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事迹
他们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生活不拘小节。清静派主张学习老庄。聚在竹林里喝酒唱歌。作品揭露和讽刺了司马朝廷的虚伪。
竹林七贤作品
嵇康:擅长古琴。他的作品是《广陵散》。
阮咸:制作了同名乐器——“阮咸”。
刘玲:好酒,名篇《酒德颂》
向秀:竹林七贤解体后,写《思旧赋》。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被司马朝庭所不容,最后土崩瓦解:
阮籍、刘玲、嵇康不与司马朝廷合作,嵇康被杀。王戎、单涛投靠司马朝庭,竹林七贤最后流散东西。
竹林是一种普通的景观。走进乡村和山野并不罕见,随意抬眼就能看到。然而,当学者们走进这片普通的竹林时,他们居然产生了文化史的奇迹、政治史的奇迹和精神史的奇闻异事。
奇观、奇迹、奇闻异事和一系列奇言怪语造就了魏晋七贤:嵇康、阮籍、单涛、湘绣、阮咸、刘玲和王戎。
竹林和七贤密不可分,被称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信奉庄子,尤其是庄子。他们与竹林的物化和有趣的场景是与庄子的故事相比,成为一只蝴蝶。真不知道是竹林变七贤还是七贤变竹林。或者竹林就是七贤,七贤就是竹林。
竹林七贤是一个团体。如果把他们比作竹子,那七个人就像七根青竹,矗立在阴霾密布的竹林中。
有人认为竹林七贤都是儒者。其实他们有很多俗,各有各的俗。它的价值在于用艰苦的斗争来藐视、打破和跳出庸俗。它的悲哀在于无法挣脱以及由此产生的压抑,或者说是“迷失”,重新加入世俗。
他们有相似之处,至少,他们都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就是生而为高,是隐士,是学仙,是与人间烟火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这个,就不可能一起走进竹林;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把竹林当成家;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被称为“竹林七贤”。
但是,就像在广阔的世界里,没有两根竹子会完全一样,竹林七贤是七人七种。这七株“竹”摇曳着,各有各的静舞,各有各的青黄四季,各有各的神韵和精神。
两者有区别,有强烈的对比。这种差异来自于如何看待建立在灾难基础上的繁荣。作为伴侣如何看待自己有烦恼的人生?如何看待以孤独为主题的漫长人生?死后名字怎么处理?没有这种差异,竹林就太安静了;没有这个区别,七贤的生活状态就太简单了;没有这个区别,竹林七贤就失去了作为永恒话题的意义。
有异有同,有同有异。竹林七贤合成生动众生。
只有这样,竹林七贤才是准备出场的文人群体。
竹林七贤的精神让文人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的王子猷每次住在空房子里,人们就种上竹子,念叨着:“怎么能一天没有这样的国王呢?”
北宋的苏东坡面对惨淡的人生,随口说道:“食无肉,不如居无竹。”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这本书是一本书,为什么不一气呵成地按照章节的风格来写,而是是否意在追赶最新潮流,学习时尚?
