心。主要由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流亡者创办的刊物《共产主义》成为鼓吹“左”的马克思主义的喉舌,卢卡奇是当时这份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和撰稿人。

列宁尖锐地批判了卢卡奇和《共产主义杂志》所坚持的这种弥赛亚式的、“左”倾马克思主义。这极大地触动了卢卡奇,促使他深入研究列宁的思想。

1928年,卢卡奇以“布鲁姆”为笔名,为匈牙利起草了著名的政治纲领《布鲁姆论纲》。这个纲要概括了匈牙利党内屿派在非法条件下开展党的工作的正确方针,主张匈牙利不能直接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只能建立类似列宁在1905中说的工农民主专政。这表明卢卡奇正在逐步摆脱“左”倾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回归到对现实问题的冷静思考。但“布卢姆大纲”一提出,就在匈牙利和共产国际遭到严厉批评。

卢卡奇为了留在党内,违心地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我决心离开政治舞台,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时期,卢卡奇的主要著作有《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和《列宁:对其思想一致性的研究》(1924)。

(3)斯大林主义阶段

(1930-1945)

1930-1931期间,卢卡奇在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认真研究了当时尚未出版的马克思早期重要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这对他后来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正如他后来所说:“在阅读马克思手稿的过程中,历史上一切唯心主义的偏见和阶级意识都被一扫而光。”

之后,卢卡奇回到柏林从事文学批评研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又去了莫斯科,一直呆到二战结束。卢卡奇和斯大林主义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他支持斯大林反对希特勒的斗争。

支持斯大林对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布哈林思想的批判和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的辩护;另一方面,他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清洗运动以及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敌视态度非常不满。1941在整肃运动末期,卢卡奇也被怀疑坐过牢。

在此期间,他埋头于理论研究,撰写了大量手稿。主要有青年黑格尔、歌德和他的时代,还有托马斯?人,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理性的毁灭”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尤其可以看到列宁的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

(4)关键和更新

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1971)

战后,卢卡奇回到匈牙利,成为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匈牙利科学院院士。卢卡奇在苏联写的一些作品相继问世。他还积极参与政治和文化活动,创办并编辑了《文化月刊》。

从65438到0949,他受到党内意识形态专家的严厉批评,主要指责他重新宣传了“布卢姆提纲”中已经提出的人民民主的观点。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卢卡奇开始批判斯大林主义的错误。1956 10,匈牙利发生政变,卢卡奇出任纳吉政府文化部长。

纳吉政府失败后,在罗马尼亚短暂停留后,于1957年夏天回到匈牙利。直到1967,他才被重新接纳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1971年,卢卡奇因癌症去世,享年86岁。

在此期间,他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整个理论研究生涯,并结合国际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写出了《美学特征》(1963)和《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两部创作巨著。

卢卡奇逝世后,东西方都掀起了重新研究和评价其思想的热潮。在1981纪念他逝世十周年和1985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中。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和政府高度评价了他的实践和理论活动,特别赞扬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毫无疑问,卢卡奇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历史和阶级意识

“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特殊问题。”

"当世界变得机械化时,它的主体,人,将不可避免地被机械化."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卢卡奇从1919到1922的八篇论文。这些论文排列在下面的目录中:“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1919),“罗莎?马克思主义在卢森堡(1921),阶级意识(1920),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唯物史观的变化作用(1919),合法与非法(1920),对罗莎的影响?卢森堡的《俄国革命批判》(1922)和《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1922)。其中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篇幅最大,内容最重要。

1968年《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二版出版,其中收录了卢卡奇在1967年3月写的长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卢卡奇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该书的基本观点,并得出了一些不同于他早先观点的结论。

《历史与阶级意识》主要讨论以下基本问题:(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理论;(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3)“渴望总体性”(4)无产阶级:主客体的统一;(5)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者。

年轻的黑格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史是一个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这是卢卡奇一生哲学发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作者在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工作期间写的博士论文,完成于1938年秋季。由于二战爆发,这本书的手稿直到1948才正式出版。出版前,卢卡奇对十年前写的手稿进行了修改和修订。

卢卡奇认为黑格尔“是唯一试图认真把握英国工业革命的德国思想家;也是唯一一个在古典英国经济学和哲学的问题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联系的人。"

