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1-15复习大纲。
△中国古代的朝代变迁: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
第一单元中国文明的起源
中国的古代人类
缅怀:了解元谋人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七年级的P2-P4)
学习点
一、元谋人
1.生命年:约1.7万年前。
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意义: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第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1987),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主要特点:(1)可以直走。
(2)会制作和使用炻器。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3)可以使用自然火。
(4)群居。
问题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影响?
答:火的作用是:(1)照明,从而拓展生活领域。(2)御寒。(3)熟食。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摄入,促进人体体质,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和健康。(4)火可以帮助人们驱赶野生动物,增强人类的自卫和狩猎能力。
问: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答: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教科书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像(七年级,P3)
第2课分散的部落聚居地
记忆: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主要特征。(七年级P7-P10)
学习点
1.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宗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限:约6000年前。
2.发现地点:陕西省Xi市半坡村。
3.生产情况:(1)种植谷子、白菜或芥菜等作物(中国是最早种植谷子的国家之一)。(2)磨制石器应用广泛。(3)懂得制作和使用陶器(彩陶)。
问:打磨石器和制作石器有什么区别?
回答:(1)使用时间不同。旧石器时代广泛使用制作石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2)制造方法不同。锤石工具只是把石头锤成形状,而磨石工具是把锤石工具不必要的棱角磨掉而成,所以刀刃锋利,形状规整。(3)劳动效果不同。制作石器粗糙难用,磨制石器精细好用。
4.生活条件:住在半地穴的房子里,过着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宗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限:约7000年前。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产情况:(1)磨制石器和骨器应用广泛,水井可挖可用。(2)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三)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4)制作和使用陶器(黑陶)。
4.居住条件:住干栏房,过着安定的生活。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答案:(1)相似性: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都是从农业生产开始,定居生活,广泛使用地面石器和陶器。
(2)差异:两地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是半地穴房,后者是干栏房。半坡聚落主要种植谷子,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反映在陶器制作上的艺术风格是不同的。前者的陶器一般为低彩红色,绘有花纹,称为彩陶,后者的陶器一般为黑色,称为黑陶。
第3课传奇时代的文明曙光
回忆:知道颜地、黄帝、尧、舜、禹的传说。(7级:P12-P16)
学习点
一、炎黄传说
颜地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
相传炎帝改良农具,教人种田,尝遍各种草药,发明了药物。他是中国原始农业和医学的创始人,所以被称为神农。还发明了陶器,打开了市场,让人们交换需要的商品。
相传黄帝造宫殿、船、衣服,让属下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音乐。
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
答:传说和史实没有区别。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出现了分歧。考古资料被确认为“历史事实”;考古数据未经证实,这是一个“传说”。
问题P17自我评价神农时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答:事物之间存在交换现象。人们打开市场,以物易物,交换需要的商品,从事一些简单的交换活动。
二、华夏民族的形成
炎黄联合击败蚩尤后,经过汉泉之战,两部分走向统一,占领中原,继续繁衍,形成了后来的华夏族主体。华夏民族就是今天汉族的前身。颜地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国人自称是中国人的后代。
第三,尧舜禹的传说
1,退位系统
相传尧、舜、禹在位时,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用比较和平的方法产生的。姚老了,部落联盟选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给了禹。这种通过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来被称为“退位”。
2、大禹治水
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他采取筑坝和疏浚河道相结合的方式,将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问题:你从大禹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素质:(1)于善于借鉴前人。(2)毅力和不怕辛苦的精神。
教材插图黄帝(七年级,P12)陕西黄帝陵(七年级,P13)浙江绍兴大禹墓(七年级,P16)
第二单元国家的出现和社会变革
第五课夏商周的变迁
记忆:记住夏朝的时间和建立者,知道从让位制到皇位世袭制的演变。(七年级P22)
学习点
第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创始人:于。
3.首府:羊城。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
二、于传子(齐),家天下(皇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齐国是怎么继位的?世袭制和退位制有什么区别?
答:(1)齐国在禹的帮助下培植个人势力,建立了很高的威望;禹死后,齐国先后击败伯夷等不顺从的部落,正式继位,开始“家在天下”成为历史。
(2)区别:退位制度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始于姚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时。皇位世袭制是一个家族世代继承皇位,或父死子继,或兄弟同归于尽的制度,是一种“家天下”。
第六课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记忆: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级,P28—P29)
学习点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1.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主要内容:(1)周王分封:周王将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等。,称之为“授地于民”,诸侯管理地方事务。诸侯国是周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护卫皇族的作用。
(2)诸侯国的义务:分封制规定了被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朝觐,朝贡,并在周王室服务。诸侯国紧密联系,共同抵御“夷”、“洋”、“戎”、“德”。
3.依据:与纣王有血缘关系。基础:世袭制。
4.作用:通过逐步分封编织了从中央向四面八方扩散的控制网,打破了夏商时期诸侯国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加强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题“封建亲戚,以屏周。”《左传》这句话体现了什么体系?