答案是:不,我必须这么做。
原因有二:一是史料量参差不齐。竹林七贤史料,嵇康、阮籍、单涛、王戎为正常。但是,打开《晋书·湘绣传》,你会傻眼。傻眼的不是领主的传说,不是领主的名气,也不是别的,而是传记太短,真的走样了。如果扣除一首不算太长的《思旧》,只有九行,不,准确的说,八行半。湘绣的传记是这样,阮咸和刘玲的传记也是这样。三个人的传记都那么短,那还能用别的史料吗?如此一来,除了《世说新语》中的零碎记载,其他史书中的相关记载就更少了。既然要把竹林七贤写全,就不可能绕过湘绣、阮咸、刘玲。但这么少的史料,给三人做一个全面的传记,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与其他四人严重失衡。
第二,人物的时间跨度太大。无论是被杀至死的嵇康,还是病死的阮籍,都死在曹魏王朝崩溃的前夜,都充满了任伟;其他五人进入三族回晋时代。单涛的基本活动是在晋武帝时期,王戎是在晋末八王之乱时期,湘绣、阮咸、刘玲各有期限。结果就是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如果你努力去做,你会有阅读的失序感。
面对这样结构的历史数据,很难。因为难,为什么前人对竹林七贤的综合研究成果少之又少,有了答案。
孙子曰:“知九变地理位置者,知用兵之道。”
孙子兵法的变化之美在于一条心,语法也应该如此。
苦思冥想反复改变情况,然后得出结论,这样是不行的。
这不是解决办法,旨在让每篇文章都有鲜明的主题,有适当的节制,有史料互补的机会。分,每题一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笼统的问题。
说到写关于中国历史的文章或书籍,给人的感觉就是那里堆积着非常翔实的史料。搞历史的学者,只要会做一些比较、翻译、解释,就能形象地把古人传到现在。其实不然,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被埋葬的时代,一个没有活着的人可以充当见证人的时代。它只记载在虫和风的残片里,藏在布满暗红水渍和绿锈斑驳的文物里,刻在有着黑色角落的石碑上。重振秦时明月,古事旧书,绝非无忧之事。
把历史变成场景,顾名思义,应该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不是点状的。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难,很难把握分寸。过分夸大气氛会接近小说。人生在世,却不可信,失去了那个时代的味道。过于强调对史料的忠实,无血和平淡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既不能太虚构,也不能太粘鼓,一个特别的中庸就成了写作的原则。
完全重现过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就是尽可能的接近过去的时代,尽可能的探索过去的时代。确立主题思想后,通过史实、文学写作、哲学思考、心理分析,将历史场景、人物活动、风土人情“还原”,勾勒出历史进程中时代、朝代、人物的轨迹,揭示出跌宕起伏的生态沉浮,揭示出成败的悲剧因素,揭示出祸福相依的永恒命题。
历史是人们生活的记录,文学是人们生活的描述,哲学是人们生活的反映。三位一体都源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把学习变成纯粹的学习,远离人们的生活,有违学习的初衷。
史料是骨架,文字是血肉,思辨是精神。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成为文化史上的一座巨大丰碑,成为文史两界的经典,其文笔足以令人深思。
清代大才子袁枚有一方篆刻“钱塘苏为小厮”的印章。作者是无能的,但他还想统治一个刻有“夏阳马倩是创始人”的印章。
有了这样的封印,胆小的勇气可能会更强。