卢卡奇之所以写《青年黑格尔》并给这本书加副标题“辩证法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正是为了揭示黑格尔理论中这一最有价值的方面,从而沿着马克思在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的思路,把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青年黑格尔》一书由四部分组成:(1)提出了“实证主义”的概念;(2)转向“市民社会”的研究;(3)对“劳动”问题的沉思;(4)异化理论的形成。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三个主要问题。在认识论领域,对客观性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在道德方面,正在努力拯救自由和人格;最后,根据历史哲学的观点,在与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我们需要对未来作出新的估计。”

本书由以下四篇论文组成:1 .资产阶级哲学的危机;第二,从现象到存在主义;第三,存在主义道德的破产;第四,列宁的认识论和现代哲学问题。如果说青年黑格尔是卢卡奇从马克思到黑格尔的一条理论轨迹。

那么,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他对当代理论思潮,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批判性反思。这里的指导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中所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列宁的反映论思想。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反复重申的,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这本书并不打算对当代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其目的是确定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争论的焦点,并指出当代哲学发展的根本出路。

卢卡奇认为,在当代哲学中,旧唯物主义已经被克服,客观唯心主义已经被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所取代,但主观唯心主义由于失去了对未来的估计,已经完全陷入悲观主义。这样,哲学辩论获得了一种新的形式,即在存在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存在主义在这三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就构成了“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书的基本内容。

理性的毁灭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遇到了黑暗,在这黑暗中,所有的猫看起来都是灰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会发现,当他们试图把握这个主题时,他们从这样的初步研究中得不到任何帮助。”

《理性的毁灭》一书以宏大的视野追溯了非理性主义在德国哲学中的起源和演变,及其在现代德国哲学中的种种表现。正如卢卡奇在该书序言中所提出的:“我们的任务是揭露一切导致‘国家社会主义世界观’的思想准备,不管它们可能离希特勒主义(表面上)有多远,也不管它们可能(主观上)有多么少的这种意图。”

这告诉我们,摧毁理性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中所包含的非理性主义的理论原因,特别是哲学原因,从而对人类及其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警示作用。

《理性的毁灭》一书资料丰富,篇幅巨大(英文版达到865页)。这表明卢卡奇不仅拥有详细的德国哲学史资料,而且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

独创地勾勒出德国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历史,从而从一个角度揭露和摧毁了希特勒主义的理论基础。卢卡奇的论述主要遵循非理性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审美特征

“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在质量和数量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对现实主义美学反思的特殊性质的探索。按照本书的意图,这种探索是以哲学的方式进行的。”

文艺美学理论是卢卡奇一生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晚年,卢卡奇计划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庞大的美学体系。这个计划中系统的第一部分是审美特征,第二部分是艺术作品和审美态度。

第三部分是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艺术。由于卢卡奇后来转向了社会本体论的研究,他只完成了整个计划的第一部分,即“审美特征”,第二、三部分没有完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特征》是一部哲学著作。这不仅是因为卢卡奇坚持“美学永远是一门哲学学科”的观点,所以他总是从哲学上理解和阐述美学问题;还因为在他计划建立的庞大美学体系中,美学特征作为第一部分,是为卢卡奇试图建立的新美学理论奠定基础。

在《美学特征》一书中,卢卡奇主要论述了以下问题:(1)日常生活是一切审美活动和科学思维的基础;(2)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征;(3)艺术的起源及其历史命运。

社会存在本体论

“如果我们不能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实中找到对社会存在进行本体论考察的第一个出发点,这种考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为了揭示这种最原始状态的事实,我们必须提醒人们一个常常被遗忘的普通真理,即人们只能猎取一只现存的兔子,采集一颗现存的草莓。”

这是卢卡奇晚年写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总结。前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梅斯拉夫琴科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它“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

英国学者帕金森强调,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虽然有时会使用新的术语,但思想几乎是旧的,因为大部分仍然没有走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框框。很难看到这样一部著作能在哲学的发展中为马克思主义(如其作者所希望的那样)提供活力。”

有趣的是,卢卡奇的学生海伦、马库斯等人对卢卡奇早期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而对他后期的著作《社会存在本体论》则采取了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

在《卢卡奇晚期哲学》一文中,海伦带着复杂的感情把这部著作视为一次失败,但同时强调:“它不是彻底的失败;它仍然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思想之一的产物。"

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1)存在的意义和类型;(2)社会存在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特征;(3)社会本体论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