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硕茶贝隆

曼硕茶贝隆

◎苔藓

国家博物馆曾经展出过一个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银丝笼,圆腹,圈有24只鸟。笼子有足够的底,上面有吊梁,盖子配合紧密。笼盖和吊梁由银链连接。整个造型极为精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很多去现场参观的人都不知道银丝笼的名称和用途,都误以为是鸟笼。其实这是用来焙茶的茶笼,是对唐代奢靡生活的直观呈现。由于传世品为数不多,都珍藏在博物馆或私人手中,一般人很少见到,所以一无所知。其实,从焙茶笼的使用功能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生活观念,可以勾勒出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尚的本体轮廓。

唐宋时期的茶叶是直接蒸成饼,晾干,喝的时候再粉碎煮熟。为了方便磨成粉,让茶叶有更香更美的口感,在煮之前会有一个焙茶的过程。茶叶烤笼是一种放置茶饼并放在火上烘烤的器具。其特殊的金属丝编织结构和底座的脚可以使茶叶受热均匀,避免外部烧焦。在等待茶叶自然冷却的过程中,茶叶焙笼还有助于排出茶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浓郁的香气。平时作为储物用具,也可以避免茶饼发霉变质。

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奢靡之风盛行,贵族使用的焙茶笼都是用金线或银线制成。到了宋代,很难维持如此高的生活水平,茶焙笼的材料就改成了竹子。北宋蔡襄《茶经》:“茶焙,竹为之织,以竹叶裹之...火下去叶,室温温,故棕香。”这种材质上的变化,也让茶叶焙笼从一个“高冷”的贵族器具,变成了更具自由活力的市场。

唐宋文人喜欢把物体拟人化,给物体起名字。宋代董振清《茶具图》将茶叶焙笼命名为“韦宏图”,居茶具“十二先生”之首。“裂”是古代对文官的称谓,“威”是指竹子的质地。为了方便从笼中取茶饼,有的竹笼四周有活动窗,因此也有“四窗闲”的别称。董振清在《茶具图片Zan》中特别指出,之所以将茶叶焙笼视为贵官,是因为这种器具可以避免茶叶烧焦变味,是茶叶最亲密的伴侣,也是维系饮茶生活一切利益和信仰的基点,所以“能使山谷中的英国人不至于陷入炭火之中,是有力量的。”茶焙笼的功能性和隐逸性,不仅给唐宋文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精神享受和无穷乐趣。

明代以后,茶叶经过炒制或发酵,呈现出更丰富的口感,制茶方法也简化了很多。宋代“点茶”这种复杂的烹饪方式已经不流行了,茶叶焙笼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此外,竹笼也不是代代相传,如今仅存的是唐代的一个金银制作的烘茶笼。茶焙笼作为承载着古代茶道观念和美学思想的珍贵文物,为现代人还原历史生活提供了生动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