竹林七贤不仅在文学上有名,也是有名的酒家。他的事迹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在传世名画和出土文物中也有体现。南京西山桥东晋墓发现一幅砖雕壁画《竹林七贤》。图中人物长袖敞领,赤膊坐在竹林中,嵇康和,阮咸打阮,捧杯,阮籍、坐在地上,面前放着酒杯。湘秀好像喝醉了,坐了下来。东晋画家石道硕画的《七贤图》也是以竹林七贤为题材。唐·《七贤图》生动地描绘了七贤的独特魅力。此外,上海博物馆还有一幅唐代画家的《竹林七贤图》,又名“高”。这张图是彩色的,图不完整。只剩下四个身影:上身赤裸,双膝交叉而坐的单涛,赤足而坐,满手如意的王戎,手拿酒杯呕吐的刘玲,手拿尘尾扇,满脸狞笑的阮籍,都呼之欲出。
竹林七贤生活在晋代的黑暗时代。因为对王朝统治者不满,经常“醉生梦死”“遗世”,推崇老庄学说,以酒论事。就像杜甫说的“喝酒聊天,唱歌爆料”,除了借酒消愁,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躲在酒国里避祸。宋代诗人叶梦得说:“晋人多谈饮酒。至于喝醉,他们并不真的在乎喝酒。时间很难盖,但靠酒可以疏远世界。自陈平和曹参以来,这种策略一直被使用...它传到了嵇、阮、的追随者那里,他们想完全使用它,认为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措施...喝酒的人不一定喝多了,喝醉的人也不一定真的喝醉了!”竹林七贤借酒消愁,逃避政治迫害和人事纷争,经常做出一些离奇疯狂的举动。
刘玲以她的好酒量和狂饮闻名。其酒量天下无双,堪称中国古代的“醉星”。“杜康造醉刘玲”的传说在民间很流行。
据记载,刘玲很少说话,但喜欢喝酒。经常狂饮,多日,刘玲常带酒来,命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叫他说:“我若醉了,就地埋了我。”刘玲的妻子看出他嗜酒如命,极力劝说他。刘玲对她说:“我可以戒酒,但我自己下不了决心。只能靠鬼神的力量放弃了。快去买酒买肉去拜鬼神!”妻子听了非常高兴,立即准备了酒和菜,要求刘玲向鬼神发誓。没想到,刘玲在诸神面前许愿:“生刘玲,以酒之名,一饮一迎,五斗解决问题。别听女人说什么!”之后,我就拿着酒肉,吃了喝了,一瞬间,就醉得跟泥巴一样了。一天,他的妻子酿了一大桶酒,刘玲看到后又要了一杯。他老婆说:“等酒熟了,我就让你醉。”酒熟了,他的妻子叫刘玲去喝酒。刘玲兴奋地打开酒盖,酒香扑鼻。刘玲忍不住弯下腰喝酒。他老婆把他推进酒坛子里,马上把盖子压上。她生气地对罐子里的刘玲说:“这次我让你喝个够!”三天后,刘玲的妻子听了坛子里的寂静,急忙打开了缸盖,发现坛子里的酒已经见底了。刘玲低着头坐在酒糟上。她的妻子以为刘玲死了,急忙大叫起来。没想到,刘玲慢慢抬起头,笑着对她说:“你不是答应我让我喝醉吗?”我现在怎么能坐在这里?“他的妻子如此愤世嫉俗,她知道她无法让他戒酒,所以她只能让他一天天喝醉。
刘玲心胸宽广,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她经常喝醉,脱掉衣服,在房子里喝酒时裸体闲逛。一天,有人去拜访刘玲。看到他这样的状态,就冷笑着对他说:“你也是礼教的一员。看来这样的行为真的不合适。”听了这话,刘玲翻着白眼醉醺醺地说:“我以天地为家,以房屋为衣。你怎么钻进我裤子里的?”客人们无言以对。
竹林七贤皆嗜酒如命。阮籍也是酒鬼中的巨人之一。为了逃避混乱政局的干扰,他借酒消灾。据说晋文帝司马昭通过阮籍向儿子司马燕求婚,阮籍不敢直接拒绝,只好一醉方休六十多天,每天都睡得很香,让司马昭始终找不到说话的机会。阮籍家附近有个小旅馆,女掌柜还挺有魅力的。阮籍经常去喝酒,喝醉了就躺在女掌柜身边,睡得很香。虽然她喝醉了,但她从不越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和人下棋,棋友们劝他赶紧回家。阮籍坚持下棋,后来喝了三斗大哭,吐血差点晕倒。
听说步兵营的厨师很会酿酒,储存了几百瓶酒。阮籍主动要求晋文帝填补一个校尉的空缺。这对刘玲来说很不愉快。阮籍笑着对刘玲说:“队长家里有三百件酒,够我们享用的了。”从此两人天天躲在队长家喝酒,直到把酒喝光,阮籍毫不含糊地提出辞职。司马昭的谋士钟会试图伤害阮籍,但阮籍每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因此钟会无法与罗志一起受到指控。阮籍靠着酒的掩护,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阮贤是阮籍的侄子,对酒的爱好不亚于其叔阮籍。“天下不交友之人,却知弦歌宴。”据《世说新语》记载,阮贤经常与族人聚会饮酒。他不用普通的杯盏,而是用一个大盆来盛酒,大家围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喝酒。有一天,大家正围坐在一起喝酒,突然一群猪跑过来,围着盆子喝水。阮贤见了,也不赶,漫不经心地和猪一起喝酒,自得其乐。
