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李秀路名称的由来

第一,路是为了纪念项烈士而建的。李秀路的前身是五条老路。将这五条老路改名为路,以纪念项烈士,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

2.李秀路的前身:恩宁路、市府路、下九路、上九路、大德路,这五条老路改名为李秀路。

三、广州路街名的由来:

1,与历史名人有关

执信路(越秀区):为纪念朱之鑫先生而命名,附近有执信中学。

朱之鑫(1885 -1920)出生于广州番禺。

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发动人民军队起义。

粤军总参谋部成立。

1913参与乞讨袁。

1917年在护法运动中担任孙中山元帅府军事联络官。

1920去广东策动桂军。反正他是在虎门被杀的。

孙中山曾哀叹失去了一位“革命中的圣人”。

朱之鑫是汪精卫的侄子。

北京路(越秀区):清代自北向南依次为城选直街、双门第街、雄镇街、永清街,1920更名为永汉路。20世纪20年代为纪念胡而更名为路,1945更名为永汉路,现以1966命名。

清泉街(越秀区):广东省科学院粤望京对面。

王越井是赵佗挖的。据说赵佗能活到103岁,身体依然滋润,与喝了这井水有关。

几千年来,岳王井附近的居民一直饮用这种井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

清泉街因井水而得名。

翠富街(越秀区):朝田路西侧。

它以南宋宰相崔宇植的住所而闻名。

崔宇植(1158 -1239)是邵熙四年(1193)的进士。

为官47年,秉公办事,不谋私利。辞去职务后,一无所有地留在羊城,自娱自乐地建了一座“菊花坡”。

后来,宋理宗得知,他的后代得到了一支御笔“菊坡”。

清同治年间,广东官绅商在越秀山(今二中校园内)创办“聚婆精舍”,纪念崔的“聚婆”精神。

崔享年82岁。

曹芳街(越秀区):街上有清代鲍一清的太史馆,后名曹芳精舍诗社。

梅花村(越秀区):“南王”陈在此建有官邸,因道路两旁梅花品种繁多而闻名。

河南(海珠区):珠江以南叫河南,地理位置上是理所当然的。

但“河南”的原名并不是这个原因。

岭南才子、清初诗人屈大均在一首诗中说:“北方的雪能化为南方的雪,是因为有灰色的天空。

松柏虽尽至今,花开自雪花味。

“这首诗讲的是河南阳城的名字。

目前中山大学珠江码头下游有一个下渡村。东汉时,这个村子里出生了一个叫杨府的朝廷大臣。到了汉朝(公元76年),他是一个德人,对策第一。他拜郎为沿海太守。

做一辈子清官。

辞职后,他从河南洛阳带回几棵松柏,种在屋前。冬天,北方下雪的时候,这些松柏其实都被霜雪覆盖了。

阳城四季如春,怎么才能下雪呢?杨复对人说:“物之习惯也”。

为此,家乡人把杨府居住的下渡村称为“河南”,后来又把珠江南岸称为“河南”。

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越秀区、荔湾区):均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中山一路建于1925。

中山二路原名白子路,后更名为1948。

清代正东门街中山三路,1920年代命名为大东路,由65438更名为0948。

中山四路,清代叫惠爱街,1918扩建为惠爱东路,1948改为现名。

中山五路、中山六路,清代称艾慧街,1948更名为艾慧街。

惠爱路因附近的惠爱广场而闻名。

惠爱坊是羊城人为了纪念历代(67年)掌管广州的清廉好官而修建的。

中山七路,原名龙里,扩建于1960。

中山八路是中山七路的延伸。

丛桂路(荔湾区):南宋阳城刘振三兄弟先后中了进士,刘振三子先后中了科甲。

旧社会,从书院毕业的人被称为“月亮的月桂”和“丛桂”,这里也是文人辈出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丛桂里和丛桂路。

云贵街、云贵村、云贵路(海珠区):何白微(1510 -1587),25岁秀才,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

嘉靖皇帝因弹劾宰相严嵩,命其入狱。

为什么在监狱里受尽折磨还不屈不挠?

出狱后回到家乡阳城和河南招集弟子讲学,培养了30多名秀才和举人。

旧时称之为科举,“折桂”。

后人捐资在此建牌坊,并题写“云贵发祥”四个字,云贵村、云贵广场因此得名。

豪贤路(越秀区):为纪念明末清初英雄黎遂球,豪贤街更名为豪贤街。

出生在濠贤街的黎遂球,25岁当选。后来在南明任“兵部尚书”,指挥1000多艘战船抗击清兵,后在坚守赣州时牺牲。

邴正街(越秀区):邴正街位于中山四路,以邴正庙闻名。

邴正庙供奉着汉初著名的军人张茅父子。

张茅,岭南最早有记载的将军,因与刘邦南征北战,为统一关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齐悦将军”。

他的儿子张迈是南宫的公爵,他以正直的方式掌权。后人在他的家乡建了一座“邴正庙”,供奉他父子。

詹佳街(越秀区):明代著名教育家詹若水的故乡。

詹若水考中第二名(进士第二名)。他是明初吏部、礼部、兵部的官员。他是一个诚实的官员。70岁时,他被允许辞职,回到他的故居。他在街一带建了詹的家,专门用来办学。

聚贤街(越秀区):这是羊城历史名园南苑(今文德东路)的所在地。

元明时期的诗人都在这里结社,被称为“前五先生”、“后五先生”的著名诗人经常聚集在这里吟诗。

2.与历史事件有关

623路(荔湾区):原名沙基路。

为纪念6月23日沙集惨案中牺牲的烈士而更名,1925。

光复路(荔湾区):为纪念辛亥革命,意为“光复河山”。

和平路(荔湾区):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前为共日路,甲午战争爆发后改为抗日路,抗战胜利后改名。

