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的风俗有哪些?
仙居民俗仙居板凳龙
板凳龙,又名梅竹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它起源于江浙一带,据说起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次大旱,东海的一个水龙卷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因为违背了教条,被斩成碎片,散落人间。人们把龙的身体放在长凳上,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卧龙”),人们昼夜不停地奔跑,互相告诉它可以存活,于是就有了跳“卧龙”的习俗。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随着都城的迁都,舞卧龙的习俗流传到了浙江南部的很多地方,比如仙居县。杭州河、仙居曹甸和江西婺源的龙灯比较有特色,仙居曹甸的班龙景象最为壮观。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舞龙队敲锣打鼓,行进在村庄和村庄之间,为传统节日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仙居卧龙制作精美,气势磅礴,别具一格。它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由木、竹、白纸及各种花纸制成。每节龙身由6英寸宽、8英尺长的木板制成,两端钻有圆孔,由1英尺多长的木棍连接,可直线行走,左右盘旋。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都是用竹条做成的,再用白纸、彩纸糊上。龙首尤为精美,一般饰有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彩绘龙麟、龙鳍、彩云等。做板凳没有固定的艺人,都是村民见证,代代相传。制作龙身的时候,一般都是自愿的劳动力,大家各显神通,努力工作,说明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体育项目。龙头是整条龙的关键部位,挑选技术高的村民一起制作。每个段奕宏点两根蜡烛,远看是秤,近看是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曹甸村的板凳龙一般都在300段以上,板凳龙有600多米长。表演非常壮观,令人窒息。
仙居灯笼
在仙居,灯笼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年元宵节都会打灯笼,一个村挂满灯笼,还有庙会、重大庆典灯笼等活动。花灯已成为仙居的主要民俗传统,而无针花灯在传统元宵节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中华第一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