阮咸的儿子阮福也是个酒鬼。他又矮又秃。他机智过人,深得皇帝宠爱。皇帝有一次把十几个酒瓶子戴上帽子,放在室内玩阮福,意思是粗短的酒瓶子和阮有孕的身材差不多。阮云一进屋,马上装作很吃惊的样子说:“为什么兄弟们都坐在这里?尽快跟我回家吧!”于是他带着酒回国,这让皇帝拍手大笑。后来因为把皇帝给的金貂皮换成酒被弹劾。阮父子可谓跳梁小丑。
单涛甚至更擅长喝酒。据说单涛戒酒八次,一滴酒未沾。有一次皇帝请单涛喝酒,为了确定单涛八桶酒的量,人们拿出八桶酒让单涛喝。当单涛不注意的时候,他偷偷地加了更多的酒。单涛喝了八桶酒,再也没喝过。皇帝也很惊讶。
通过检索《大正藏》的相关译名、实地考察和文献综合分析,得出东汉至尹喜时期的汉文佛经中释迦牟尼语录为“竹林”,大部分译为“竹园”。“竹林七贤”是东晋士人所附佛教典故的观点值得商榷。
河内的杨珊,自古以来就有竹子生长,位于邮局和洛阳之间。这里是魏晋时期达官贵人的庄园和别墅区,是政治敏感区。竹林之旅就发生在这里。在“竹林七贤”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琅琊王氏家族在金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最终通过之笔定格在历史记忆中。
关键词:竹林七贤佛经杨珊
嵇康、阮籍、单涛、向秀、阮贤、王戎、刘玲七贤同游竹林的记录,在东晋初年的《石传》之后才被人看到,一千多年来几乎无人质疑其真实性。现代学术巨擘陈先生首推新说,认为“竹林七贤”是东晋士人受佛教学风影响,以“竹林精舍”为名,将七位作者附于《论语》而成,并非史籍。这一理论具有开创性,影响了当代学术界的研究思路。一些学者继续沿着这一思路发展,进一步“证伪”了“竹林七贤”说。他们认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年龄差异和居住距离使他们不可能同时在杨珊相遇,并考证出造假者可能是东晋谢安。但通过对“游竹林”遗址的实地考察和对竹林七贤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觉得,虽然大师和当时圣贤的观点推动了竹林七贤研究的深入,但智者失智也是必然的。
其次,东晋初期“竹林七贤”说流行后,佛经翻译开始慢慢从“竹园”向“竹林”转变。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竹园”译名逐渐减少,“竹园”译名逐渐增多。统计结果见表3。如何解释这种变化?如果没有找到更好的理由,那么“竹林七贤”历史典故的广泛流传,可能就是影响佛经翻译变化的原因。换句话说,并不是佛经中“竹林七贤”的典故影响了“竹林七贤”的称谓,而是“竹林七贤”的典故可能影响了佛经的翻译。
在晋代之时,“数经事,配外书”的佛教含义是基于中国的名词概念和学术思想来呼应和解释佛经,而不是相反。而且,格义最重要的规则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存在类比* * *同一性。因此,即使双方存在互动,学者也应遵循格义规则,通过佛教典故与中国历史文化现象的对比,建立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但中国的“竹林之旅”与印度的“竹林论”不同。首先,前者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谈喝酒的平等交换;后者是领袖对信徒说教,听众永远是几千万。如朱法虎译的《无量宝三昧经》中有“佛祖一时到落月竹园,似有一千二百五十僧”。《心问梵天经》记载“昔佛在佘成王旁竹园僧中,僧六万四千,菩萨七万二千”。而且在汉晋观念中,圣贤不可学,圣贤与圣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同日而语。竹林七贤属于圣贤,相当于佛教中的和尚。所以孙绰写了《道县论》,“竹林七贤以天竺七僧为据”。佛和圣人是一样的,孙绰的《玉道论》说“周、孔为佛,佛为,盖外而内”,所以他没有用七贤来“方”诸佛,因为两者不能和“格义”相比。
