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乡的文化事业
拉祜族的“芦笙舞”,汉族的“三足歌舞”,哈尼族的“竹筒舞”,都代表了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拉祜族的“情歌”“山歌”,汉族的“山歌”,哈尼族的“哦闹米娘”“山歌”丰富多彩,歌颂历史,歌颂生产生活。在科技文化不发达的山区,尤其是拉祜族和哈尼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歌舞是由老人代代相传的。
文化建站:南岭乡文化站建站1984,建站条件是人社帮扶。所谓“民办公助”,就是乡政府提供的场所(办公场所和住房)。县文化局负责配套材料,包括人员工资、利益关系、乡镇主管、县级助理(业务主管)。1人,1站,1000元,包括人员工资,报刊杂志,差旅费。
文化站工作人员杨绍勇,1986,区政府投资8000元建设南岭文化站。为了方便工作,文化建在了街道政府体育场下面,建筑面积80,阅览室60,宿舍20,土木结构。1984年6月至1986年6月,文化站主要业务为:读书、出版黑板报、组织青年舞蹈、图片、书画展览、组织篮球比赛、歌唱比赛、每周拍照看电视一次、重大节日组织青年开展文体活动。
1986年9月,文化局帮忙借了4500元买了一套电视录制设备。县局在开展上述业务的同时,责令文化站每年完成300场6000元的演出。当时票价是0,15-0,还有30元,每场15元。
1988 165438+十月文化教育站受11.6级地震影响,建筑物财产受损严重;于是,除了视频放映,文化站的其他业务基本停止,文化站的图书等设备全部搬进了乡政府的仓库。1991年,省政府投资24000元,区财政局投资1000元重建文化站,建筑结构,砖混泥面,建筑面积126,地点,南岭街西距街道100米。重建的文化是由于根据省规划院的村镇设计。由于地势不平,需要躲避,不方便开展活动。因此,经乡政府同意,以25000元为个人购买了1995的文化站房屋。1995年底,南岭街西侧乡镇卫生院对面改建文化站,文化站新址确定为方形。2003年,文化站和广播电视台合并,统称为南岭乡文化广播电视台,杨绍勇任站长,张瑞勇任副站长兼播音员。2003年纳入乡政府系统,纳入乡政府统一管理。
1984至2005年文化组织的主要活动;
6月1,1984,11至3月1985,参加澜沧县委组织的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完成南陵区8个乡镇(村)民族民间艺人普查。
2.1984 11被文化站推荐代表南陵区参加第二届澜沧县农民文艺汇演。李惠(芒弄村半坡寨人)和富村下富坎人罗获得澜沧县优秀歌手奖,被县里推荐到省市获得优秀沈阳秀歌手奖。
3.1992、65438+10月期间,文化站组织黄辉村大回掌农民表演队参加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三届农民文艺汇演,表演者哈尼摇摆舞、哈尼魏满生获得优秀节目奖。
4.1993期间,文化站在黄辉村大回掌组织了农民文艺演出队,参加了6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农民文艺演出。
5.1994期间,文化站组织黄辉村大辉掌农民表演队参加思茅地区第四届全运会大型文艺演出,哈尼竹椅舞获优秀节目奖。
6.2003年3月至5438+2月,文化站杨绍勇参与澜沧县民族文化调查,独自完成南岭乡民族文化调查。投资了7个项目,2个项目由县政府上报省政府。
7.1984至2005年,南岭乡文化站积极协助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和村文化引导工作,多年来建设了南岭乡的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为农村文化生活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