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德庚的《史记货殖列传》是参考书吗?这本书有什么好处?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它的情况吗?谢谢~ ~

本书主要根据江苏师范大学柴石教授的《中国历史概论》手稿和部分油印讲义。其内容包括:传记体裁;年代流派;编年史终结类;政治书籍等。《史记提要》是柴先生的讲义稿,是他多年治史经验的集大成,不是一般的著作可以相提并论的。这本书从讲授《史记》开始,涉及到史学的诸多方面,进而涉及到历史评价的诸多问题。在作者看来,研究历史与研究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记、史学、历史的融合,使得作者的理论可以古今贯通,可以开阔视野,受益匪浅。《史记提要》一书获得1987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柴德庚,本名青峰,浙江诸暨人。初中时师从蔡东藩先生,后师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陈元先生。先后在辅仁大学、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学院任教,担任图书管理员、历史系主任。他主持了辛亥革命史料的编纂,参与了新老五代史的校对工作。著有《历史系考》、《子同治鉴概论》、《史记举例》等多部著作。

好的通俗读物。

2011-03-10 14:15:52来自:太乙(我决定做一个古代帝王民族主义者)。

《史记》评论4

书印于2002年,实际再版版本为1982。作者70年去世,作者的手稿是别人编的。其实是40多年前的一本书。

看到网上找到的pdf的复印件,很全,但是被瘦身了。字迹很模糊,伤眼睛。

既然是对史记的总结,自然要列举一些重要的史书,加以介绍。

介绍二十五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按照我的标准,这是一本通俗或准通俗读物,但作品质量还不错,引言精炼,还是值得一读的。

古人说中国的史书从晋书开始就是很多人写的。这其实是不对的。虽然史籍一般都是司马迁写的,但有些应该是他父亲司马谈接的。汉朝的历史更为重要。班彪首先开始整理,然后他的儿子班固接手写了大部分。班固死后,他的妹妹班昭和徐默接手撰写《八表》和《编年史》。《后汉书》是一部综合著作,由樊华和司马彪的著作组成。《三国志》大概是唯一一部单人写的,不过说实话有点残,因为他没有野心。

之后的二十四史基本都是官方修订,很多人编的。

我只看了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但是我看了史记的细节,后面的我都吞了。基本上每一本介绍《史记》的书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却很少提及《史记》的不足之处。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仍有许多错误。

我这个小小的文史爱好者,也能举出几项:

比如《史记》中记载的殷朝世系,并不完全是一两个人的错(殷墟甲骨文证实了这一点)

比如苏秦和张仪相差几十岁,但史书记载却把他们当成同学和同辈,(这一点得到了家里马王堆出土成果的证实)

比如苏秦就不是第一个联手的。

当然,当我们谈到《史记》时,我们不得不谈到韩曙。自从写出来之后,就不断有人比较这两本书的优劣。韩曙刚出的时候,大多认为韩曙优于《史记》,因为它的注释更为详细,行文也没有《史记》那么随意,但多数认为《史记》优于韩曙,现在依然如此。君不见,《史记》成为中国古史第一书,《汉书》是他的追随者?我记得台湾省的柏杨经常在赞美完《史记》之后马上就和《汉书》反目成仇,和一个黄脸婆见了小媳妇。当然,当他遇到《通鉴》中的记载时更是如此。

班固喜欢用当时的古语,比较难,而司马迁喜欢用比较平实的语言(有人认为是当时的白话文,这就过分了)。后来出的汉书,比先出的史记还要难读。我可以很容易地阅读原始的历史记录,但当我阅读中文书籍时,感觉就像在吃沙子...

《后汉书·列传》是南宋的樊华写的,他因为一场政治斗争而被杀。现在《后汉书》中的编年,其实是从晋代司马彪那里搬过来的。司马彪写了《续汉书》。他原本想写一部东汉断代史,但没想到的是,他的书在一百多年后被后人用来补一个后生。

倒影,陈寿的倒影向来以惜墨如金著称。很多人说裴松之的注解比陈寿的原著多,但是72年、85年、90年,不同的人统计了不同版本的《三国志》(字数有点多,想不出来)。陈寿的原著其实比裴松之的注释多,只是不同版本的字数不太一样(缺几千字是很常见的)。

《三国志》是易中天在讲三国的时候买回家看的。由两卷组成的岳麓书社版,似乎确实有注解比原著多的错觉。

可惜这么多年都没看完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