在太行山以南的北方地区,竹子自古就有种植,甚至作为经济作物大面积人工种植。《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人如千户。”汉晋时期,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北方士大夫在建造风景秀丽、自给自足的庄园时,普遍种植竹子。仲长统,汉末杨珊高平(今山东济宁)人。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在北方地区旅行。“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穿梭于青岛、徐州、河北、河北之间。”后来加入曹操军队,长期居住在曹真。在常艳,他这样描述理想中的庄园:“有肥田,有阔屋,背山面溪,沟塘环绕,竹木环绕。”西晋潘岳的庄园位于洛阳南郊的洛水河畔。《晋书》(卷五十五)和《潘岳传》载有他的《闲居赋》:“爱到我家定居,盖一房穿一池...竹木为美,灵果不平”。由此可见,嵇康在河内杨珊的庄园内有竹林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证明,“竹林之旅”的两处遗址——嵇康的两处故居:杨珊花园洋房和稷山别墅——并非虚构。
首先,杨珊花园洋房。《水经注》卷九《清水》:“东方有七贤,植于左右,冬夏不变。魏步兵校尉,阮籍,中三大夫,今嵇康,晋司徒河内,司徒郎协,黄门郎河内向秀,参军建威,石屏阮贤等。,一起住在杨珊,做了一次洋洋自得的旅行。当时他被封为竹林七贤。所谓祥子时期的杨珊故居。后人在那里建了一座庙。寺南另有一泉,向东南流,注入长泉。郭《征叙》曰:‘白鹿原南二十五里,有济公故居,故有遗当而居之。’盖曰,此也。郭关于竹林遗址的记载也见于多种书籍,其中引用最详细的是《太平玉兰》(卷六十四)居署四宅:“山阳县东北二十里,散大夫之家,今名天旭。父亲和老人现在还叫济公竹林,所以当时还有竹子留下。”郭生平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卷二《史部·地理》记载:“郭撰《蜀·季峥》卷二。”编年史《史部杂传》也载:“武昌圣贤传,为宋天门太守郭所撰。”由此可见,郭生于南朝刘宋时期,《疏证记》是最早记载嵇康园址竹林生长情况的文献。朱的“七贤祠”在元末改为佛寺“七贤祠”,但寺内有供奉竹林七贤的“七贤殿”。寺南“七贤泉”,后命名为“竹林泉”。此寺及此泉见于历代文献,如《太平玉环记》、《童鸣志》、《河南通志》、《清通志》、《甘龙获嘉县志》、《辉县县志》、《道光修武县志》及现在修订的《修武县志》。七贤祠遗址位于河南辉县路庄和杨珊村之间,毗邻朱琳泉。现在的赤库林吉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但竹泉却一直流着,汇成一股清流,绕着竹废墟向东流去,岸边是大片翠绿的竹林。走访村民得知,他们并不知道“竹林七贤”的故事,种竹子也不是为了纪念先贤,而是当地重要的副业。但对我们来说,竹林七贤的追求者,清凉的泉水,茂密的竹林,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庐山别墅。魏晋士人除了经常居住经营的花园洋房外,还依山傍水建造休闲别墅,史书上称之为“山中别墅”。嵇康也不例外。他在竹林泉庄园西北约25英里处的嵇山上拥有一栋别墅。嵇康在与郭氏兄弟交流的诗词中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过去我只是一个父亲和一个兄弟,我太小,负担不起。因为懒,所以睡在北山。”“亮而不助天下,当俗而不测。我是北山的,我乐于装。”其中“北山”不是表达理想和向往的文学描写,而是位于竹林游第二地嵇山的别墅。顺着漫长曲折的古道进山,到达群山环抱的山地洼地——天门山白家岩下的嵇山,我才明白了“北山A”这个词的含义。《修武县志》还附有古地图,与调查结果相同。上述文献中出现的白鹿山、天门山、鸡山,其实是对同一座山的几座山峰的不同称呼。该山位于太行山南麓,修武县北部,山势极为雄伟。白家岩是天门山南坡下高约170米、宽约500米的巨大悬崖,悬崖下的一座小山就是嵇山。