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1981 10 15,湖中第一声开山炮定格了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特区的建设者们先行先试,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厦门经济特区40周年1 65438+2月21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厦门经济特区与台湾省一水之隔,是两岸融合的前沿,因“台”而设,因“台”而特。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打造台湾同胞登陆的“第一家园”。
1980年6月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一年后,随着湖里区工地上一声巨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
作为第一批投资大陆的台商,台湾省士林集团董事长吕丽珍1987来到大陆。逛了几个城市,他最终选择了厦门。
“厦门离台湾省很近,地方口音、文化习俗、风俗习惯都一样。更重要的是,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有政策支持。”吕丽珍介绍,19 89年,石林集团在厦门成立了建林卫浴公司。
依靠内地市场、当地政府政策和当地人才的加持,建林卫浴公司成长为建林集团,并于2020年7月在内地a股上市。“厦门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地,也是两岸合作的典范。”陆丽珍说。
40年来,厦门在两岸“三通”、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基层政党交流等方面不断破冰。,不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改革,建成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对台贸易中心,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厦台产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如今,厦门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密切的地区:厦门引进了AUO、洪辰等20多家台湾省百强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目前,台湾省是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场。厦门口岸来自台湾省的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额均居大陆首位,是大陆最大的对台贸易口岸。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因疫情推迟到年底举行,两岸各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作为最活跃的两岸交流交往平台,厦门以闽南文化为纽带,重点打造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图博会等50余项大型两岸交流活动,成效显著。
两岸合作的未来在青年。来自桃园的台湾企业家范江峰把厦门比作自己的“梦想之地”。2016年,樊江峰与大陆合伙人* * *,共同创办了厦门达奇泰祥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如今成效显著:已帮助7000多名台湾省青年来闽交流,帮助300多个台青、150个项目落地福建...
厦门还推出多项惠台惠民措施:创新设立台湾同胞服务中心、台湾同胞邮局、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涉台服务机构,积极为台湾省青年追梦、筑梦、圆梦创造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大的舞台。
越来越多的台湾省青年来厦门打拼、扎根,成为一道亮丽的青年风景线。目前,厦门已建成一批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其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等7个基地被国台办批准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
"在厦门,我看到了在台湾省从未见过的风景."范江峰说,“厦门区位优势明显,配套政策完善。是很多台湾省青年到大陆发展的首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超过1.2万人,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许多台湾同胞主动成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融入当地生活。
"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体."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台胞主任助理熊琪说,在他们社区,两岸同胞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真正实现了情感经历相同的“两岸一家亲”。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英表示,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年来,广大台湾同胞和企业是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受益者。台湾同胞和企业在帮助厦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搭上了国家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列车”。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2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突破。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广东和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内地与国际经济的“桥梁”和“窗口”。经过20多年的自我发展,深圳已经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珠海和汕头也成为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
1979创办经济特区为什么选择深圳、厦门、珠海、汕头?1979年4月,中国* * *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了这一重要问题,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在沿海少数有条件的省市,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建和上海崇明岛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自主经营。深圳、珠海可以先做;对广东省和福建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次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由当时主管这项工作的党中央、国务院派出,带领有关部门十几名负责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分赴广东、福建,与两省领导干部和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时,广东、福建两省也分别做出了规划。
1979 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指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发挥优势条件,抓住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率先垂范。关于特区出口,可以先在深圳、珠海试行,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立。所以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办特区,是因为这四个地方在发展对外经济活动方面有地理和人文条件上的优势。深圳和珠海毗邻港澳,汕头和厦门也靠近港澳,厦门面向台湾省。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厦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港。有广阔的腹地可以依靠;是著名的侨乡;实践证明,在这四个地方办特区是正确的选择。
厦门经济特区40周年3 1980 10 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在湖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在这片凤凰曾经生活过的传奇热土上,激情孕育梦想,汗水传递使命。昔日一个海防封闭的小岛,拉开了风水时代的帷幕。
1981年10月15天,湖中第一声山炮响起,定格了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特区的建设者们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冲破旧体制的束缚,“摸着石头过河”,以大无畏的先锋姿态先行先试,敢于突破,敢于尝试,迈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
1984年2月,海鸥展翅,浪花轻舞,初具规模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邓小平同志。在经济特区的诞生地湖中,他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这是对特区人民改革动力和创新进取精神的肯定和鼓励。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一些政策。
1988 65438+10月18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授予相当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将杏林、海沧、集美划为台商投资区。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