答: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周初课本插图草图(七年级,第29页)
第七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侠
缅怀:春秋争霸,战国七雄。(P34—七年级的P38)
学习点
第一,春秋争霸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原因:(1)周失去了往日的权力。(2)几个大诸侯国为了对其他诸侯国拥有支配权,获得了周曾经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3.春秋时期的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4.为什么齐桓公能先占优势?
答:齐国是东方大国,鱼盐有优势。(2)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变法派。(3)顺应当时的政治形势,打出“尊王抗洋”的旗号。
5.楚谨争霸:楚谨争霸,晋先胜,楚后胜,双方先后称霸中原。
第二,战国纷争
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汉、赵、魏、楚、燕、齐、秦。
3.意思是:(1)力。(2)政治外交攻势:统战(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秦劝一国助秦攻他国)。
4.结果:楚国和齐国相继衰落,秦国越来越强大。
问: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2)促进了民族融合。(3)加快了新旧系统的更替。
第8课由铁牛耕引起的社会变革
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七年级P41-P44)
学习点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
1.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铁和牛耕的使用。
2.战国时期,为了丰富强兵,各诸侯国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魏的李悝变法、楚的吴起变法和秦的商鞅变法,其中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二、商鞅变法
1.背景(原因):(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2)当时各国处于霸权的压力之下。
2.目的:强兵,一个富裕的国家。
3.主要内容:(1)富国措施:鼓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制。(2)强兵的措施:奖励军人。(3)加强集权的措施:编户籍,加强惩罚;实行县制;统一测量。
4.历史作用:变法后,秦国富强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商鞅变法是失败还是成功?为什么?
答: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变法之前,秦国还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后,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国家,为秦国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承担了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
5.商鞅的精神有哪些值得学习?
答:(1)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怕挫折,不怕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性和奉献精神。
问题“天下不共治,则国不为法。”这句话说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
答:说明在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商鞅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旧势力作斗争。
教材插图商鞅方胜(七年级P43)
第九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识记:认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7级:P46,P49,P71)
学习点
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1)含义: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2)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3)意义(作用):a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代君王的活动和商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对商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b、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和甲骨文有关系。
2.青铜器铭文:(1)含义: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2)意义: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3.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的天下文字。
4.隶书:秦始皇时期程淼创造的一种新字体。它简单实用,很快风靡全国。
缅怀: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年级P47-P48)
学习点
一、司母戊鼎
1.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名字由来:因丁腹中铸有“司母戊”二字而得名。
3.特点:造型雄伟,气势恢宏,纹饰华丽,工艺精湛,体现了庄重威严的风格。它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杰作。
4.铸造:(1)统一方法。(2)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5.意义:(1)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它反映了商工匠的智慧和合作精神。(3)体现当时强大的国力。
第二,商代的青铜器
商代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青铜工艺精美。青铜器是铜、锡和铅的合金。商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各种器皿对硬度的不同要求,调整铜和锡的比例。
商代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a: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装饰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些青铜器极为华丽。
教材插画四羊方尊(P47上7)司母戊鼎(P48上7)铜像(P48上7)
思想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缅怀:认识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P50——七年级的P52)
学习点
第一,孔子本名邱,字,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
1,伟大的思想家:
他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
2、伟大的教育家:
他开始兴办私塾,主张“教育无阶级”,即不论社会地位、贫富,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
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同意。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别人可以学习和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从师、择善而从的思想,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问题孔子说“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之为也。”——论语
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能虚伪。只有脚踏实地,认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一知半解或者装懂了也不会有所提高。
3.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和他们的再弟子把他的言论编成了《论语》。
第二,百家争鸣
1,背景
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百家争鸣?