在悬崖与嵇山之间,有一块宽约30米、长约100米的平地,可供数百人使用(因此得名“白家岩”)。这里有清泉和山涧,风景优美。嵇康的山庄就建在这里,后来被佛寺白岩寺所取代。竹林旅游的名胜古迹集中在这一带,如的醍醐台,孙登的鸣笛台,阮的竹林,嵇康的锻炉和淬剑池。这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在《元和县志》、《太平全球志》、《明统志》、《清统志》、《道光修武县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竹林”的存在已被证明。那么,“七贤”家乡之间的距离能否成为他们聚集“竹林”的障碍?曹魏前期,许多士子迁离故土,集中在都城洛阳和京畿地区。于是,官选制改变了传统的村选,改为九品制。竹林七贤的实际居住地与其籍贯无关。大部分住在河内郡,少数住在洛阳,相隔不算太远。
汉末的长期战乱使中国北方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无人居住的荒地。这种现象在主战场都城洛阳附近的河南、河内两县表现得更为明显。于是,曹操移汉至许昌,魏立志为邮政。元年,黄初迁都洛阳。当时地广人稀。京畿地区的官员大多占据了田建斋。就连冯异的半退休官员杨佩,也在洛阳西郊,“占夕阳亭两顷瘠田,起于一瓜一牛,宿于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南方对孙吴用兵,从皖北寿春到洛水以南被划为屯田区,所以官方占地主要在洛水以北。因此,位于洛阳北部的河内郡成为战略大后方,地位相当于东晋的会稽。河内郡位于太行山南麓,土地肥沃,泉水、瀑布、河流众多,遍布达官贵人的庄园,其中“公主遭难的地区达三十余处”。嵇康原籍乔县,父亲是曹魏的粮臣,我娶了长乐阁公主。杨珊的庄园可能是他父亲建造的,也可能是他妻子陪同建造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原籍琅琊,也可能是,其父王浑在置园舍,成为嵇康的长期邻居,“容居二十年”。单涛、向秀祖籍河内郡(杨珊南部,今武陟县)怀县小虹桥村、尚赫村。尽管单涛和湘绣仍然住在他们的家乡,但他们离嵇康花园洋房只有70多英里。在“自由”占据土地的时代,他们可能住得更近。湘绣的《思旧》说“余只近嵇康、鲁”。“住”不是指住宿,而是指居住,杨佩在草堂的“住”就是明证。裴人刘玲也不住在自己的故里,她的活动也没有史书记载的洛阳和河内。这个人的下落不明。“他经常骑着鹿车,带着一壶酒,让人跟着他。俗话说‘死了就挖坑埋’”。河内获嘉县有一座刘玲墓,与山阳县和怀县相邻。它离嵇康竹园有几十里远,比单涛和湘绣的故乡还要近。
阮籍住在洛阳城外山谷水向东转的地方,故名“阮曲”。阮贤与叔父阮籍住在这里,“阮中荣与步兵住在路南,朱阮住在路北”。虽然洛阳和相距250里,但这并不能阻止阮的叔叔参加竹林宴。当时久居洛阳的达官贵人,喜欢北上河内,在太行山南麓青山绿水之间钓鱼打猎,在山庄里饮酒谈天。应琨的《向弟弟苗、君学习》一书,揭示了曹魏“杨珊情结”的珍贵信息。应坤是建安七子{?{的弟弟,在洛阳上层交游甚广,当过常侍、中仆、将军,历史悠久。家平四年卒。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来自汝南的应一家现已在河内杨珊定居,并拥有一栋花园洋房。应婚在信中劝说在杨珊务农的两个弟弟不要当官,而要致力于扩大庄园的经营规模。潜入坟墓并为自己留名是可以的...在牧之的郊区,照顾它和开垦土地是合适的。“在官场厮混是不得已而为之。最开心的活动就是翻越邙山,过黄河,北上河内杨珊。”游手好闲者,北行如茫茫。爬上莽吉河,你会很迷茫。风伯会扫马路,雨老师会洒马路。沿着爱的道路,环顾山野。也该结束了,喝春酒吧。与物美相连,夏季凉爽;扶寸见修比方丈好吃。长廊池塘,柳下吟诵。心结倾慕芬芳,若断则霸天。在高云中顺鸟而下,在深渊中饵出鱼,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理想的生活是退出政坛,退休。”我们要守住杨珊,沉入淡水。“这不是文学形象,而是有确切地理位置的庄园。淡水从太行山东南方流出,经过杨珊的邓城,然后汇入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