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找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洪泽(四)边塞

在中国近400年的历史中,从东汉末年全国分裂、战争爆发,到隋朝杨坚统一全国,淮河成为南北对峙的重要分界线,战略地位尤为重要。

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是曹魏、蜀汉和孙吴在中国历史上处于均势的时期。当时,洪泽湖地区属曹魏政权的广灵县管辖。广灵县是魏政权和政权交界的一个县。

汉末名臣陈登担任广陵知府多年。陈登虽然是文官,但也是儒将。他整顿军务,使广陵守备成为一支强大的军队。面对东吴的进攻,他屡屡以少胜多。在农田水利方面,陈登在广灵县修筑沟渠,在洪泽湖东岸筑起三十里高的堰,防备涪陵湖等湖泊的水溢出,使洪泽湖一带盛产稻米,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公元266年,司马燕取代曹魏,称晋武帝,定都河南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所灭,金朝完成了短暂的全国统一。

晋武帝死后不久,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少数民族“五乱”,全国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西晋时期,统治疆域东至大海,南至青脊,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公元317年,金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金朝,占据了现在的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今南靖),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金,改国号为宋,中华大地进入南北朝。南朝经历了宋、齐(南齐)、梁、陈的交替,北朝主要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交替。

金代时,洪泽地区隶属于淮阴、东阳、盱眙、杨珊等县。

东晋永和八年(352),为防备北方战事,东晋派北方中郎将荀贤将军镇守淮阴。淮阴老城“地势全,水陆交通,易见,沃野有耕之利,方舟运粮”,却“无地屯兵”,于是荀羡慕秦汉时在甘洛城南建新城,将淮阴郡迁到此地。从此,淮阴老城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淮阴的要塞。

南北朝时期,洪泽地区属淮阴县管辖,南北政权为争夺而激烈交战。

太史三年(467),南朝刘崧政权在淮阴兖州镇定居,后改称北兖州。

南朝齐永明七年(489),淮阴复置东平郡,辖寿章、淮安两县。

北朝时,梁肖改淮阴故城为淮州,附州纲改名为怀恩县。太清三年(549年),淮阴恢复为北燕州旧名。后东魏政权居淮阴,仍称淮安郡、东平郡、淮州。

东汉初废的涪陵郡,东魏恢复,北齐天宝七年五五六年废。

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淮阴镇65,438+000户被割至杜挚、泡壶塘(泡壶塘是洪泽湖的一部分)以东,设立淮安郡。洪泽境内东部开始归淮安县管辖。

北周景帝象二年(580),洪泽湖地区开始设泗州,因淮河左岸支流泗水而得名。太守原来在宿豫县(今宿迁市东南),现在洪泽湖水域下的部分地区划入泗州管辖的版图。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隋文帝接受北周景帝退位,后称帝,改国号为大隋。公元589年,大隋灭南朝陈国,全国统一。泗州城和洪泽镇随着隋唐的大治理在洪泽湖地区兴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