起义路(越秀区):为纪念广州起义而改名。

原名威信路。

解放路(越秀区):原名中华路,1951年八一建军节更名为解放路。

* * *市长主持命名仪式。

法定地点(越秀区):位于姜妍路西段。100多年前,清朝在这里设立了刑场。

先烈路(越秀区):先烈路全长4公里,沿途有很多烈士纪念馆、陵园、陵墓,是名副其实的先烈路。

3,并且从事当时的行业。

淘金坑:(越秀区)据说是古代淘金的地方。

增布:(荔湾区)以前是渔民经常晒太阳的河滩(一种方形渔网),所以叫增布,后来改名增布。

花地(荔湾区):原名“花地”,意为土堰,这里的人们以种花为生,清朝时命名为花地。

铁炉巷(越秀区):明朝时,这里设立了冶铁所。

方舒街(越秀区):在清代,大多数街道以书院、书店和文房四宝命名。

4、与位置有关

白云路(越秀区):白云山白云水道出口。

西湖路(越秀区):这里以前有个湖叫西湖。

湖上有一个大陆。南汉时,方士刘基在此炼丹,名为耀州。

大陆上有奇石,都是刘命囚犯从北方运来的。

南剧场还有九块黑曜石。

三角城(越秀区):因清代的一个三角市场而得名。

农林下路(越秀区):1909,广东农林实验场就在附近,猫儿岗的山坡下,故名。

石牌(天河区):所以这块地原来是一座小山,坟很多,到处竖立着一块块坟碑,原名石碑,后改名石牌。

明新路(荔湾区):因附近有一所盲人医院,故以“瞎了眼,亮了心”之意命名。

三元里(白云区):以三元寺闻名。

芦荻巷(荔湾区):因此,这片土地曾经以芦苇丛生的海滨而闻名。

彩虹桥(荔湾区):南汉时,修建了一座彩虹形状的石桥,用来吸水。

黄沙(荔湾区):以前是珠江沿岸的一大片沙滩,以黄沙闻名。

5、与当地建筑或名胜古迹有关的。

万福路(越秀区):明清时期是广州南部,附近有万福桥。

1919扩建道路时,拆了城墙,万福桥也没了。

四牌楼(越秀区):因建于明代的惠爱广场、孝友广场、忠贤广场、镇烈广场四座牌楼而得名。

1954更名为解放中路,但很多广州人还是习惯叫它四牌楼。

刘荣路(越秀区):它以刘荣庙闻名。

小光路(越秀区):它以光孝寺闻名。

景辉路(越秀区):因东面的景辉寺(原名刘荣寺)而得名。

粤华路(越秀区):以粤华书院闻名。

盘福路(越秀区):这里原来的寺庙叫谭洁寺,谭洁寺所在地叫福地。

洗碗机,婆娑盘绕的意思,当时有一条街道蜿蜒在福地周围,所以叫盘福路。

到了明清时期,盘福路已经成为城墙。

70年前拆了城墙修路,现在还叫盘福路。

庙前直街(越秀区):因路北有东山寺而得名。

越秀南、北(越秀区):均以越秀书院命名。

长寿路(荔湾区):以万寿寺闻名。

富昌路(海珠区):因为海匡寺原是富昌花园,所以寺前是富昌路。

怀远驿街(荔湾区):在古代,此地是对外贸易机构怀远驿的所在地。

6.与古城墙和城墙有关。

大北(越秀区):明清时期的大北门在此得名。

小北(越秀区):明清小北门,在此得名。

温明路(越秀区):清代广州旧城城墙上建有文明门,因道路扩建于1922拆除。

大德路(越秀区):清代,城南有一座导门。1921,道路拆除扩建,命名为大德路。

双门第(越秀区):在位于矾山和玉山之间的城宣街,南汉王刘凿石造双阙。

到了宋代,双门改为双门,居民住在下面,都称为“双门底”。

朝天路(越秀区):广州西城门,宋代名朝天门。

南关(越秀区):永清门以南,清代广州南大门之一,因此得名。

大东门(越秀区):因市政府东门而得名。

静海路(越秀区):因城门静海门而得名。

西澳(荔湾区):因宋代时位于海湾和城市以西,故名西澳。

西关(荔湾区):明清时名为城西西关。

7.与政府机关和协会有关。

杜甫街(越秀区):省会以南、市政府以东的正南路杜甫街,自古就是羊城行政中心所在地,历代最高权力机构都在此。

德政路(越秀区):路南原是清代番禺县的衙门,以示政府衙门要有德,有德于民。

1930道路扩建时衙门被拆。

法正路(越秀区):以这里以前的法正学校命名。

将军路(越秀区):清代广州将军衙门在此。

仓边路(越秀区):过去铁税和盐税是* * * *的主要财政收入,走私铁盐是第一步。

所以政府管盐,仓边路一带以前是盐仓。

宿迁街(越秀区):因旧广州警察局而得名。

一德路(越秀区):因明清一德社学而得名。

后楼坊街(越秀区):所以,街在清平南王尚可喜的房子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