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第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发展。
1.官方系统
又称石清石碌制度,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决定各级政府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贵族的子女世代继承祖传权力。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是历史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检查系统
汉武帝时期,建立并发展了一整套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即考察制度,包括地方考察和皇帝招聘,其中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方式之一。汉代选拔人才主要以“德才”为标准,孝道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所以人们常说“以养孝”。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检察制度,但随着强大的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贵族家庭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益腐朽的条件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控制中央或地方政权的富家子弟,世代劳作的贵族地主也因此形成发展。有一种“秀才,不知书;“养孝,父分居”的颓废局面。
3.中间做了九个产品。
九品郑智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三国时实行,隋朝废除。九品官制又叫“九品官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立“郑铮”评价当地人的廉洁程度,高低之差为九个等级。“中正”评定的等级成了授予官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是金代,九品钟政制度发生了变化。由于钟政的官职被贵族家庭垄断,选官仅以家世为标准,出现了“上品无贫,下品无绅”的等级局面。
科举制度和九品郑铮制度虽然在当时看似比较完善,但在考试的对象和内容、考试的方法和程序等方面都表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其形式是升官发财,权力在天下行使。不允许民众参与,民意无法体现。
4.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创建于隋朝;完善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明清衰落。
(1)隋朝:科举制度的建立
原因如下:①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主在平民中的经济力量也增强了,要求在政治上有其应有的地位。(2)政治条件:士绅地主势力逐渐衰落。③阶级关系:随着隋唐时期士绅与庶民权力对比的变化,原有的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隋唐统治者为了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度,为庶民提供参与政治权力的途径。
其产生的过程: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以科目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杨迪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朝继承并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表现为:一是唐太宗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主要是进士和明静;第二,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考试的考生数量大大增加;还开创了武学和宫廷考试;第三,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命高级官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后来成为定制;将诗词赋作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3)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北宋初年的科举制度较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试程序严格,考试分为省考、省考、宫考三级,成为定制。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成为最重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贴名法”,防止考官作弊。第四,扩大招生名额。例如,在宋太宗统治的20多年里,有近万人参加科举考试。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变法中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死记硬背的明经被废除,进士科不再考诗词赋,只考经和时事。设立法律部,专门审查法律、判决等。后来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这些科举制度改革的措施也随之废止。
(4)明清:科举制度的僵化
明清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三个等级:乡试后,乡试,殿试。明代科举制度与前代的主要区别是实行八股制度。为了严格控制士人的思想,明代的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举只从儒家四书五经中出题。考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答题卡的体例有严格的规定,将文章机械地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僵化了他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5)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
戊戌变法(1898)期间,光绪皇帝上书“废八股文,改之”。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从此,中国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
第二,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一些认识。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逐步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方法和途径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节操和门第),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于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2.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科举制度。一方面,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文化素养高的学者进入政坛,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其次,它促进了一种普遍而持久的阅读时尚,有利于形成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再次,从追求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最后,科举制度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科举制度,英美建立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传到了欧美,影响了世界,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另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八股招贤纳士后走向极端,极大地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制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历史提示
“导弹之父”——钱学森
6月365438+10月365438+2009年10月,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开拓者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1911 2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35-1939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36岁的钱学森已经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钱学森在国外事业有成,生活安逸。然而,大洋彼岸祖国风云变幻,时刻牵动着他童心。
65438年至0955年,钱学森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国。他一到就致力于中国导弹计划的研究。从65438年到0956年,钱学森领导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用在美国学到的东西在中国培训工程师,他还重组了这个中国项目的基础设施。一年之内,钱学森向中国政府部门提交了建立弹道导弹计划的建议。1956年底,这一建议被采纳,钱学森被任命为该项目的第一任总指挥。
1958年,钱学森完成了东风导弹计划,并于1964年成功试射,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还要早。钱学森的计划还导致了蚕式导弹的发展,这种导弹后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完成了“建立喷气和火箭技术”的计划,参与了短程导弹、中短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钱学森直接领导了中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近程导弹携带原子弹的“两弹组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和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
因为钱学森回国,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发射至少提前了20年,钱学森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