答:(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镇的繁荣,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2)各国竞相改革,新兴的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来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3)在各国竞相改革的大潮中,有文化知识的学者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探索。(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学盛行,为各种学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2.概述:参见教科书P53自我评估。
3.影响:各种学派互相争论,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问:战国时期百家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答:参见复习指南P20,复习导航问题3。
教科书插图孔子(七年级P50)
祖先的智慧和创造
了解:以都江堰为例,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54——七年级的P55)
学习点
都江堰灌溉系统
1.建设理由:为了排水防旱。
2.建造情况:(1)建造时间:战国时期。(2)建设人物: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建设。(3)建设地点:闽江流域。(4)用途:是防洪和灌溉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3.结构:(1)“分水鱼嘴”——分洪。(2)“飞沙堰”——泄洪排沙。(3)“宝瓶口”——灌溉农田。
4.治水特点:重在清淤。
5.意义
问:都江堰为什么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答:(1)防洪和灌溉同时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持续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3)具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世界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4)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范例。
课本插图李汉代水尺(P54上7)都江堰示意图(P55上7)
第三单元统一的秦汉帝国
秦帝国的兴亡
应用:了解秦国吞并六国的史实。(第64页至第65页)
学习点
秦国统一了六国。
1,背景:
问:秦国为什么能吞并六国实现统一?
答:(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2)秦国变法彻底,实力最强。(3)秦国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政策,经过长平之战,六国无力征服秦国。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吞并朝鲜、赵、魏、楚、燕、齐,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自称始皇帝。
3.意义
问:秦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启了新的统一格局,把中国的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秦统一后,人们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3)秦朝实行了许多消除割据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基础。
记住:我知道光武起义是在陈胜。(七年级P66)
学习点
陈广起义
1,原因:(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具体表现为:a .徭役和重兵役。b、重税。c .刑法严厉。d、秦二世即位后,统治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在渔阳招募部分贫苦农民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遭遇暴雨,因道路被冲毁而不能按时到达。根据秦律,如果你拖延,你将被处死。
2.过程和结果:公元前209年,陈胜和光武在大泽乡领导起义。提出“王侯将相,你宁要哪一种?”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到数万人。起义军俘虏了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并派兵分两路进攻,直逼咸阳。但起义军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3.历史意义:陈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4.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原因:秦朝的暴政。)
教科书插图秦始皇(七年级P64)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应用: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七年级,P66—P72)
学习点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复习指导P4)
1.政治上:(1)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2)中央机构有三种公制,即丞相、太尉、太医。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国事,太尉掌管军务,太医负责监督官员。他们没有统一,互相隶属,都向皇帝负责。(3)地方机构有县制。废除分封制,设立中央直接管辖的县、县级行政机构,全国分为36个县,下辖县。郡守称为郡守,郡守称为县令。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和收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的朝代基本都沿袭了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
分封制和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答: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地方行政体制。区别:(1)奴隶制时代实行分封制,封建时代实行郡县制。(2)分封制中的封臣是世袭的,权力很大,并呈现发展扩大的趋势;在郡县制中,县令、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命,受到皇权的强烈制约。(3)分封制容易导致民族分裂,郡县制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国家的进步。
2.经济上:(1)统一车形(“同轨车”)。影响: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控制,尤其是偏远地区。
(2)统一写法(“同书”)。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为标准文本,颁布于天下。影响:对中央集权国家的政令统一和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题是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会怎么样?
答:国家法令不能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不同地区的人沟通有困难或者无法沟通。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规定全国货币统一以秦国货币的圆方孔钱为标准样式,还规定了统一的程度、数量和平衡,即统一的大小和桶的重量。影响:有助于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未来中国的货币和计量单位有很大影响。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影响:加强意识形态统治有利于团结,但扼杀思想,破坏文化。
4.军事方面:匈奴帝国和修建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多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影响: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
如何评价秦始皇?
a:秦始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始皇初步确立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为中国未来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他推行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秦始皇在万里修建长城,保证了北方人民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发展。作为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统治非常残酷。他在位期间,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法律尤其苛刻;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教材插图秦统一文字表(七年级P71)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七年级P71)秦长城示意图(七年级P72)
汉武帝促进了统一的格局。
应用:列举汉武帝统一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七年级P74—P76)
学习点
一、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复习指南P5)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他进行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空前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帝国。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使儒学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1)原因:汉初休养生息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文化: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国子监,教授儒家经典。
3.政治上:(1)采纳朱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一个原因:诸侯势力的扩张严重威胁了皇权。b内容:规定王子可以将封地转租给王国里除继承皇位的长子以外的其他子女,皇帝会给他们封号。作用C:汉武帝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势力,使他们在不花一兵一卒、不损失一寸土地的情况下,无法与中央抗衡。
(2)强化监督体系。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一个上尉,监督和报告首都和王室官员的非法行为。在地方上,派出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压制和打击地方巨富。作用:加强皇帝对庞大官僚集团的监督和控制。
4.民族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如何评价汉武帝?
答:同上。
问:为什么人们总是提到“秦煌·吴晗”?
答:他们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君主。他们采用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历史。“秦煌汉武”在历史上是中国统一的象征。因此,人们总称“秦煌汉武”。
课本插图《汉武帝董仲舒》(七年级P74)